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腹腔镜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患者45例(LAPG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患者67例(LAT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肿瘤大小、肿瘤距上切缘距离、TNM分期、近期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TG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22.9±6.7)枚,较LAPG组(19.7±4.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40.0%),远较LAPG组(3.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均是可行和安全的,考虑到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存质量,建议尽量选择LATG术式。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近年来在东西方国家发病率均明显增加,其发生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等多种因素有关.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进展期AEG的有效治疗手段,但SiewertⅡ/Ⅲ型AEG切除范围、淋巴清扫及微创技术应用尚存在争议.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AEG可以行内镜下治疗,腹腔镜技术在早期远端胃癌中安全有效,但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微创技术应用于进展期AEG其安全性及长期预后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Ⅱ/Ⅲ型AEG,手术方式和入路并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而TNM分期、辅助及新辅助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冯辉  骆东峰  汪强  孙震震 《安徽医学》2018,39(6):703-705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5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G组(23例)与PG组(22例),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为近期指标,以术后反流、体质指数变化及术后1、3年生存率为远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体质指数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手术方式相对于PG在治疗进展期AEG患者中,其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显著,是治疗进展期AEG较安全、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43例进展期AEG患者随机分为全胃切除术(TG组) 22例和近端胃切除术(PG组) 21例。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残胃癌综合征及术后1、2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残胃癌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AEG, 术后生存时间长, 并发症发生率低, 生活质量提高, 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AEG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左胸小切口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减少手术创伤同时安全、有效的充分切除肿瘤及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于林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9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腹腔镜联合左胸小切口手术,135例行单一左胸切口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总量、胸腔引流带管时间、纵隔及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单左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总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VAS疼痛评分等方面,腔镜组均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胸腔引流管引流时间、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腔镜组二次剖胸手术止血1例,2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度食管胃吻合口瘘,腔镜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单左胸组发生肺部感染5例,各组均无胸腹腔内、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 腹腔镜联合左胸小切口用于SiewertⅡ/Ⅲ型AEG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疼痛轻、腹腔淋巴结清扫彻底、胸内食管胃吻合确切、瘤上切缘食管充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近几十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且预后远不及胃窦部癌好。外科手术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本文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型、病理分期及外科手术治疗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中手术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口腔转移癌极其少见,约占所有口腔恶性肿瘤的1%[1],因与口腔其他病变类似,如化脓性肉芽肿、牙龈息肉、血管瘤、周围纤维瘤等,临床诊断具有挑战性.转移到口腔的原发肿瘤最常来源于肺、乳腺和肾等器官,一经发现口腔转移,提示原发肿瘤远处扩散,预后不佳,生存期较短.现报道由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转移至牙龈的 1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临...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尽管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AEG)的发病率却急剧增加[1,2]。目前我国AEG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3]。由于AEG位于食管和胃之间,有关AEG的定义、生物起源、病因、分类、分期和手术治疗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制定出AEG的最佳治疗策略对  相似文献   

11.
连爱民  方勇 《西部医学》2014,26(9):1161-1163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两种术式对食管胃交界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过去5年AEG患者手术及随访情况,比较不同术式对食管胃交界部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22.5±34.6)ml,肛门排气时间(2.6±1.1)d,下床活动时间(4.1±1.3)d,住院时间(10.1±1.5)d;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164.2±28.9)m1,肛门排气时间(4.9±2.6)d,住院时间(15.2±5.3)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8±3)枚,传统手术组清扫(29±4)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中发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59%,中下纵膈淋巴结转移率28.5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38.10%,与传统手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传统手术组32.17%,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腔镜组复发转移率4.76%,传统手术组4.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42,P=0.095)。结论腔镜手术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现能力与传统手术各有优势,临床可酌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对于近期安全性与远期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6年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经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手术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3%,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一般状况、社会影响、情感活动、治疗相关症状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到2017年1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94±3.22)个月,1年生存率为98.3%,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的(18.34±3.09)个月和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能减少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尼珍  李甘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86-88,169
目的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贲门腺癌与贲门下腺癌、食管下段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2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4.8%,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3%,贲门下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0%,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食管腺癌、贲门下腺癌患者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9%、52.9%。结论 AEG预后均较差,术后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伴有食管下端癌和贲门癌在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异同,探讨影响生存的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胸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例资料。对比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症状、肿瘤Borrmann分型、术前肿瘤标记物、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根治度、术后病理资料、生存率等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下端癌出现吞咽困难者多于贲门癌(P=0.02),淋巴结清扫范围贲门癌大于食管下端癌(P=0.045),手术根治度-贲门癌高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最大径-贲门癌小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浸润层次-贲门癌超过食管下端癌(P=0.043),c-erbB-2的表达-食管下端癌多于贲门癌(P=0.019)。影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分期、AEG分型和手术根治度,三者强度依次递减。结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症状、免疫组化、肿瘤大小、浸润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此选择相应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度。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手术根治度和术后病理分期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下胸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下胸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255例,其中经左胸入路手术81例,经腹手术174例,所有患者均行胃周淋巴结及下胸部淋巴结清扫。选取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Borrmman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食管侵犯长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TNM分期临床特征因素,分析其与下胸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2例(79.2%)患者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其中19例(7.5%)同时伴随下胸部淋巴结转移。与非下胸部淋巴转移组(n=236)相比,下胸部淋巴结转移组(n=19)具有食管侵犯长度更长、TNM分期更晚的特点(P<0.05),同时两组在Siewert分型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下胸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侵犯长度及肿瘤TNM分期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OR分别为:30.1、17.3。结论:AEG的下胸部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的Siewert分型、食管侵犯长度、肿瘤的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间8例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中,4例行经左胸食管及近端胃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2例行腹胸联舍切口食管部分切除,全胃切除空肠一食管Roux-en-Y吻合术;1例行食管大部切除,近端胃切除,结肠食管一残胃间置术;1例行剖腹探查术。8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8例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确诊。外科手术是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在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患者80人,经剔除后入组77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65.5±8.8岁,中位年龄68岁。术前一周内行影像学检查,只行CT增强检查28人,只行MR增强检查9人,同时行CT及MR增强检查(间隔1天)40人,获得术前CT增强检查图像67例,术前MR增强图像49例。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分别对CT增强及MR增强图像,进行测量及诊断,对照两种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类比两种检查,评估术前MR增强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行MR增强检查的4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27例,Siewert III型22例,诊断正确44例;Kappa=0.791,P<0.001,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行CT增强检查的67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35例,Siewert III型32例,诊断正确56例;Kappa=0.672,P<0.001,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可见,MR增强检查术前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Siewert分型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CT检查更高。关于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术前MR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Kappa=0.115,P<0.001,一致性欠佳;CT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Kappa=-0.129,P<0.001,基本无一致性。但其中MR增强检查提示阳性转移淋巴结的分组区域结果与病理结果准确率为61.70%(29/47),高于CT增强检查40.58%(28/69)。结论: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术前MR增强检查相较于CT增强检查,Siewert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更高;虽然对于术前N分期,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无一致性,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但MR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分组区域的准确性高于CT增强检查。故而,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术前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路径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较CT增强检查可提供更有利的证据,具有一定的术前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