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与心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系统有关.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占20%~30%,在经过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例中约占5%.超声心动图已成为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及随访评估冠状动脉扩张等心血管并发症的标准诊断技术.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管壁周围回声增强.冠状动脉内径测值与正常值比较对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关键作用.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受年龄、体表面积的影响,并存在地区人群间差异.超声心动图诊断远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敏感性不够高.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技术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心血管诊断方法.多层CT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效果优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多层CT显像受心率及呼吸影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IVI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本文分析了292例川崎病患儿中25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及IVIG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提出IVIG是治疗川崎病(KD)预防CAD的首选药物。IVIG使用的最佳剂量为1~2g/kg·次×1次;最佳用药时间为≤7天,当CAD发生时间早、损伤程度轻时,IVIG剂量、时间、疗程适当就可能具有治疗C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预后观察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观察川崎病(KD)伴冠状动脉病变(CAD)的远期恢复情况.方法对262例确诊KD住院患儿,于急期或亚急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于病程不同时期(6个月至10年)进行复查.结果急期和亚急期行心电图检查262例异常74例.随访中低电压全部恢复,3例重度冠状动脉瘤患儿心肌缺血持续存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CAD50例,随访6个月至10年,33例恢复,6例未愈,11例失访.无CAD的KD患儿随访结果正常.结论CAD的KD患儿约60%在10年内痊愈,阿斯匹林需持续用至痊愈.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肌钙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cTnI)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检测急性期川崎病 (KD)并冠状动脉病变与KD无冠状动脉病变儿血清cTnI,并与原田计分法进行比较。结果 KD患儿cTnI两组有明显差异。cTnI评价KD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73 % ,76 % ,69% ,与原田计分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cTnI是评价KD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之一。cTnI>0 .3μg/L可作为KD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告因子。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冠心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链蛋白PDGF-B的影响;观察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单核细胞条件2基(MCM)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方法。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有强烈诱导单核细胞表达PDGF-B,川崎病患儿血清作用后的MCM则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川崎病患儿血清的上述作用能够被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作用后的MCM所抑制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内皮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1年首次发现,随后在许多国家都有病例报导。起初认为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的出疹性热病,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认为:KD是一种微生物毒素以超抗原介导机制所引起的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幼儿高发。KD的主要危险是其心脏并发症。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该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侵犯全身中小动脉,以冠状动脉最为显著,早期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后期随病程进展,形成血栓、内膜增生、钙化,进一步可发展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少数可发生心肌梗死。川崎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目前,针对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诊断为KD的5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5个可能与CAL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年龄、性别、KD类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起始时间、对IVIG治疗的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持续时间及C反应蛋白等因素在合并和未合并CAL两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岁、男性、非典型KD、IVIG治疗开始于发热后10 d 以上、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热持续时间>10 d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76、1.890、1.972、1.426、3.251、2.301、1.694,均P8岁)、男性、非典型KD、IVIG治疗起始时间较晚、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是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介入疗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 ,以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常见于 5岁以下的小儿 ,以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病变为其最严重的并发症。KD急性期冠脉瘤 (coronaryarteryaneurysm ,CAA)的发生率约为 10 %~ 2 0 %。随访研究表明 ,约 5 0 %的CAA于病后 1~ 2年内自行消退 ,80 %的轻、中度CAA于病后5年内消退。CAA直径 >5mm者可能进展为狭窄 ,且瘤体越长可能性越大。巨大CAA(直径≥ 8mm)常不能消退 ,内膜增生伴血栓形成 ,瘤出入口产生…  相似文献   

12.
13.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及超声与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婴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 ,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 ,特别是冠状动脉。多数可自然康复。但部分患儿可在急性期或以后产生冠状动脉瘤和多发性狭窄 ,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目前国内许多医疗机构主要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评价急性期的冠状动脉病变并作长期随访 ,而不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本研究主要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转归 ,以及 2 DE和CAG在冠状动脉病变判断和长期随访中的作用。对象及方法在 1979年~ 1997年 18年间因为川崎病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治疗和随访中发现有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层与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存在轻、中、重等不同程度,且与预后有关.与传统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判断标准比较,经体表面积矫正后的冠状动脉值对于判定冠状动脉异常可能更为合理.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级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和随访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全身中小动脉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梗死及猝死.细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对于炎症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川崎病急性期超抗原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大量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入血,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病变.许多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有关.该文就多种细胞因子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素检测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川崎病 (KD)患儿血浆内皮素 (ET)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变化 ,及其与KD及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 5 0例KD患儿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含量 ,并以 30例急性感染及 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1.KD组亚急性期血浆ET较急性期显著增高 ;2 .K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ET均显著增高 ;与感染对照组相比 ,仅亚急性期显著增高 ;3.彩超探及KD组 5 4 %患儿冠状动脉扩张(CAD) ,其亚急性期血浆ET较无CAD组显著增高。结论 KD患儿亚急性期ET进一步增高 ,对发生冠状动脉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提示 ,同时应作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7.
两种剂量免疫球蛋白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著疗效,且单剂1g/kg用药方案较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有更突出的疗效,但对防治后期冠状动脉病变(CAD)的效疗随访未见系统比较资料。本文对单剂1g/kg和分次给药(0.4g/kg连用4天~5天)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中,典型川崎病组48例,不完全川崎病组12例,典型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生率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手足末端改变、多形性皮疹;而不完全川崎病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多形性皮疹、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典型川崎病组与不完全川崎病组中,WBC分别为(17.68±7.12)×109/L、(21.26±7.55)×109/L; CRP为(96.82±60.69) mg/L、(115.21±79.86) mg/L;ESR为(86.54±28.32) mm/h、(81.23±24.15)mm/h; WBC、CRP、ESR明显增高,而HCT分别为(31.07±3.76)%、(27.32±3.10)%.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发生率分别为20.8%和25.0%.在发病年龄方面,不完全川崎病年龄小,典型川崎病相对年龄较大.在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分别为(6.8±1.8)d、(9.4±3.6)d和(8.7±3.3)d、(12.6±5.4)d,不完全川崎病组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应注意仔细询问和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疑似病例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检测WBC、ESR和CRP,动态观察PL变化,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 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7.5岁,因“诊断川崎病半年,伴心前区不适1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个月出现发热,伴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躯干部皮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川崎病”后连续3d给予丙种球蛋白10 g/d(相当于1 g/kg总量),及巴米尔(阿司匹林泡腾片)、潘生丁(双嘧达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