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健  张健  曹旭丹  马玉泉 《安徽医学》2014,(11):1582-1584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84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De Vega成形组(42例)行De Vega成形术治疗,三尖瓣成形环成形组(42例)行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效改善,但三尖瓣成形环成形组患者远期改善情况优于De Vega成形组(P<0.05)。结论 De Vega成形术、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均是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有效治疗术式,患者治疗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均可显著改善,且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远期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按发生机制分为器质性三尖瓣反流(organic tricuspid regurgitation,OTR)和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FTR发生的原因、FTR与左心瓣膜病的关系、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评价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就FTR的发病机理、诊断进展、外科手术时机及方案选择的新观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高压(SPAP)、三尖瓣舒张期瓣环径(DTV)、右室舒张末径(RV)、右房内径(RA)和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PAP、DTV、RV、RA值均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SPAP、DTV、RV、R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左心瓣膜病变所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进行外科治疗的必要性及具体术式的选择.方法 27例左心瓣膜病变同时三尖瓣伴有不同程度反流的患者,术前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反流的程度进行评价,根据反流程度将患者分为无反流、轻度反流、中度反流、重度反流4组,术中用测瓣器直接测量三尖瓣环的直径,结合术前超声评价、术中直视及测量的结果,在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反流采用不同的术式以缩小瓣环、减少反流,27例患者中有22例施行了三尖瓣环成形术,其中7例行De Vega成形,15例行人造瓣环成形.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再次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手术的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27例患者中10例无反流,15例轻度反流,仅有2例中度反流,无重度反流病例;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恢复为Ⅰ~Ⅱ级.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和反流程度之间呈正相关,而年龄与二者无相关.结论 对左心瓣膜病变合并的继发性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解决左心瓣膜病变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瓣环环缩成形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提高手术的远期效果;由于反流是因瓣环扩张所致,故瓣环扩张程度是成形的较为可靠的指标,可据此选择成形的术式,而反流程度只能作为综合评价的一个参考,术后通过它可以初步判断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因素及手术效果.方法 总结本院2001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5例左心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发生重度TR,行再次三尖瓣成形术(TVP)及三尖瓣置换术(TVR).男2例,女3例,年龄41~60岁,二尖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术4例,5例均因第1次手术时伴三尖瓣反流同时行TVP术.术后1~3年发生重度TR,肝大、腹水、右心衰,心功能4级.5例患者左心人工瓣功能良好,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结果 5例均再次手术,1例除三尖瓣环扩大外,瓣叶钙化,萎缩缺如,考虑为风湿性器质性病变,行TVR.3例原Devega成形术缝线割裂瓣环,缝线游离,瓣环扩大,经再次Kay法成形,并对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同时修补.以上4例TR得以纠正,术后情况良好.另1例左心瓣膜功能正常,重度TR,行TVR术后肺动脉高压不减,右室进行性扩大,术后3周死于右心功能衰竭.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风湿性病变继续发展,侵犯三尖瓣叶;(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瓣膜过小或发生瓣周漏;(3)原TVP失败,特别是Devega成形术,缝线切割瓣环或断裂使环缩失败;(4)左心瓣膜术后,由于肺动脉器质性病变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心房纤颤等原因,导致右房右室变大致TR发生.对重度TR,出现右心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再次行三尖瓣手术,特别是伴左心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积极处理.首选TVP,如有瓣叶病损应行TVR.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患者分布广,合并症多。中重度TR患者临床药物疗效不佳,且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发展为右心衰后预后差。近年来随着瓣膜器械创新与技术发展,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有望为外科手术中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国内外的经导管三尖瓣手术治疗正处于早期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涌现出许多模拟临床TR的动物模型,用来进行三尖瓣器械的研发及机制探究。因此,本综述聚焦于如何建立TR动物模型,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由于三尖瓣结构和部位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技术成熟的三尖瓣置换产品被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由国内学者自主研发的新型经导管颈静脉入路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Plus)在理念、产品设计和固定技术方面均优于现有其他技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成功应用该技术完成5例手术,患者均康复出院。本文探讨、总结并凝练该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重点和难点,包括:容量管理、体位护理、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监测与护理(血栓、心率失常、血小板减少、感染)、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以期为我国医疗新技术在实现自主化创新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护理保障。  相似文献   

8.
由于三尖瓣结构和部位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技术成熟的三尖瓣置换产品被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由国内学者自主研发的新型经导管颈静脉入路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Plus)在理念、产品设计和固定技术方面均优于现有其他技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成功应用该技术完成5例手术,患者均康复出院。本文探讨、总结并凝练该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重点和难点,包括:容量管理、体位护理、伤口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监测与护理(血栓、心率失常、血小板减少、感染)、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以期为我国医疗新技术在实现自主化创新的道路上提供坚实的护理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人工瓣环成形术对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C"型人工硬环成型组(A组)和改良De Vega组(B组)。分别于术前、术后7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等指标;术后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LVEF、PASP和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三尖瓣反流情况均有显著改善,A组患者术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PASP和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LVEF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在术后随访的3年时间内,A组出现3例反流患者,反流量为(8.64±1.51)ml;B组出现4例反流患者,反流量为(12.21±2.04)ml;A组患者术后反流量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瓣环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其中期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采用Edwards MC3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方法:使用Edwards MC3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6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成形)或心内畸形矫治,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无早期死亡,术后症状均有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脏超声示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随访期间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后改善。结论:Edwards MC3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often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left sided, valve disease. Several types of tricuspid valve annuloplasty have been described, but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We report a modified annuloplasty technique and compare its efficacy with the conventional Kay techniq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made of 60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icuspid valve annuloplasty (group A, modified method; group B, Kay technique) and the early and midterm outcomes of modified method and Kay techniqu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ree patients underwent ring annuloplasty using a semirigid Carpentier-Edwards ring due to failing suture annul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completely cured when they left the hospital. The follow-up time was (32+7) months in group A and (30+7) months in group B. After three years,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decreased by more than two grades in 13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11 in group B. The mean postoperative regurgitation grade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group B at 12, 24 and 36 months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ree of 28 patients developed recurrent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in group A and five of 26 patients in group B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ree deaths and three ring annuloplasties excluded). Freedom from recurrent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group B at all follow-up points. Postoperative right atrium diameter, right ventricle endodiastolic dimension an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 decreased obviously in both groups. The right ventricle endodiastolic dimension an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group A than group B over three years of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annuloplasty technique achieved the same outcomes as the conventional Kay annuloplasty over the first three years postoperation. As this modified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less expensive, it is another option for correction of 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相似文献   

12.
30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机理及外科治疗选择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0月,对11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人行外科治疗,曾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及二尖瓣置换术6例.其中7例病人第1次手术时曾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1~20年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肝大、腹水、右心衰竭,心功能Ⅳ级.11例病人均再次手术,8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成活10例.术后随访1~4年,2例三尖瓣置换病人恢复良好;5例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只有极轻度或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出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出现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包括部分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病人,远期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风湿性病变持续发展;(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3)原三尖瓣成形术失败;(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心房纤颤等因素.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心功能衰竭者,应再次外科手术治疗.首选三尖瓣成形术,只有瓣膜严重破坏,成形术无法恢复瓣膜功能时,才考虑作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临床及超声特点,探讨机制、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因重度TR住院的患者12例,排除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心脏超声测量右室收缩压〉35mmHg)及三尖瓣瓣膜畸形或破坏。对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心脏超声表现。[结果]12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的风湿性瓣膜病病史较长,均超过20年,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房颤病史。心脏超声提示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内径及收缩功能正常。置换的金属瓣或生物瓣形态及功能正常。无明显肺动脉高压,但三尖瓣瓣口探及重度反流,三尖瓣瓣膜及附属结构无明显异常:无瓣膜破损脱垂、腱索断裂,但三尖瓣瓣环扩张、瓣叶对合不良。[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或双瓣置换术后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发生重度TR可能与右心室重构、三尖瓣环扩张、瓣叶对合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右室功能指标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患者经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度反流以上且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的功能性T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接受改良De Vega成形术(缝线成形术组),10例患者接受MC3三维瓣环成形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组)。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和记录患者右室功能指标,包括舒张期三尖瓣瓣环内径(DTV)、心肌做功指数(MPI)、右心室收缩期长轴移位距离(RVLX)、右心室流出道缩短率(RVOTFS)、TR程度指标(STR/SRA)、右房内径(RA)和右室内径(RV)等,对各项指标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STR/SRA、DTV和RA均明显改善。手术后人工瓣环成形术组较缝线成形术组RA的改善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手术前后RA与DTV均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5;r=0.47,P<0.001);DTV与STR/SR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对功能性TR患者实施相应的瓣环环缩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人工瓣环成形术对RA的改善优于缝线成形术;RA与DTV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2 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联合病变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术前心功能Ⅲ级 18例 ,Ⅳ级 7例 ,2 5例均施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无术后早期死亡 ,晚期死亡 2例 ,生存病例随访 3~ 6 0月 ,心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术前改善心功能和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三尖瓣多采用DeVega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骐  肖颖彬  陈林  刘梅 《重庆医学》2004,33(2):193-194
目的分析122例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 1997年1月~2002年6月,我科对122例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联合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外科治疗,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做瓣膜置换手术,同时行三尖瓣De Vega或Kay环缩术.结果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 3.28%),其余患者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联合三尖瓣病变常引起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并发肺动脉高压与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因此,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施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对提高手术疗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刚  刘胜中  丛伟  甘崇志  陈凡  曾富春 《四川医学》2010,31(9):1256-1258
目的探讨三尖瓣关闭不全(TI)外科治疗的手术特点、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TI患者262例,其中器质性TI 16例,功能性TI 246例,手术采用三尖瓣成形术(TVP)25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5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病死率为3.82%。术后随访116例,平均随访时间(31.5±11.1)个月。远期死亡3例,余113例远期存活者心功能Ⅰ级者23例,Ⅱ级者71例,Ⅲ级者15例,Ⅳ级者4例。结论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TI,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患者应行TVR。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是三尖瓣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与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程度的联系 ,探讨手术矫治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合理指征。方法 总结 1 996年 8月至 1 999年 3月我科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且资料完整患者 41例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与右心室大小 ,肺动脉压力 ,肺动脉阻力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尖瓣返流面积的增加与右心室大小 ,肺动脉压力 ,肺动脉阻力病变的加重明显正相关 ;当右室左右径 >40mm ,肺动脉阻力 (PAR) >48kPa·s/L ,肺动脉压力 (PAP) >8kPa时三尖瓣返流明显 ,需行三尖瓣成形术。结论 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右心室功能不全及肺血管明显病变的结果。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情况 ,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是否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 191例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1)的患者,其中130例于MVR手术同期行TVP。70例轻度TI中,有7例行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中度和重度TI均同期行TVP:其中中度TI 9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57例,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33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例;重度TI 29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6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3例。结果 130例中死亡3例,127例康复出院。122例随访29~112月,发现32例有轻度或极轻度三尖瓣返流(TR),7例中度TR,3例重度TR。结论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TI的患者,在施行MVR同时,应行TVP,尤其是中重度TI更要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纠正TI,阻止轻度TR加重,减少严重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