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深圳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不同年龄组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防治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876例年龄在20~83岁来深圳市人民医院体检的人群。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部人群腰椎L2-4和左髋部骨密度。结果男性各部住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50岁组中年男性BMD已开始下降,60岁组后进行性下降,80~90岁男性BMD已接近同年龄组女性。女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40岁以后开始逐渐降低,50岁以后降低明显加快,BMD下降出现50~59岁及70~79岁两年龄段快速期。结论: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男性在中年期BMD已经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后开始10年及70~79岁年龄段存在着骨质快速丢失期,骨丢失首先发生在以松质骨为主的ward’s三角区。  相似文献   

2.
徐州地区1572例健康人群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量徐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靠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徐州地区2005~2008年1572例健康人进行BMD测定,分别做股骨上端及第2~4腰椎椎体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徐州地区女性BMD峰值则在30~35岁,男性在35岁左右,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对于55岁女性和65岁男性,之前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之后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为徐州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中老年健康问题。我们对武汉市中老年人群进行体检,调查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探讨其发病的流行病学因素,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提供流行病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城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重庆市城区正常人群各部位骨密度随增龄出现的变化规律;探讨骨峰值年龄;分析各部位BMD下降幅度较大的年龄段,以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方法 选择居住在重庆市10年以上的门诊和查体人群1320人(除外患骨代谢疾病的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L2-4)、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骨密度,男女分别按5岁一个年龄段,共14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男女各部位骨峰值均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②女性腰椎前后位(L2-4)、Ward’s、Troch区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45~55岁,股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段为55~59岁。男性峰值年龄后开始缓慢下降。结论 重庆市男女骨峰值年龄在25~29岁;中老年女性腰椎前后位L2-4Ward’s、Troch区骨密度变化早于股骨近端;男性骨密度在峰值年龄后逐渐均匀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延安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本地区20~89岁2416例正常人群正位腰椎(L2~4)和左侧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男女性均以10岁一个年龄段分为7组。以峰值BMD减低2.5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各部位峰值骨量(PBM)值出现在20~29岁,分别为L2~4:(0.9698±0.1601)g/cm2,股骨颈:(0.9130±0.1663)g/cm2,股骨粗隆部:(0.7122±0.1490)g/cm2,Ward’s:(0.7223±0.1834)g/cm2。女性腰椎PBM值出现在30~39岁,L2-4:(1.0100±0.1296)g/cm2。髋部PBM值出现在30~39岁,Neck:(0.8785±0.1212)g/cm2,Troch:(0.6517±0.1004)g/cm2,Ward’s:(0.6939±0.1229)g/cm2。男性BMD值从60岁起开始进行性下降,丢失率高低依次为Ward’s>Troch>Neck>L2~4。女性50岁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明显,丢失率高低依次为Ward’s>Troch>Neck>L2~4。结论:延安地区人群平均骨密度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偏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较高,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应注重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OP)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确定OP的高危人群.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重庆地区5 868名健康人群进行跟骨强度指数(SI)检测,按照性别、年龄和体质量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重庆地区健康人群SI峰值(男性:SI=100.68±16.82;女性:SI=97.27±15.74)年龄为20~29岁,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30岁以上女性SI(SI≤95.10±16.31)明显低于男性(SI≤98.41±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质量指数越高,SI越高,即低体质量者(SI=84.04±20.02)小于正常体质量者(SI=91.50±18.15),正常体质量者小于超体质量者(SI=93.94±17.39).(3)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22.03%)明显高于男性(≥18.61%).结论 男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低体质量者和围绝经期女性是OP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峰值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症起始年龄的影响是对非绝经期及与绝经期相关的骨丢失影响的6倍。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预防性治疗的发展和甄别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妇女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增龄骨密度变化规律,骨量减少症(OPA)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方法 用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测量1 024例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的腰椎正位、左髋部骨密度(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男性和女性髋部BMD水平随增龄呈逐渐降低趋势,腰椎BMD随增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骨质疏松发病率日益增加,开展骨密度(BMD)的测定,研究北京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骨骼生长发育额衰老规律,确定本地区的正常参考值,为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客观参考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90年代初我国引进双能  相似文献   

10.
体质指数对女性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4):319-32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55例年龄在32~73岁之间的绝经前后的妇女。分成4组:月经正常、月经紊乱、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双侧卵巢切除术)。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测量。结果妇女月经紊乱后,骨密度就明显下降,而绝经后的5年内显著下降。手术切除卵巢后,5年内骨密度也显著下降。结论绝经前切除卵巢或过早的闭经易导致骨质疏松,即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激素下降有显著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冯正平  黄姝 《重庆医学》2005,34(1):40-41
目的研究2型DM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173例2型DM患者和101例健康对照组L2~4及股骨近端BMD.结果 (1)65岁以上年龄组的男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Troch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55~65岁年龄组L2~4、Ward's区BMD与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2)55岁以上的女性2型DM患者L2~4、Neck、Ward's区的BMD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1)不同性别、年龄的2型DM患者各部位BMD改变不同.(2)55岁以上年龄组的2型DM患者腰椎、股骨Ward's区BMD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间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妇女的一般情况及骨密度(BM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血瘀型、非肾虚血瘀型两大证型,其中将非肾虚血瘀型再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型3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绝经年龄及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体质指数及生育数均大于汉族患者(Pd0.05);两者骨密度T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医分型:肾虚血瘀型及非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型(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4型后,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分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疆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无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患者为多,而肾虚血瘀与非。肾虚血瘀患者间BMD无明显差异,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低骨密度值的相关因素,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915例第一汽车制造厂60~74岁退休女性职工尺桡骨的骨密度值,并对年龄,大米、杂粮、海产品、牛奶、酸奶、咖啡、豆浆、面、鸡蛋、水果的摄入量,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及绝经年数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结果:年龄、是否经常摄入面、鸡蛋和水果、是否吸烟、绝经年数、体质指数(BMI)与骨密度值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B=-0.440,P<0.05),绝经年数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B=-0.314,P<0.05),是否吸烟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B=-0.650,P<0.05),BMI与骨密度值呈正相关(B=0.959,P<0.05)。结论:高龄、吸烟、绝经年数长、低BMI是60~74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峰值骨量变异度 (V)的变化对诊断骨质疏松 (OP)的影响。方法 :采用DEXAQDR45 0 0A型扇形束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 1810例 15~ 96岁健康女性腰椎前后位 (AP)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的骨密度 (BMD) ,求得峰值BMD(PBMD)及其变异度 ,按每 5岁年龄段分组分析结果。结果 :不同骨骼部位PBMD的年龄在 2 0~ 44岁 (包括 2 0岁和 44岁 ) ,PBMD的变异度范围为 6 .0 %~ 17.0 % ,平均 (11.4± 3.1) % ,其中髋部Ward’s区最大 (17% ) ,前臂远端 1/ 3处最小 (6 % )。不同骨骼部位OP检出率随PBMD的变异度不同而变化 ;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 ,OP的检出率也不同。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PBMD及其变异度的变化和诊断标准不同严重影响OP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 (BMI)对女性骨密度 (BMD)及骨质疏松症 (OP)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峰值期女性 10 12例和绝经后女性 5 76例不同骨骼部位的骨密度 ,按BMI不同各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 (对照组 )和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 :除腰椎侧位外 ,骨峰值期和绝经后女性各部位BMD与BMI均呈正相关 (r=0 .130~ 0 .4 4 9和r =0 .189~ 0 .4 2 3,P <0 .0 5~ 0 .0 0 1) ;骨峰值期女性低体重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肥胖组腰椎正位和髋部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绝经后女性除腰椎侧位外 ,低体重组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0 1) ,而肥胖组BMD均高于对照组和低体重组 (P <0 .0 5~ 0 .0 0 1) ;除腰椎侧位三组之间及桡骨远端 1 3段肥胖组与对照组的OP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它各部位OP的患病率为 :肥胖组 <对照组 <低体重组。结论 :女性骨峰值期 ,BMI大者通过负重作用刺激负重骨骼的BMD增加 ;绝经后 ,BMI大者通过负重和雌激素共同作用 ,延缓负重和非负重骨骼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骨关节炎(OA)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300例女性OA患者(OA组)和101名健康女性(对照组)第1~4腰椎(L1~4)、股骨颈、全髋等部位骨密度(BMD)。统计分析各组与OP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OA患者OP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P<0.01),各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OA患者OP组各部位BMD均明显低于非OP组(P<0.01),OA患者绝经后组各部位BMD均低于绝经前组(P<0.01),OA患者OP组较非OP组年龄更大,绝经时间更长,孕产次数更多(P<0.01)。OA组OP女性未来10年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女性OA患者发生OP和骨折风险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其OP的发生和多因素相关,增龄、绝经年限长、孕产次数多是OA患者发生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