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3):249-250,253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以其著作《湿热论》名世,后人辑录的薛氏医案主要有《三家医案合刻·薛案》与《扫叶庄医案》。笔者将其与《湿热论》相参,对医案中有关风温、春温、湿温、暑病、秋燥的内容进行了搜集与研究,并对其四时温病诊疗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对风温初起每以辛甘凉润为治,春温辨治中谨守卫气营血辨治思路,湿温病以调理气机、气化湿化为主要宗旨,暑病重在透邪外出,秋燥详于温燥之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清代温病医案三焦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清代治温医案,并按照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温热、湿热类医案三焦证候药物数据库,统计各类药物的频数,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讨清代医家在各类、各阶段温病证候治疗中所体现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温热类上焦用药频数最多,湿热类中焦医案及药物频数较多,但三焦兼顾。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温病用药注重三焦脏腑功能和气机通畅,温热类主要在肺,湿热类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4.
5.
6.
归纳总结了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四时温病的证治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8.
樊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24-25
认为晋唐时期已经认识到天行温病的流行性、传染性,故非常重视其预防。指出晋唐时期对温病预防方药的特点有五点:即组方简、便、验、廉;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方法丰富多彩;剂型以丸散为主;芳香药物的使用。晋唐时期对温病的预防不论药物还是方法都颇具特色,尽管其中有些预防方药及方法的效果还值得商榷,但在当时来说其方法的正确性、思想的先进性还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治温阐要》及其温病证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温病著作达到顶峰,《治温阐要》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由于本书刊印甚少,致使作者的名字和著作内容,很少放学者提及,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令人有遗珠之憾。经对该书的校点考证,发现汝锡畴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不受伤寒、温病藩篱之限,对温病尤其是春温、湿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对于温病证治有较重要的学术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4.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5.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17.
<正> 先父张鹏举先生(1916~1988),早年投师于塞北名医张鸿儒,熟读岐黄,临证详诊细察,辨证精当。凡病主张辨证论治,溯本求源,故疗效卓著。此就其治疗四时常见温病的经验简述于下。1.春季温病春月为人体肌肤疏泄之始,若气候不调,极易感受邪气而发病,如叶天士云:“风温者,春月受风”。证见发热恶风、鼻塞头痛,咳嗽,周身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先父多用自拟清热散方:柴胡6克,半夏、僵蚕、芥穗各10克,青蒿、秦艽、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发热甚者加生石膏15克,前胡8克。如高热神昏,面赤肢冷,头痛如劈,谵语 相似文献
18.
19.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