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以其著作《湿热论》名世,后人辑录的薛氏医案主要有《三家医案合刻·薛案》与《扫叶庄医案》。笔者将其与《湿热论》相参,对医案中有关风温、春温、湿温、暑病、秋燥的内容进行了搜集与研究,并对其四时温病诊疗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对风温初起每以辛甘凉润为治,春温辨治中谨守卫气营血辨治思路,湿温病以调理气机、气化湿化为主要宗旨,暑病重在透邪外出,秋燥详于温燥之治。  相似文献   

2.
四时温病是指发生在四季中的各种温病.一年四季,由于气侯的变异,产生的致病因素不同,加之人体随着季节的变换,机能状态和反应性也有所变化,因而产生的温病各不相同.根据古代医家的论述、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温病包涵了所有辨证属于温热性质的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有发热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温病学角度,对各种温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丁鑫  钱占红 《中医药导报》2019,25(15):31-33
目的:探究清代温病医案三焦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清代治温医案,并按照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温热、湿热类医案三焦证候药物数据库,统计各类药物的频数,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讨清代医家在各类、各阶段温病证候治疗中所体现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温热类上焦用药频数最多,湿热类中焦医案及药物频数较多,但三焦兼顾。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温病用药注重三焦脏腑功能和气机通畅,温热类主要在肺,湿热类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4.
湿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类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受温邪初期,正气本损,机体抗病能力较强,采取适当治疗方法,助正气倍邪外出,对早期治愈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湿病初期的治疗,以顺应病势,邪有出路为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1宣肺温邪侵袭人体,认D鼻而入,上犯肺卫。叶天土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亦云:“见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大阴。”说明肺是温病中最先受侵的部位。肺主气属卫,又主室发肃降。肺卫受邪侵袭,宜发不畅,工少}无能而为病。宣肺之法,以辛凉轻情之剂,只取效于上焦,使肺气开宣,郁闭之邪得以…  相似文献   

5.
6.
周永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69-1070
归纳总结了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四时温病的证治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8.
认为晋唐时期已经认识到天行温病的流行性、传染性,故非常重视其预防。指出晋唐时期对温病预防方药的特点有五点:即组方简、便、验、廉;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方法丰富多彩;剂型以丸散为主;芳香药物的使用。晋唐时期对温病的预防不论药物还是方法都颇具特色,尽管其中有些预防方药及方法的效果还值得商榷,但在当时来说其方法的正确性、思想的先进性还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治温阐要》及其温病证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玮 《陕西中医》2006,27(12):1593-1595
明清时期,温病著作达到顶峰,《治温阐要》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由于本书刊印甚少,致使作者的名字和著作内容,很少放学者提及,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令人有遗珠之憾。经对该书的校点考证,发现汝锡畴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不受伤寒、温病藩篱之限,对温病尤其是春温、湿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对于温病证治有较重要的学术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4.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5.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16.
17.
张征 《陕西中医》1990,11(9):385-386
<正> 先父张鹏举先生(1916~1988),早年投师于塞北名医张鸿儒,熟读岐黄,临证详诊细察,辨证精当。凡病主张辨证论治,溯本求源,故疗效卓著。此就其治疗四时常见温病的经验简述于下。1.春季温病春月为人体肌肤疏泄之始,若气候不调,极易感受邪气而发病,如叶天士云:“风温者,春月受风”。证见发热恶风、鼻塞头痛,咳嗽,周身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先父多用自拟清热散方:柴胡6克,半夏、僵蚕、芥穗各10克,青蒿、秦艽、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发热甚者加生石膏15克,前胡8克。如高热神昏,面赤肢冷,头痛如劈,谵语  相似文献   

18.
温病的发生,不同于其他时行疾病及杂病,在临床上有其特异的病因、独特的发病规律及特殊的表现形式。人体感受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疠气、温毒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后,可否发病并引起流行,还取决于天(自然因素)、地(社会环境因素)、人(正气的强弱),且还须有一定的感邪途径,并关系致病力的强弱,然后才能引起临床上不同类型的温病。本文仅就温病的发病特点作一肤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