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SRB法或改良MTT法就从滇产生物中分离到的28种酚类、萜类、皂甙类天然产物体外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抗肿瘤活性强的天然产物对免疫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短葶山麦冬皂甙C的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短葶山麦冬(Liriopemuscari)块根中分得的甾体皂甙短葶山麦冬皂甙C进行了免疫作用和抗S180肿瘤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短葶山麦冬皂甙C可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极显著增加小鼠的脾脏重量,显著增强小鼠的碳粒廓清作用,对抗由环磷酰胺和60Coγ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白细胞数下降,抑制S180肉瘤和腹水癌的生长。其中抗缺氧、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碳粒廓清作用与同剂量人参总皂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产紫青霉G59的两株突变株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阐明无活性真菌产紫青霉G59的两株抗肿瘤活性突变株2-2-3和PDN-f-2新产活性产物。方法 采用与原始菌样品直接对照和活性跟踪分离的实验模式,利用液液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活性产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用MTT法测试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2-2-3和PDN-f-2发酵物中分别分离鉴定了ergone (1) 和citrinin (2)。化合物1和2抑制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7.4和48.0 μg/ml。结论 化合物1和2均为产紫青霉产物中未见报道的G59的两株突变株新产活性产物。将无活性真菌野生株转化成活性突变株并研究其新产活性产物,将有可能成为拓展药源真菌活性菌株新资源的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香加皮中分离得到的5个C21甾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首次采用MTF法对香加皮中分离获得的C21甾体化合物1—5进行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1C5012。9ng·L-1)、宫颈癌Hela细胞株(IC5d8.63ng·L-1)、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IC5018.5ng·L-1)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弱。结论:化合物1(杠柳苷M)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C-3位的不同取代基团对香加皮中C21甾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真菌无活性野生株产紫青霉G59的庆大霉素抗性突变株2-5-3-1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 在活性跟踪和薄层检测指导下,通过与原始菌样品直接对照,利用液液萃取、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产物.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用MTT法测试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突变株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木蹄层孔菌乙醇提取物(EEF)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对荷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ICR鼠S180肉瘤模型,EEF 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10天后计算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及EEF对荷瘤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脾细胞抗体生成能力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00、250、500 mg·kg^-1·d^-1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5%、41.6%、59.5%,均能提高荷瘤鼠的脾指数,增强荷瘤鼠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脾细胞抗体生成能力,NK细胞活性。结论EEF有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的100 L液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中10个化合物,分别为15-hydroxyl tricycloalternarene 5b(1)、guignardiaene D(2)、guignardiaene C(3)、guignardone A(4)、guignardone B(5)、3-(4-甲苯氧基)-丙酸(6)、2, 4-壬二醇(7)、麦角甾酮(8)、酪醇(9)、对羟基苯甲醛(10)。杂合萜类化合物15对SF-268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化合物67对MCF-7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6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串联式表达Alloferon-1的原核重组表达系统,检测合成及重组表达的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法,构建含6×His-EK-8×Alloferon-1-EK-6×His序列的人工融合基因;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并构建该人工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和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了解目的重组产物8×rAlloferon-1-EK表达情况和产量;采用Ni-NTA亲和层析及EK酶切和Sephadex G-50层析法提纯8×rAlloferon-1-EK及rAlloferon-1-EK;采用MTT法检测rAlloferon-1-EK体外抑制KB、SGC和HL-60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与直接合成的Alloferon-1(sAlloferon-1)和Alloferon-1-EK(sAlloferon-1-EK)的抗肿瘤作用比较。结果:获得了序列正确的目的人工融合基因克隆及其原核表达系统pET42a-8×rAlloferon-1-EK-E.coliBLDE3。在IPTG诱导下,该原核重组表达系统可表达串联式目的重组蛋白8×rAlloferon-1-EK,其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30%。Ni-NTA和Sephadex G-50层析后,可分别获得8×rAlloferon-1-EK和rAlloferon-1-EK。在25~100μg/ml剂量范围内,sAlloferon-1、sAlloferon-1-EK和rAlloferon-1、rAlloferon-1-EK均有明显抑制KB、SGC和HL-60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的效果(P<0.01),且四者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串联表达rAlloferon-1的原核表达系统,其表达产物具有与合成的Alloferon-1和Alloferon-1-EK相似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