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宁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46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h、48h、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予以随访,以后每l2个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症状、体征、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46例封堵后(30~60)min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术后降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1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24h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无残余分流43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48h该分流消失。随访观察(6~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活动耐量增加。X线胸片示肺血明显减少,肺动脉段凸出程度减轻,46例心胸比例有不同程度缩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所有病例无PDA再通,无装置移位、脱落及肺动脉狭窄,无新发生心律失常等。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126例PDA合并S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97例,平均年龄(23.2±7.3)岁。39例行外科手术治疗,8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126例患者无死亡,经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外科治疗组发生18例并发症;介入封堵组发生2例并发症,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疗可行试验性封堵,对鉴别动力性和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一些特殊类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术治疗或行主动脉内覆膜支架隔绝治疗。 相似文献
3.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高原地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分析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收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治疗的8例(男5例,女3例)巨大PDA成人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9岁~45岁,平均(30.3±9.4)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28)mm,平均(21±3) mm.肺动脉收缩平均压(76.6±9.4) mmHg.术后随访(6 ~18)个月,平均(9.8±2.1)个月.结果:8例患者行PDA球囊试封堵,证实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8例均隔绝成功,术后造影显示6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2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及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示残余分流消失,肺动脉收缩压平均(43.5±7.2) mmHg.1例术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左侧上肢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人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即刻和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和国产封堵器对28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术后1d、1、3和6个月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8例封堵无效收回封堵伞。在20例有效封堵组中,PDA最窄直径为(10.4±2.7)mm,所选择的封堵伞肺动脉端直径为(15.6±3.2)mm。吸氧前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3.5±1.8)%、(98.2±1.8)%(P<0.01)。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95.5±24.1)、(56.3±18.3)mm Hg(1mm Hg=1.33kPa)(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70.8±18.2)、(41.0±13.8)mm Hg(P<0.01)。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仅1例例外;X线胸片示肺血有所减轻、心脏缩小,心胸比率从(59.2±6.6)%减少到(54.2±3.3)%(P<0.01)。8例放弃封堵者,4例临床可见明显分界性紫绀,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0.3±13.9)、(139.5±20.0)mm Hg(P<0.01);主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6.0±20.2)、(106.3±16.9)mm Hg(P<0.05)。其余4例患者2例试封堵后残存大量分流,2例出现头晕和胸闷等症状。结论经导管封堵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堵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1 4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蘑菇伞堵闭术 ,术前常规进行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造影。结果 :术前肺动脉压 67.0± 2 4 .6/37.8±8 9mmHg,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46 .5± 1 1 .3mmHg。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49.8± 1 3 .3/2 0 .2± 1 2 .3mmHg(P <0 0 0 1 ) ,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58.0± 1 2 .1mmHg(P <0 .0 5)。成功率 1 0 0 %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堵闭术治疗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是一种疗效好 ,创伤小的介入治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海拔缺氧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藏族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来自西藏、生长环境均在海拔3500 m以上的藏区PDA患者.年龄3~21岁,平均(10 4±5 5)岁,入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行介入治疗.其中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手术皆采用国产封堵器在降主动脉造影下行介入封堵.结果 除1例试封堵失败转外科外,余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2例重度PH患者术前测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78、83 mmHg,术后即刻测肺动脉收缩压降至16、48 mmHg,中度及轻度PH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症,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严重肺部感染及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长期生活在高海拔低氧地区可逆性PH的PDA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对47例患者,PDAF直径1.5cm~2.2cm,肺动脉压力50mmHg~75mmHg,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22mm~30mm,患者均在手术前降压治疗,手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手术中及随访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海拔 370 0m高原地区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1 3例 ,其中藏族 7例 ,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 6例 ;年龄 1 .5岁~ 1 2岁 ,平均 4.4岁± 2 .1岁 ;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6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4例 ,严重肺动脉高压 3例 ;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 79%~ 88% ,平均 84.5% ,均采用腋下小切口 ,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 ,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 ,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 ,4天~ 7天均痊愈出院 ,随访时间 1月~ 2月 ,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均已恢复正常活动 ;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 ,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2年-2002年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PH)150例,现将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中,男74例,女76例,年龄1.5岁~35岁(平均16岁),来自高海拔(2 600m~4 200m)地区,有明显的心慌、气 相似文献
15.
16.
动脉导管未闭并左肺动脉缺如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 ,女 ,2 5岁。患者出生后易“感冒” ,发育差 ,无发紫、蹲踞。查体 :心率 12 0次 /min ,律齐 ;血压 :左上肢10 5 / 5 0mmHg、右上肢 110 / 6 0mmHg、左下肢 180 / 6 0mmHg、右下肢 180 / 5 5mmHg ,胸骨左缘Ⅱ~Ⅲ肋间可触及双期震颤 ,听诊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P2 亢进 ,股动脉闻及枪击音。心电图 :大致正常 ;X线示 :两肺血多 ,主动脉结宽 ,漏斗征 (+) ,肺动脉段突出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例 0 6 1。超声示 :左房、左室及右室内径扩大 ,主肺动脉增宽 ,内径达 2 3mm ,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间可探及一宽约 4mm ,… 相似文献
17.
18.
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高压的SE,Cine,MRI和MR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SE、CineMRI和MRA对动脉导管未闭(PDA)伴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6例心超诊断PDA不明确女性行MRI检查。均采集横断、冠状、矢状、主动脉和左室长轴SET1W像,4例尚获斜冠/矢状面SET1W像;CineMRI采集主动脉、左室长轴和斜冠/矢状面像,1例还获冠状面像;2DPC结合ECG门控采集主动脉长轴或矢状面像,4例同时获3DPC像。结果:6例PDA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横断面SE未能直接显示PDA,4例斜冠状面(平行于肺动脉主干)SE显示PDA;5例CineMRI直接显示PDA,1例CineMRI间接提示PDA;2D/3DPC则全部显示;5例伴肺动脉高压者SE和CineMRI均显示其征象,且以后者为佳;对伴随的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返流仅CineMRI显示。结论:初步经验表明斜冠状面SE、CineMRI和PCMRA对PDA伴肺动脉高压病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