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7年4月采用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40例,经术后9个月至3年随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该病的40例病人分别在术后截瘫恢复情况、卧床时间、抗痨时间、病灶治愈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种方法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胸廓胸膜外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具有不入胸腔即能充分显露和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是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30例胸腰椎结核伴截瘫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并前路固定的手术治疗,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平均19个月,30例结核全部治愈,其中有2例复发,植骨融合29例,后凸矫正角度12°,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0%。[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脊柱结核患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2例合并糖尿病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8岁,平均56.5岁。病程4~18个月,平均7.5个月。发病部位:颈椎2例,胸椎13例,胸腰段17例,腰椎10例。42例均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截瘫18例;25例同时有1种以上内科合并症。16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4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8例胸椎或胸腰段患者采用后外侧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7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2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窦道切除术;3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2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12~24个月。结果 1例术后1周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获随访1.5~5.0年,平均3.5年。1例术后2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结核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8例行植骨患者中,除1例术后死亡外,其余34例X线片示植骨融合,3例植骨吸收,各部位基本达正常生理曲度。18例术前合并截瘫者均不同程度恢复。28例次发生并发症,其中全身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5例,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2例,应激溃疡1例,均经内科治疗后好转;局部并发症包括:窦道形成5例,胸膜撕裂2例,神经受损2例,下腔静脉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4例,经术中、术后积极处理,未造成残余损害。结论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及合适的术式选择,脊柱结核合并糖尿病行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术中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e HB  Ma YZ  Chen X  Li HW  Cai XJ  Guo LX  Pe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3-123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70.2岁。术前有合并症者28例,合并截瘫者20例。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7例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9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24个月。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10个月。结果术后33例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死亡,随访期间因心梗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1例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术前截瘫者,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5例。结论通过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认真评估和处理,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一般可耐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5.
胸椎结核后入路手术的优点与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以胸腰段脊柱结核最为常见,其主要累及部位为脊柱的前、中柱.鉴于脊柱结核的特点,Hodgson和Stock于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脊柱前路手术术式,而且多年来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脊柱结核最常用术式.该入路视野开阔,直接显露病变椎体,可以对病灶内的死骨、椎旁脓肿作彻底的清除,且术中不会造成后柱结构的破坏,能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对于开胸手术或胸骨劈开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术中需单肺通气、手术对肺脏刺激大、术后并发症多,且对于有严重胸膜粘连和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为禁忌.对于多节段脊柱结核,有学者[1、2]主张采用一期或分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该术式的优点是在完成病灶清除、减压、植骨、畸形矫正的同时能较好解决多个病变椎体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问题,其缺点是需两个切口,手术创伤大.  相似文献   

6.
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病灶清除术与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组 6 8例 ,平均年龄 37岁。病灶清除术组 33例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 35例 ;其中胸椎结核 2 1例 ,胸腰段结核 18例 ,腰椎结核 2 9例。病灶清除术采用经胸、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 ,清除病灶后 ,骨缺损大于 5 mm者取髂骨植骨 ;小于 5 mm者不植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经胸或腹膜外入路 ,彻底清除病灶 ,髂骨或填塞自体肋骨粒的钛网椎间植骨融合 ,一期前路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 12~ 18个月。结果 平均随访 2 7个月。病灶清除术组中 5例术后结核局部复发 ,再次手术治疗。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组无结核局部复发 ,脊柱后凸畸形改善 ,矫正角度 15°;无内固定器械断裂。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 ,减少结核复发 ,矫正后凸畸形 ,较病灶清除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正逐年上升,上胸椎结核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难点。以往常采用后外侧经胸膜外入路,但此手术入路存在病灶显露不充分、椎管减压不彻底、操作受限制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12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患者,采用经胸腔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9月至200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范围为T5~S1,病灶累及1~2个椎体72例,大于等于3个椎体7例,其中跳跃性脊柱结核4例。手术方法:a)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b)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支具3~6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该组患者随访2~9年,均获临床治愈。79例前路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7°,随访期内丢失2°。合并截瘫29例,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膜外入路同一切口联合后方内固定术治疗胸段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以来18例患T5~12椎体结核的病例,抗结核治疗2周后,进行同一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术,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随访植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胸背部疼痛或不适明显缓解,无复发,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结论]前路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植骨,后路手术可固定多节段胸段脊柱,胸膜外入路同一切口联合后方内固定术治疗胸段脊柱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椎间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结果脊柱结核复发2例(4.7%),植骨不融合3例(7.0%)。植骨融合时间3~8个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2%±11.4%。11例截瘫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恢复情况:术前A级3例术后恢复至B级1例、2例无恢复;B级5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E级1例、1例无恢复;C级3例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充分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目的 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 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胸椎37例、腰椎25例.CT或MRI显示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和脓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给予4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术后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81.5 mm/1 h,C反应蛋白平均为41.6 mg/L,其中51例(68.9%)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抗结核化疗4周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3.8 mm/1 h,C反应蛋白降至27.4 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结核症状及病椎疼痛消失.病椎植骨单节段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双节段融合时间平均6.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4.9%,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7.3%.术后12个月有3例患者仍扶拐行走(Frankel 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病灶治愈的重要保障.动态观察和全面评估疗效指标,对于判断手术疗效和病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严重后凸畸形(后凸角度≥45.)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治疗的30例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7~60岁(平均3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8个月).后凸角度45°~70°(平均58°).30例均有较大的椎旁脓肿,28例合并椎管内脓肿,10例合并不完全性截瘫(Frankel 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2例).HREZ 方案化疗至少2周后手术治疗,先行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植入(6~10枚),通过钉棒连接产生提拉力使后凸矫正;再经前入路清除脓肿、部分或全部切除病变椎体,行支撑性植骨重建.术后化疗方案为6HREZ/6~12HRE.对所有病例的后凸角度、术后矫正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6 h(平均5.2 h),出血量600~900 ml(平均760 m1),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后凸角纠正至0°~10°,最大纠正65°.随访1~4年(平均1.5年),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结核病灶均治愈.术前合并瘫痪者,2例Frankel B级者恢复至D级,其余8例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结核复发征象.结论 一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合并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性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一期后路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针对老年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6例老年胸椎结核并发脓肿、死骨形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平均年龄65.6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病变累及单节段者4例(15.4%),2~3个节段14例(53.8%),3个节段以上8例(30.8%).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26例患者中21例有1种以上合并症.其中10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16例接受一期后路内固定和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B组).术后持续化疗11.5(9~12)个月,定期复查血沉及肝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愈后情况.[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植骨块融合满意,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出现内同定引起的持续或继发感染.两组患者术后后凸畸形矫正率及影像学未见明显区别.[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术后规范化疗对于老年胸椎结核有确切疗效,与分期前后路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等优势,可作为老年患者一种多样化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产生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10~49岁,平均26.6岁;累及椎体44个,平均2.75个。胸椎9例,腰椎2例,胸腰段1例,腰骶椎3例,1例累及跳跃节段(T8,9,T12L1)。合并肺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结核性脓胸3例,颈部淋巴结核1例,胸骨结核1例,胸壁结核1例;肾病综合征1例。根据药敏试验制订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分析手术次数与过程,经过长期随访判断治疗效果,并分析耐多药产生原因。结果 16例患者中接受1次外科手术者6例;2次外科手术者7例;3次手术者2例,其中1例第3次手术为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术;4次外科手术者1例,第4次为窦道切除术。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8.4个月。通过术后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末次抗结核治疗时间为24个月。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2个月和46个月复发并再次手术。截止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处于结核稳定状态。16例患者中2例为初始耐药,14例为获得性耐药,原因为反复多器官结核致数次抗结核治疗失败;经历多次失败手术未调整化疗方案;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断化疗等。结论 早期进行结核菌培养并获取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并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外科手术是防止和治愈耐多药脊柱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pproach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e aim of present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debridement and spinal fixation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treated surgically between Jan 2001 and Dec 2006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irty four patients (group I) with mean age 34.9 years underwent anterior debridement,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by anterior transthoracic, transpleural and/or retroperitoneal diaphragm cutting approach. Thirty six patients (group II) with mean age of 33.6 years were operated by posterolateral (extracavitary) decompres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Various parameters like blood loss, surgical time, levels of instrumentation, 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kyphosis improvement were compared. Fusion assessment was done as per Bridwell criteria. Functional outcome was assessed using Prolo scale. Mean followup was 26 months.

Results:

Mean surgical time in group I was 5 h 10 min versus 4 h 50 min in group II (P>0.05). Average blood loss in group I was 900 ml compared to 1100 ml in group II (P>0.05). In group I, the percentage immediate correction in kyphosis was 52.27% versus 72.80% in group II. Satisfactory bony fusion (grades I and II) was seen in 100% patients in group I versus 97.22% in group II. Three patients in group I needed prolonged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ICU support compared to one in group II. Injury to lung parenchyma was seen in one patient in group I while the anterior procedure had to be abandoned in one case due to pleural adhesions. Functional outcome (Prolo scale) in group II was good in 94.4% patients compared to 88.23% patients in group I.

Conclusion:

Though the anterior approach is an equally good method for debridement and stabilization, kyphus correction is better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he posterior approach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自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87例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21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其中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提示耐药。术前排除窦道混合感染,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0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影像学检查提示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15例,术后9个月植骨融合4例,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2例。术后后凸畸形纠正至平均5.7°(2°~12°)。结论 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原因主要与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原因探讨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费骏  赖震  毕大卫  沈健  魏威 《中国骨伤》2013,26(6):521-525
目的:分析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未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3岁;初次手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段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移植术。术后2~6个月分别发现内固定松动、融合失败、椎旁脓肿形成及血沉升高而再次入院。予以调整抗痨方案,其中2例予多次脓肿穿刺利福平针局部灌注治疗,10例行再次手术病灶清除及调整内固定治疗。结果:经1~2.5年(平均1.8年)随访。9例最终获得治愈。3例术后2~4个月又发现血沉升高,椎旁脓肿形成再次住院治疗,脓肿培养发现对2种以上药物耐药,调整抗痨方案后,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结论:术前抗痨不充分、营养状况不良,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固定方式不合理,术后病灶引流不畅、抗痨不规则及结核杆菌耐药是造成胸腰段结核术后不愈的主要原因。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解除脊髓压迫,配合术后有效、足程、规则、联合化疗是保证脊柱结核治愈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