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胸小切口封堵房间隔缺损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经胸小切口封堵房间隔缺损手术经验与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5年9月,我院采用非体外循环经胸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206例,房间隔缺损直径4.8~44.3 mm,其中>30 mm 100例,房间隔缺损伴膨出瘤2例。右侧第4肋间做2~3 cm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并在其外侧壁荷包缝合,将双腔推送导管穿刺入右心房,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房间隔缺损送入左心房,并释放直径比房间隔缺损最大径大4 mm的镍钛记忆合金封堵器,退出推送导管。结果206例均顺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32(26±7)m in。无手术死亡,无封堵器脱落。术后5 h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当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 d复查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术后住院(4±2)d。186例随访6个月,57例随访3~4.5年,病人恢复良好,彩色多普勒显示均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均正常。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靠,适用于不能介入封堵的房间隔缺损治疗。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有4例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大小、位置、边缘适于封堵,无禁忌证。术中经股静脉穿刺,在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测量球囊确定房间隔缺损的伸展径后,分别置入相应型号的Cardioseal(1例)和Amplatzer(3例)封堵器。结果术后即刻显示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随访1~5个月,封堵器位置稳固,右心负荷有不同程度减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使一部分经过选择的患者避免外科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EE在外科微创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及TEE筛选的2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行外科微创封堵术,在TEE完成治疗全程,包括引导、监测和评估,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即刻手术效果评价。结果采用外科微创封堵术成功治疗21例患者,术后即刻TEE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形良好,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TEE测量ASD最大径为(20.14±7.35)mm,与术中所用封堵器大小[(26.66±8.70)mm]相关性良好(r=0.949,P〈0.0001)。1例患者术中TEE显示不适于微创封堵,改行小切口外科修补术获得成功。封堵术后TTE随访3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 TEE在继发孔型ASD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36例为膜部型(其中6例伴有膜部瘤形成),1例为肌部型。缺损直径3~10 mm,平均4.5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下段正中切口,长3~5 c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腰部直径5~16 mm的国产室缺封堵器。结果 4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42例术后无残余分流,3例封堵后即刻超声示少量残余分流,术后5天复查超声示分流消失。2例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余43例术后心电图无异常改变。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4.4 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1个月大量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余44例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缺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右胸小切口封堵缺乏边缘的Ⅱ孔型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右胸小切El封堵缺乏边缘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25例1-2个边缘完全缺乏的病人行右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女15例,男lO例;年龄5.64岁,平均28.8岁.其中单纯前边缘缺乏11例,前边缘合并下边缘缺乏3例,前边缘合并后边缘缺乏4例,后边缘缺乏l例,前边缘合并上边缘缺乏l例.单纯上边缘缺乏4例,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1例.后边缘和下边缘缺乏者使用4-o pmlene线在心脏外面贯穿缝合固定封堵器;后边缘缺乏在房间沟偏右房侧缝合2针固定;下边缘缺乏者在右心房靠下腔静脉和右下肺静脉处缝合l针固定;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在左心房顶以4-o prolene线作2针间断缝合,在上腔静脉后壁作1针间断缝合,释放封堵器后,推拉试验检查是否牢固.以5-4例Ⅱ孔型房间隔缺损有充分边缘者(>5衄)行右胸小切El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36例.男18例,平均年龄31.9岁(5-72岁).结果 无边缘组房间隔缺损直径10-38衄,平均(23.3±8.5)mm.封堵器大小为(27.9±7.8)mm(14-42衄).对照组房间隔缺损直径9.38衄,平均(23.6±7.0)mm,封堵器大小为(29.4-I-7.3)r唧(12-42m).两组房间隔缺损直径和所用封堵器大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0±7)min和(15 4-4)rain.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c15).25例缺乏边缘者100%(25,25例)封堵成功,对照组96%(52,54例)封堵成功,2例存在轻度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两组封堵成功率均为100%,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胸小切口可以成功封堵边缘缺乏的房间隔缺损,但需要更长期的随访评估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2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24(16±8)个月,体重(9±3)kg,室间隔缺损大小(4.5±2.5)mm。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21例经胸小切口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20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5.2%。其中1例因缺损太大,转为体外循环下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置封堵器时间(32±16)min,封堵器大小(5±3)mm;住院时间6~8 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度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1~9月我院行胸腔镜辅助超声引导下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29(24.5~39.5)岁。研究其房间隔缺损病变特征、术中操作特点、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12例患者中有10例成功行胸腔镜辅助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例中转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行经胸封堵的患者缺损大小17~40(27.22±8.97)mm,使用的封堵器大小36(30~42)m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无明显心率失常、出血、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3~1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Ⅲ度传导阻滞,无封堵器脱落、无残余分流、无心包积液。结论胸腔镜辅助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缺损直径较大、缺损边缘条件差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微创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8.
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室缺)的经验。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2月,行21例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术。男15例,女6例。3例年龄分别为4、7和15岁;余18例平均手术年龄8个月(2~11个月),平均体重5.8 kg(4~8 kg)。19例伴心内外畸形,包括膜周室缺、肌部流入道室缺、肺动脉瓣下室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缩窄、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畸形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解剖纠治方法: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肛温32~34℃),阻断主动脉,右心房切口,经由房间隔径路探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经缺损右室面过导引钢丝及鞘管,导入封堵器行肌部室缺封堵器封堵。伴心内畸形者,行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无死亡,食道彩超无影响心功能的明显残余分流。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3天延迟关胸。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2例术后心尖部小缺损开放,7例封堵器边缘残留少量左向右分流。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4,左心室缩短率35%±4%,心功能正常。结论心内直视杂交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和残余分流率高、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且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并同期纠治伴发畸形,手术简便、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经验。方法2014年2~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15例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的VSD患者施行左胸骨旁小切口微创封堵手术,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0个月~19岁(4.5±4.6)岁;体重5.5~54.0(14.6±14.1)kg;其中干下型6例,嵴内型6例,膜周部型3例;缺损直径2.5~6.5(4.0±1.2)mm,距主动脉瓣环距离≤1 mm 9例,≤2 mm4例,2 mm 2例;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5例;采用左胸骨旁第2或第3肋间1.5~2.5 cm切口,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在右心室流出道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建立VSD输送轨道并置入封堵器,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术后3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1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开胸,无残余分流和心律失常,新发主动脉瓣轻微反流2例,围手术期输血1例;手术时间30~120(58±28)min,术中出血量5~200(26±50)ml;术后住院时间3~13(4.3±2.6)d,无二次开胸止血、Ⅲ°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溶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13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和封堵器脱落;2例术中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加重,其中1例出现残余分流。结论左胸骨旁小切口封堵分流方向偏向流出道VSD手术安全、切口小、操作简单,近期效果尚满意;对合并主动脉瓣轻度脱垂VSD需慎重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58例ASD和129例VSD患者接受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胸壁小切口暴露心脏,于TEE监测下选择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点,指引动脉止血鞘通过缺口后释放封堵装置,待TEE多切面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及瓣膜并发症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58例ASD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EE见8例封堵器周围微量残余分流。129例VSD中,114例VSD封堵成功,其中19例术后即刻TEE检查见残余分流,2例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1例变更右心室壁穿刺点后导丝顺利进入缺口;15例转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结论 TEE可用于指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和VSD,包括测量缺损大小和位置、选择封堵器型号、确定手术路径、引导封堵器释放和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疗效。方法胸骨右旁第4肋间切口长3~4 c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左胸壁或食道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调整左右侧伞盘夹紧封堵ASD,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再做一针贯穿右房壁和伞边缘的褥式缝合固定。结果39例成功封堵,手术时间45~95min,平均60 min;术后住院3~6 d。术后2~24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封堵不成功术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复合技术治疗低龄低体重病儿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房间隔缺损(ASD)"复合"技术介入封堵方法,并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27例婴幼儿房间隔缺损者接受新"复合"技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2.00±O.22)岁.采用浅镇静加局部麻醉,非气管插管单纯面罩吸氧或喉罩下辅助通气支持,胸骨旁第4肋间小切口,保留胸膜,经胸膜外进入心包腔显露右心房壁,切开右房壁置入ASD封堵器及输送器.心前区或剑突下超声引导进行ASD介入封堵术.结果 全部病儿3d后康复出院,随访0.5-9.5个月,平均(5.9±0.5)个月,仅l例病儿因心包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术,余无异常.超声检查没有残余分流或其它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方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低,是婴幼儿ASD病例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了解自制闭合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用自制闭合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动物实验4例。实验动物为白毛小猪,兽龄3个月左右,体重15~25kg。结果 4例动物实验2例成功。结论 该闭合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取材方便,价格低,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异物反应。完全适应于临床需要并可应用于不同年龄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报告自1997年5月至1998年11月期间采用微创右胸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31例的结果。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大瓣裂缺1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30例,其中,中央型缺损25例,上腔型缺损1例,下腔型缺损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合并右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手术通过右胸第四肋间小切口(7~10cm)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病人恢复快。结论:右胸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是可行的,并且比传统切口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本文报告1998年10月-2006年11月13例多发性ASD介入治疗体会。方法13例中男3例,女10例。年龄4~60岁,平均(26.1±4.2)岁。13例中9例2处缺损,3例3处缺损,1例4处缺损。合并房间隔膨出瘤2例,1例合并心房纤颤和心包积液。结果13例中11例应用一个闭合器功闭合,闭合器型号12~40 mm,2例应用两个闭合器闭合缺损,型号均为18/8 mm,2例术后残余分流。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多发性ASD介入治疗,必用TEE监测,确定ASD数目、直径和间距,尽量用1个闭合器闭合多处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TEE(RT-3D-TEE)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TTE初筛后拟行封堵治疗的31例ASD患者行RT-3D-TEE检查,测量缺损最大径和面积,与TTE、二维TEE(2D-TEE)测值进行比较;评价缺损解剖特征,判断其是否适宜行封堵术,并选择封堵器型号。结果 TTE、2D-TEE和RT-3D-TEE测量ASD最大径分别为(21.32±6.21)mm、(22.80±5.87)mm和(23.44±5.90)mm,RT-3D-TEE与TTE和2D-TE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T-3D-TEE所测缺损面积与最大径显著相关(r=0.92,P<0.05);RT-3D-TEE显示房间隔缺损形状多为近似椭圆形,较少为不规则形及近似圆形,可清晰显示ASD残缘情况及周围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根据RT-3D-TEE结果,29例属封堵术适应证,并封堵成功,封堵器大小为最大径测值+(5.4±2.3)mm。结论 RT-3D-TEE可直观评价ASD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空间关系,在成人ASD封堵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11~2008-05,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8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6例,室间隔缺损60例,房间隔缺损40例,年龄3~32岁。封堵前常规做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主要用心脏彩超确定封堵病例,在封堵时再做主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的形状及大小。动脉导管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3~6mm,室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1~2mm,房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4~6mm。术中在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脉及股静脉轨道,在左心室释放封堵器前伞,在右心室释放封堵器右伞封堵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不建立轨道,将长导丝从肺动脉放到胸降主动,在主动脉侧释放前伞,在肺动脉侧释放后伞,封堵动脉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时一般将导丝放在右上肺或者左上肺静脉再进入输送鞘管,在左房侧释放前伞,在右房侧释放后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mg/kg),疗程半年。术后3、6、12个月随诊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透。结果其中有2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因缺损较大封堵不成功改作手术治疗,其余全部封堵成功。术后6个月显示肺血明显减少,心胸比例由0.60±0.2减少至0.45±0.15(P0.05)。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56.4±6.5)mm缩小为术后(40.5±3.0)mm(P0.01),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由术前(90±23)mmHg降低至(20±15)mmHg(P0.01)。结论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选择合适成功率高,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诊。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We present a case of a displaced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occluder in the left ventricle. We successfully adapted a strategy to remove the device through a single right atrial incision which permitted retrieval of the occluder and the closure of the ASD . (J Card Surg 2010;25:382‐3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