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人工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2例腹壁切口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均采用肌后修补法(sublay法),其中25例应用加固法,7例应用桥接法。结果本组全部使用人工合成补片对切口疝进行修补。32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6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应用人工合成补片采用肌后修补法修补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疝的腹膜前修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腹股沟疝的腹膜前修补术(preperitoneal approach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也称之为后进路修补(posterior approach repair)手术,是指手术进路经由腹直肌后(非传统术式经腹股沟管的前入路途径)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Bogros间隙),不打开腹股沟管,不强调游离精索;修补的理念和方法主要强调覆盖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等耻骨肌孔结构;可选用单层网片修补(不需网塞)。代表现代微创外科技术进展的腹腔镜疝修补即是一种后人路的无张力修补技术。它是应用网片在疝和腹壁缺损之间进行修补。腹膜前修补是近年来疝外科研究中较为热点的手术方法。本文仅就此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或外伤等导致腹直肌缺失的患者使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腹直肌缺失患者10例,采用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重建。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问诊、查体和腹壁CT检查评估患者腹壁重建和恢复情况。 结果10例腹直肌缺失患者中,腹直肌肿瘤9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腹直肌外伤毁损1例(男性)。平均年龄(46.90±13.25)岁,体质量指数(23.10±3.98)kg/m2。9例腹直肌肿瘤中,原发性肿瘤8例,转移性肿瘤1例,均行腹直肌复合体屏障性切除。腹直肌外伤患者行毁损腹直肌切除。切除后腹壁缺损平均宽度为(11.70±1.89)cm,均采用单侧腹外斜肌转移肌瓣技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和功能重建,并采用补片加强修补。补片均为聚丙烯补片,平均大小为(420.00±154.91)cm2。平均手术时间(132.50±38.9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7.00±74.54)ml,平均住院时间(11.50±4.30)d。术后无腹外斜肌肌瓣缺血坏死,无切口裂开、手术部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在术后随访行问诊、体格检查及腹壁CT检查,显示患者腹壁完整,功能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35.50±11.35)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疝形成或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外斜肌转移肌瓣修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腹壁缺损修补技术,在腹直肌缺失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手术(retromuscular prefascial,Sublay)修补法对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方法:2002年1月-2009年7月应用聚丙烯补片修补切口疝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5.2岁。疝环直径3~28cm,平均15.5cm。均采用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手术修补法。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5~140min,平均100min,术后住院时间9~21d,平均12.8d,随访3~60个月,平均35个月,无肠梗阻,无复发。结论:应用聚丙烯补片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手术修补法修补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ugel补片在腹壁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Kugel补片治疗的97个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缩短30%,住院天数少于10d,术后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为1.03%。结论使用Kugel补片的修补术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手术。可以使用肌后腹膜前修补的方法(stoppa技术)进行腹壁疝的修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补片放置层次(肌后修补术与腹腔内修补术)治疗外科手术切口疝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切口疝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腔内修补术35例(腹腔组),肌后修补术37例(肌后组),观察2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肠管损伤、肠梗阻、肠瘘、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随访1年的复发情况。 结果腹腔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肌后组短,而腹腔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肌后组,但腹腔组住院总费用高于肌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肠管损伤、肠梗阻、切口感染及切口脂肪液化等发生率低于肌后组,腹腔组见1例(2.86%)肠瘘并发症,肌后组未有肠瘘并发症出现,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腹腔组复发0例,肌后组在术后7个月时有2例(5.71%)复发,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术式不同补片放置层次方法治疗切口疝均有效,但腹腔内修补术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开放腹膜前(mini/less open sublay,MILOS)手术在腹壁疝修补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收治并接受MILOS手术修补的49例腹壁疝患者。 结果平均腹壁缺损宽度(5.27±2.95)cm,平均切口长度(4.89±2.13)cm。36例为切口疝,13例为脐疝(其中3例合并腹直肌分离症)。所有患者均采用MILOS手术完成修补,于肌后、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并放置密闭式负压引流管。平均手术时间(114.2±48.8)min,术中出血量(88.7±38.5)ml,住院时间(10.6±2.4) d。术后有2例(4.1%)浅表手术部位感染,1例(2.0%)Ⅲ型血清肿,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肠梗阻、补片感染、肠瘘、慢性疼痛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MILOS手术是一种适应症较广的腹壁疝微创腹膜前修补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线位镜推法是目前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最常用的方法,膜解剖理论对其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纳筋膜"圆筒壁"、"多层次"、"筋膜间平面"、"联合筋膜平面"、"平面转换"等概念和理论,来阐述TEP术中空间建立、疝囊分离以及补片平展等关键步骤。镜推法沿腹直肌后鞘前行,首先进入肌后间隙,位于腹直肌和腹横筋膜(TF)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经我院诊治的3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肌筋膜前置补片修补法(Onlay),22例行腹膜前置补片修补法(Sublay),2例肌间置补片修补法(Inlay)。结果34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54个月,Onlay组复发2例,Sublay组复发1例,Inlay组复发1例。结论Sublay治疗腹壁切口疝复发率低,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球海绵体肌及其供应血管进行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探讨带蒂球海绵体肌瓣在修补女性复杂尿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成年女性固定尸体球海绵体肌及其血管进行解剖。对球海绵体肌的形态、长度、宽度、球海绵体肌的血管供应进行解剖学描述和测量。应用带蒂球海绵体肌瓣尿瘘修补术治疗15例女性复杂尿瘘患者,平均年龄31(21-45)岁,均有手术修补史(1-3次)。结果球海绵体肌呈长带形肌瓣,长度:左侧(9.1±1.8)cm,右侧(9.0±1.9)cm;宽度:左侧(1.5±0.2)cm,右侧(1.5±0.4)cm。球海绵体肌动脉均为终末肌支,与周围没有侧支循环;血管蒂包括1-2个分支,长度(2.5±0.6)cm,于球海绵体肌下1/2外缘入肌。15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均无尿瘘复发,排尿功能、性功能正常。结论球海绵体肌及其血管供应的解剖学知识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降低肌瓣坏死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