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比较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后的长期转归情况,为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进一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行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在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骨软骨移植物取材进行关节软骨蛋白多糖、软骨细胞活性检测和软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新鲜和冷冻骨软骨移植物中蛋白多糖阿尔新蓝染色强度和存活软骨细胞比率术后均下降,且在各时间点新鲜移植组的结果优于冷冻移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微结构显示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结论]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在移植术后较长时间均出现严重退变,冷冻骨软骨移植物退变较严重,其作为关节软骨缺损治疗方法目前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80℃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缺损32例。四肢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2例,创伤性骨缺损6例,重建椎体6例,重建跟重1例,异体骨加自体骨移植18例,单纯异体骨14例,大块异体骨移植14例。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愈合良好,认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80℃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缺损32例。四肢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2例,创伤性骨缺损6例,重建椎体6例,重建跟骨1例,异体骨加自体骨移植18例,单纯异体骨14例,大块异体骨移植14例。本组除1例感染失败,1例异体骨与宿主骨皮质端不愈合外其余30例切口Ⅰ期愈合,无排斥反应。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愈合良好,认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领域中一大难题。带血管自体骨移植,较传统骨移植而言,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采用该方法修复大段缺损,在受、供区均要进行复杂的操作,使患者承受着沉重的手术负担,况且,自体供骨量毕竟有限,事实上没有可供移植的自体整块大管状骨和大关节的实际可能。随着移植免疫学的进展,从上世纪后期起,  相似文献   

5.
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选用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供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下肢标本各40侧,着重对肱骨、桡骨、股骨和胫骨的滋养血管、进行观测;另选上述供骨区成人干燥骨各50根,作滋养孔(或称管)观察。结果 肱骨上端有4~12个滋养也,旋肱前、后动脉是其滋养血管主要来源;肱骨干滋养孔多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滋养动脉多发自肱动脉;桡骨下端滋养血管主要由骨间前动脉及桡动脉供应;股骨干滋养1~3个,滋养动脉来自股深动脉的穿支;胫骨干滋养孔恒定位于胫骨中、上1/3段后面,滋养血管来自胫后动脉分支。结论 根据长骨大段骨缺损,选用在外形上与受区相匹配的供骨,上述血管长度、口径均适合显微外科的吻接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学改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改变。方法 本组 21例,男 9例,女 12例;年龄 19~ 59岁,平均 30.5岁。 15例分别于术前 4 d及术后 14、 28 d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其中 7例及另外 3例分别于术后 3、 6、 9、 12、 24、 36、 48个月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结合 3例组织学检查综合观察 21例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免疫反应。结果 (1)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OKT3+ ,OKT4+ ,OKT8+ )及血清补体 (C3,C4)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 (2)同位素骨扫描显示 :术后 3~ 6个月移植的异体骨两端及髓腔内同位素浓集明显低于正常骨,而异体骨两端所对应的自体骨端同位素浓集明显于高于正常骨,此过程于植入后 9个月开始减弱,可达数年。以宿主受区大量 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为其组织学特征。结论 (1)大段冷冻异体骨移植后宿主全身免疫机能改变不明显,其反应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 (2)异体骨可作为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深低温冷存的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长骨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存的吻合血管异体长骨治疗大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2只兔随机分成3组:A组12只,用深低温冷存的吻合血管作异体骨移植;B组12只,深低温冷存的吻合血管异体移植术后4周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C组8只作新鲜的吻合血管异体骨移植。术后2、4、8、12周摄X线片,第3周取外周血栓测自发性淋巴母细胞生成率,第8周取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并于12周通过灌注墨汁等检测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并对移植骨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A、B2组术后12周两端可达骨性连接(愈合),而C组仅1例近端达骨连接且明显延迟。术后3周A、B2组自发性淋巴母细胞生成与未移植兔比值均<2。术后8周外周血IL-2活性,C组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且任意2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周,A、B2组血管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切片中可见移植骨与受区两端有骨小梁连接。结论:深低温冷存吻合血管异体长骨可修复大块骨缺损;深低温冷存和CsA可协同抑制吻合血管异体长骨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气管游离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犬气管经液氮深低温冷冻削减抗原后 ,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不用免疫抑制剂 )的可行性。 方法 实验犬 17只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粘膜血流量的测定、病理学检查、血管造影以及存活率和通畅度的计算 ,分别研究以单侧胸头肌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联合瓣包裹自体移植气管、未冷冻以及冷冻 6周的同种异体移植气管术后的存活情况。 结果 冷冻 6周的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后与自体移植的气管无明显差别 ,未见有单核细胞浸润 ,可长期存活 ,病理评分分别为 2 2 2± 0 37和 1 33± 0 2 8。未冷冻的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后第 1周时 ,粘膜外观以及粘膜血流量与冷冻 6周的同种异体移植气管相同 ,但在第 2周时粘膜呈现灰黑色 ,粘膜血流量低于第 1周时的测定值。于术后 2~ 4周移植气管坏死。显微镜下见移植气管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 ,病理评分为19 0 0± 0 72。 结论 气管经深低温冷冻后可以削减其抗原性 ,同种异体移植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气管能够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10.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计划外生育引产胎儿的四肢及胸肋部软骨,应用于临床38例。将切取的软骨经15%的二甲基亚砜(DMSO)为低温保护剂。放入低温冰箱内以0.5~1.0/min速度降温到-80℃时保持30分钟,保存于-196℃的液氮中。用于鞍鼻畸形24例,外耳缺损修复4例,唇裂继发畸形修复6例,下颌成形4例。随访最长3年,最短6个月,除2例外耳再造术后出现变形外,其余病例均无吸收、变形、排异反应,外形较为满意。重点对胎儿软骨的切取、冷冻处理、软骨的保存、临床排异现象进行了浅淡,并认为同种异体胎儿软骨移植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胎儿软骨来源广泛,切取容易,经冷冻后保存时间较长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低温保存是组织工程化骨(TEB)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必要保证。深低温保存方法分慢速冻存和玻璃化冻存。目前,玻璃化冻存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冻存方法,并被认为更适用于TEB的深低温保存。因此,希望通过改进玻璃化液来提高TEB的玻璃化冻存效果。方法:通过检测第2(P2)代成骨诱导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cBMSCs)在部分脱钙骨(pDBM)上的粘附率和生长曲线来获得适宜的细胞接种密度和体外培养时间,将在此基础上构建的TEB进行深低温保存。由TEB冻存后的细胞活性来选择一种理想的玻璃化液,并将其用于玻璃化冻存和慢速冻存TEB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P2代成骨诱导的cBMSCs在pDBM上适宜的细胞接种密度是50×10^6/ml,最佳的体外培养时间是8天。VS442作为玻璃化液用于TEB的深低温保存。尽管玻璃化冻存TEB的细胞存活率仅为46.2%±7.2%,低于慢速冻存的77.4%±5.1%,但经过体外培养11天后的细胞活性超过了后者,可基本恢复到冻存前的水平。结论:VS442是玻璃化冻存TEB理想的玻璃化液。尽管实验采用的慢速冻存方法可简单有效的保存TEB,但对于TEB而言,玻璃化冻存还是更具有发展潜力的深低温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移植物再血管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移植物在宿主体内再血管化过程及其规律.方法 建立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兔股骨大段缺损的模型,实验分成两组,实验组(吻合旋股外血管股骨中上段等位异体骨移植组)和对照组(未吻合血管的股骨中上段等位异体骨移植组).对移植物骨膜、皮质骨及骨髓进行组织学切片,同时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血管计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墨汁灌注标本,观察各部位微血管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即可见骨膜、皮质骨和骨髓同时出现再血管化现象,而对照组则由浅至深逐渐出现再血管化现象,在术后2、4、8、16周实验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0.0±1.8、15.8±1.5、13.8±1.5、13.8±1.5,对照组分别为2.8±0.8、6.0±0.9、5.5±1.0、6.0±1.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墨染显示实验组墨染范围及程度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 吻合血管的异体骨移植能加快移植物再血管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海绵状、泥灰状脱钙骨基质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海绵状脱钙骨基质(DBM)和泥灰状DBM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兔四肢长骨骨干脱脂、脱钙后制成长度为500~1000 μm的纤维状及直径为200~400μm的颗粒状DBM,并与2%明胶混合分别制成海绵状DBM和泥灰状DBM。在9只兔双侧桡骨中段做一长10mm的骨膜骨缺损,分别植入海绵状DBM和泥灰状DBM及空白对照,每组各6个缺损,术后观察6周,于4、6周时拍摄X线片,并对实验动物的大体标本、骨密度、生物力学、新生骨矿化率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术后4、6周X线片显示两实验组骨缺损均修复,骨髓腔完整;空白对照组无一例修复骨缺损。骨密度测量显示海绵状DBM组新生骨骨密度与正常桡骨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泥灰状DBM组的新生骨骨密度与正常桡骨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6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海绵状DBM组新生骨极限压缩强度值与正常桡骨差异无显著性(P >0.05),泥灰状DBM组低于正常桡骨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实验组新生骨矿化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组织学观察显示两实验组中DBM绝大部分被吸收,形成板状骨骨小梁及完整的骨髓腔,塑形完整, 新生骨内可见骨单位及局部尚未完全骨化的新生骨。结论海绵状DBM和泥灰状DBM均具有诱导成骨活性和骨传导能力,使用方便,新生骨塑形完整,生物力学强度高,矿化  相似文献   

14.
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同种异体动脉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采用经超低温 (-196°)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动脉对大鼠行动脉移植 ,探索其形态学及免疫学方面的变化。方法 取Wistar大鼠股动脉 ,经超低温冷冻保存后行血管细胞培养及动脉移植 ;分超低温冷冻动脉移植组和自体动脉移植组。于移植后 1、2、4、8、12周 5个时间点观察动脉通畅率 ,并取材作动脉细胞存活率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经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动脉细胞存活率为 92 % ,比正常下降3 %。血管通畅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动脉复苏后 ,其外膜层正常 ,平滑肌细胞保存完整 ,细胞器正常。结论 超低温冷冻保存能降低同种异体动脉的抗原性 ,大鼠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作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索大鼠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取Wistar大鼠坐骨神经 ,经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移植于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分成超低温冷冻同种神经移植组 (A)、新鲜同种神经移植组(B)、及自体神经移植组 (C)。 3组均在术后 3、8、12、16周行大体观察 ,检测形态学、电生理变化及血清IL 2、TNF水平。结果 A、C组的腓肠肌萎缩 ;足无明显畸形 ,趾无缺损、无溃疡。B组的腓肠肌萎缩 ;足部溃疡伴趾部分缺损。A、C组在术后 8周刺激神经移植段近端有动作电位出现 ,B组在术后 12周出现。A组动作电位的波幅较B组高。血清IL 2 ,C组与B组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 ,A组与C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光镜下A组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少。电镜下见髓鞘厚薄基本相同 ,轴突密度高 ,雪旺细胞发育较完善 ,明显优于B组。结论 超低温冷冻保存能降低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 ,在不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 ,动物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山羊股骨、髂骨、胸骨、肋骨4个较为常见的血管化骨髓移植供区部位相关结构的测量观察,从移植手术的角度,分析其解剖特点,为下一步建立山羊血管化骨髓移植模型提供一定的解剖依据。方法取6只(共12侧)体质量相当的山羊做活体解剖研究。观测4个供区血液供应情况,并对比4种移植物体质量、体积、骨髓干细胞密度等因素。结果髂骨可见主要滋养血管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另外紧贴骨面的臀部肌肉也会有细小动脉进入骨膜,髂内血管为较理想的血管蒂;股骨的主要滋养动脉有3条: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膝降动脉,取髂外血管为血管蒂;双侧胸廓内动脉及伴行静脉为胸骨的主要滋养血管,双侧胸廓内动静脉的近端可作为游离血管蒂;肋骨以第7肋为例,其肋间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主要滋养血管,可以取到一定长度的游离血管蒂。结论山羊的髂骨及股骨是较为理想的血管化骨髓移植术供区,其游离血管蒂长度及其动静脉外径均可满足异体移植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In cranioplasty complex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defect, particularly if greater than 50 cm2. If the patient's own bone flap is not available, allogenic frozen bone graft can be used instead.Between June 1990 and June 1995 twenty cranioplasties with allogenic frozen bone grafts were performed. Age of patients ranged between 23 and 63 years (average 38.4 years). Male/female ratio was 2 1.7. Size of craniectomy ranged between 65 and 150 cm2 (average 83.3 cm2). Follow-up ranged between 10 and 58 months (average 41 months).Donors were tested to rule out transmissible diseases, infections, sepsis and/or cancer. Bone grafts were removed under aseptic conditions, microbiological cultures were taken, wrapped in a gauze soaked with Gentamicin sulphate and Bacitracin, sealed in three sterilised vinyl plastic bags, and stored in a deep freezer for a minimum of 30 days (range 36–93 days, average 67 days), at a temperature of –80 °C.Grafts were placed in the defect after a step was carved on its borders to facilitate the contact between host and graft. Vancomycin 1 g. IV/12 hours and Ceftriaxone 1 g. IV/12 hours were administered for five days.Grafts were covered by means of scalp flaps. Only one required a musculocutaneous free flap. None was exposed, extruded or had to be removed.Plain skull X-ray studies showed progressive remodelling of the grafts. Partial resorption was observed in two (2/20, 10%) and loss of thickness in another 3/20 (15%), but with no changes in the contour.Biopsies were taken in 3/20 (15%) cases at a second surgical procedure. Areas of osteoclastic resorptive activity mixed with others of osteoblastic bone apposition, showed replacement with new bone.We conclude that cranial vault frozen allografts are a good alternative to autologous bone when the latter is absent or not present in sufficient amou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带血管的骨髓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体带血管蒂的股骨通过显微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到受体腹股沟区,20只Lewis近交系大鼠随机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Lewis→Lewis;排斥组Lewis→BN;免疫抑制组Lewis→BN,术后给予环孢素A.通过大体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情况,流式细胞计数监测外周血嵌合水平.结果 术后30 d,同基因移植组股骨存活良好,骨髓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正常骨髓无异,而排斥组第7天即发生显著的排斥反应,骨髓细胞明显减少、坏死,外周血嵌合水平几乎为0;和同系移植组一样,免疫抑制组术后30 d移植物存活良好,术后1、2、3、4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供体特异性嵌合,嵌合水平分别为(4.7±2.0)%、(2.2±1.2)%、(1.8±0.9)%、(1.5±0.3)%.结论 带血管蒂的股骨移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骨髓移植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法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张大伟  田清业  刘光军  王谦  杨磊 《骨科》2012,3(2):72-76
目的探讨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胫骨去抗原后制备异体骨标本,制作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复合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术后观察骨缺损的X线影像,对移植物及其周围软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形成和改造塑形,新生血管长入骨缺损处,新骨形成和骨单位成熟较对照组早。结论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优于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疗效的实验研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2组,实验1组:血管束植入同种异体骨修复组,实验2组:带血运骨膜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组。观察术后组织学切片,成骨量,生物力学,X线片等变化。比较两种术式修复骨缺损的差异。[结果]术后X线片观察实验2组较实验1组骨痂增加明显,光镜组织学检查实验2组较实验1组骨痂形成早,骨髓腔再通时间短。两组成骨量均在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2组在各时段成骨量均大于实验1组。三点弯曲试验结果示实验2组优于实验1组。[结论]带血运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血管束植入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带血运骨膜瓣包裹异体骨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