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痈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外感风热、邪热迫肺或风寒外束,肺热内壅(即寒包水证)而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口渴、舌苔黄、脉浮滑而数的名方,近代多用治慢性气管  相似文献   

2.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162条,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每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导师冯天明副教授取下病上治之意,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20余例,每每获效,现将其经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应用卢敬新邯郸市金属公司(056002)麻杏石甘汤有辛凉宣泄,清热平喘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嗽气喘,或口渴烦躁、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今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  相似文献   

4.
浅议麻黄在麻杏石甘汤中的作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医院田泽民,崔晓民,徐明哈尔滨市道里区公费医疗医院蒋守信哈尔滨市第七医院范晓萍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第63及162两条(赵本)。仲景书中麻杏石甘汤用治"邪热壅肺"之.证,肺内郁热,而用麻黄,乃取"火郁发之...  相似文献   

5.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6.
笔者遵“火郁发之”之旨,运用开郁清热法治疗外感热病,常获良效。例一,朱××,男,3岁,83年3月6日诊。患儿发热(体温38.9℃)无汗喘咳已两天,伴见心烦口渴,面红唇赤,小便短黄,舌尖红,苔白微干,脉浮数。此为风热外束,肺失宣降。治宜火郁发之,拟开郁通阳,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3克、荆芥5克、苏叶5克、杏仁10克、石膏12克、银花10克、黄芩10克、桔梗10  相似文献   

7.
肖作清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40-1740
小儿痰热闭肺咳喘四季可见,以冬春为多。轻者咳喘、痰涎壅盛,口渴汗出,舌红唇赤,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重则高热不退,咳喘频频,气急鼻煽,喉中痰呜,口渴烦躁,面红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浮数而滑。救治不及时者,有夭折之虞。笔者自1995~2005年运用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治疗痰热闭肺所致咳喘1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叶登文  刘笑云 《光明中医》2013,28(3):596-597
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的作用。本方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文是治太阳病,误治后,风寒入里化热,而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世多用于风寒袭表化热入里,或风热所伤,肺中蕴热,而见身热气  相似文献   

9.
高佩芳  来益敏 《河南中医》2014,34(2):213-214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透表祛邪、清里热、定喘之功,主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和"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之症。麻杏石甘汤证病机的关键是外有风寒,内有郁热。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喘证、外感发热等常见肺系疾病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正> 治疗方法 本病发作期按中医辨证分冷哮和热哮二证施治:①冷哮证:喘咳,痰多稀薄、易咳出,舌淡苔白,脉沉细。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治疗;②热哮证:喘咳,痰粘难咯,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定喘汤、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案) 患儿××三岁,三天来身无大热,有时自汗,咳嗽气急,倦怠食少,二便正常。脉纹红紫,舌苔白薄。诊断:风热咳嗽。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药物:麻黄0.7炒杏仁0.7生石膏1.5甘草0.7水煎服,日二、三次。按本病辩证以咳而喘、但无哮呜为主。其喘而自汗、与风寒束表有所不同,本病系热邪乘肺。盖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虽汗出而不能除麻黄本症之喘,无大热是里  相似文献   

12.
麻杏石甘汤乃医圣张仲景为治疗哮喘而立的重要方剂。用于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鼻翼煽动,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凡临床见到发热、喘急、苔黄、脉数为主要辨证特点,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往往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举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姜润林 《新中医》1989,21(7):7-8
我院内儿科副主任医师王玉玲老中医,年逾八旬,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历六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内外妇儿,尤精于儿科。笔者曾随师学习多年,得其真传,现将治疗小儿咳喘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王老熟谙经典,其治小儿咳喘善用经方。认为:仲景之方药味精少,配伍严谨,功专力宏,亦适于小儿服用。如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葛根芩连汤原分别为伤寒太阳之邪热壅肺、热实结胸,邪热下利证而设。细究其理,与小儿肺炎表现为风热闭肺、痰热壅膈、肺热移于大肠之病机颇相吻合。若小儿肺炎初起,风温之邪郁于肺卫,肺气失于宣肃以致气逆不降,痰遏不行而出现发热,咳嗽,气急,汗出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达表;若热与痰结,留于胸膈而致咳喘,咯痰黄稠者,用小陷胸汤苦  相似文献   

14.
乐山 《家庭中医药》2013,(10):43-43
治疗感冒应对症下药,只有区分了风寒、风热,才能有效治疗。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而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舌  相似文献   

15.
麻杏石甘汤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麻杏石甘汤是清肺平喘的常用要方。历代医家遵循《伤寒论》之意,用本方治疗肺热喘咳而无大热之证。近人在临床实践中又有所发展。凡表现咳喘痰粘的肺热证,不论有热无热、有汗无汗,均可用本方治疗。本文就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药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仅供参考。麻杏石甘汤证的病理机制“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伤寒论》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167条) 麻杏石甘汤证的证候是:气喘咳嗽,发热汗出,口渴,还可见舌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本证为太阳病阶段,邪热迫肺,肺  相似文献   

16.
麻杏石甘汤加味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始太阳病变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近代多用治疗外感风热,邪热迫肺,或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所致的喘息型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麻疹合并肺炎等。我们在临床上非限于此,举案如下。一、过敏性鼻炎吴某,男,20岁。1983  相似文献   

17.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石相合,发表宣肺,清热透邪,止咳平喘.全方寒温并用,清宣相合,共凑发表透邪,清热平喘之效,具有宣表、清热、透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误治以下或汗不得法,导致邪气化热,热壅于肺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主症,为古代医家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经典方剂之一。文章通过对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探讨,麻杏石甘汤方义解析、临床运用、作用机制等方面概述麻杏石甘汤在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方面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 ,发汗未愈 ,风寒入里化热 ,“汗出而喘者”,后世有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 ,但见肺中热盛 ,身热喘急 ,口渴脉数 ,便以本方加减治疗。自 1 990~ 1 999年 ,笔者辨证用之治疗小儿尿频 1 2例 ,每每获效 ,举例如下 :李某 ,女 ,6岁 ,1 992— 3— 2 0日初诊 ,其母代述 :患儿 1个月前始小便较频 ,未给予治疗。近 5天病情加重 ,小便频数 ,约每 1 5分钟排尿 1次 ,量不多 ,呈淡黄色 ,无尿痛及小便烧灼感 ,无发热及口渴 ,纳眼可 ,夜间入眠后无遗尿现象。查其舌质淡红 ,苔薄黄 ,脉浮数有力。尿液分析无异常 ,双肾及膀…  相似文献   

20.
裴惠民 《山西中医》2007,23(5):45-46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多年来,笔者以此方为主,治疗小儿咳喘,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兼夹症状,灵活化裁施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