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3.
李绵莎 《新中医》2019,51(7):250-252
引《黄帝内经》《难经》等重点篇章和后世学者的论述,对中医经典中的针刺调气思维和选穴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针刺是通过调气来治疗临床疾病,以脉诊测气机,定得气,准确取穴是实现调气的关键步骤,可使用四时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来选经择穴。  相似文献   

4.
人迎寸口脉诊法是脉诊中重要的诊脉方法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人迎寸口脉诊法,通过分析推理《黄帝内经》《脉经》,综合分析历代医家的观点,着重解读后世演变的人迎寸口脉诊法,认为《脉经》演变而来的人迎寸口脉诊法,即使诊脉位置发生变化,亦可定病位、辨经络虚实,并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腧穴治疗慢性痛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病理及相关文献,从理论基础及源流、临床运用与特点、在慢性痛症治疗中的临床验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周文强主任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慢性痛症临床经验.结果:周老师认为人迎气口脉法源于《黄帝内经》,理论独特,虽在传承...  相似文献   

6.
田大哲  黄伟萍  李乃奇 《中国针灸》2023,(10):1202-1206
人迎寸口脉法为《黄帝内经》针灸学古典脉法之一,也是古典针灸诊治经脉病的临床经典范式。通过梳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该法通过比较颈人迎脉和手寸口脉大小,根据脉象判定阴阳盛虚变化,以确定所病经脉;选取所病经脉表里经之井、荥、输为主,通过补泻以调虚实。人迎寸口脉法医理古朴,诊法简易,定经选穴明确,值得进一步发掘其内涵和诊疗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黄帝内经》主要是运用遍身脉诊法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治疗。其中遍身脉诊法主要包括三部九候脉法和人迎寸口脉法,本研究通过解疑、诊察、治疗3个方面来阐述这两种脉法,详述两种脉法的临床诊疗要点,分析其在针刺补泻操作的异同点,试图还原《黄帝内经》原意,并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深度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的有关具体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付诸临床,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以及结合《难经》等经典的临床应用。得出人迎气口的位置在左右手关脉之前,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可以在临床中明确地确定病变经脉,以及根据脉象的浮沉、四时脉象的不同等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合病案阐述人迎气口脉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风患者往往并发顽固性呃逆,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恢复,常规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周文强主任根据《黄帝内经》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输穴,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在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方面疗效良好,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采用该治疗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介绍验案1则,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总结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对比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气口的定位以及人迎气口脉法诊断六经病的规律。方法:文献分析法结合临床实际。结果:笔者认同《脉经》的观点,人迎气口脉法中的人迎脉应位于左关前一分,而气口脉位于右关前一分。并且人迎气口脉法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相结合,对《伤寒论》六经病主要条文进行重新解读有重要意义。结论:人迎气口脉法对于《伤寒论》六经病的诊断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灵枢·四时气》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中"阴阳"对脏腑,通过探知人迎气口处脉气的盛衰相对关系及是否兼躁象可以判断脏腑虚实并对应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形成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人迎气口脉诊法,并以人迎气口脉诊法指导针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针刺临床疗效与穴位选取、手法操作密切相关。如今针灸医生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或某些成熟的技术进行选穴及操作,遗失了针刺选穴及治疗的基本原则。人迎寸口脉诊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是针刺辨经论治思维的精华。《灵枢·终始》作为《灵枢》中针刺技术保存最为完备的一篇,其中对人迎寸口脉诊论述十分详尽,此脉诊是以辨别阴阳为目的的辨证体系,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的大小,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针刺穴位及补泻手法,调和机体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探析《灵枢·终始》中人迎寸口脉法的诊疗方法,医者通过人迎脉与寸口的相互比较,判断“阴阳”盛衰、定位病变经脉,继而通过针刺治疗使脉象达到“气调”,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此法可达到取穴少而效专力宏的效果,对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脉经》为脉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晋代之前的古代脉学文献,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扁鹊脉法、华佗脉法等,是中医诊脉的主流脉法.后人对其脉法各有理解.通过对《脉经》中寸关尺的定位、脏腑分部所属、人迎之辨、八纲辨证的诊疗思想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寸关尺的定位关键是关部的结论,寸部在人迎线、气口线之前,尺部在神门线之后;相表里的脏腑在同部以浮沉分阴阳;人迎在此有两种含义,一指人迎线,一指人迎穴;《脉经》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以阴阳为总纲.  相似文献   

16.
人迎寸口脉法乃《黄帝内经》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提出至今颇有争议,本文以王叔和“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为诊断操作依据,以左右分阴阳,左手人迎脉盛则为阳病,右手寸口脉盛则为阴病,并以同手关脉与“关前一分”的盛数躁急定三阴三阳。治疗方面以《黄帝内经》主要基于人迎寸口脉法所提出的手足阴阳经脉补泻法为原则,以五输穴及原穴为针刺主穴,治疗过程重视脉象变化,以人迎寸口脉作为判断“气至”“气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18.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侯脉支、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支的篇章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侯阳寸口侯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经·卷二》中"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针灸临床选穴、用方提供新的诊治路径。方法:主要从"阴阳绝实"脉法解读,"阴阳绝实"脉法的针灸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探究。结果:"阴阳绝实"脉法是指通过切诊时指力轻重的运用,对脉形、脉位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归纳出脉理,并依据此脉理指导十二经脉针刺治疗的脉诊方法,即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体现了《内经》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针脉相应的观点。结论:"阴阳绝实"脉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时"阳绝阴实"治阴经,"阴绝阳实"治阳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