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T检查、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168例我院纳入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MRI检查,总结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结果,并讨论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CT检查真阳性108例,占比64.29%;假阳性29例,占比17.26%;真阴性18例,占比10.71%;假阴性13例,占比7.74%。MRI检查真阳性132例,占比78.57%;假阳性5例,占比29.76%;真阴性29例,占比17.26%;假阴性2例,占比1.19%。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确诊结果阳性137例,占比81.55%;阴性31例,占比18.45%。CT检查阳性121例,占比72.02%;阴性47例,占比27.98%。MRI检查阳性134例,占比79.76%;阴性34例,占比20.24%。(2)疑似腔隙性脑梗死MRI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96.35%)、特异度(93.55%)、准确性(95.83%)均明显高于CT检查(78.83%、58.06%、75.00%),较之于CT检查(89.26%、38.30%),MRI检查阳性预测值(98.51%)、阴性预测值(85.29%)较高,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诊断准确性水平较高,适用于临床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按照影像学结果对两种检查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比CT检查病灶检出率高(P<0.05);MRI检查病灶大小检出率为37.7%,比CT检出率6.62%高(P<0.05)。结论:CT、MRI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高,其中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能为临床及早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26-2827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及诊断特点。结果 CT检出病灶179个,MRI检出528个,其中,MRI小病灶检出率25.95%较CT15.08%高,大病灶检出率74.05则较CT84.9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敏感度为67.61%、准确度为75.42%、特异度为71.51%及阳性预测值72.63%均低于MRI的86.36%、96.41%、88.45%及8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率较CT检查更佳,能准确和清晰显示出微小病灶情况,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神经内科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及MRI检查,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及MRI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 MRI共检出81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包括额叶11处,顶叶8处,颞叶6处,枕叶4处,基底节17处,丘脑14处,脑干15处,小脑6处。CT共检出35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χ2=64.2414,P<0.01)。腔隙性脑梗死发病部位以基底节、脑干及丘脑多见(46例),其中39例为单发病灶,2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线<5 mm者25例,5~10 mm者38例,10~15 mm者18例。CT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MRI图像上,病灶呈等或略长T1信号,略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检出率及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检出率以及临床影像学表现.结果:120例患者经CT检查后,在顶叶、额叶、丘脑、基底节、小脑以及内囊和脑干等发病部位共查...  相似文献   

7.
袁纳 《临床医学》2023,(2):84-85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新郑华信民生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L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MRI检查,以MRI弥散加权序列(DWI)检查为“金标准”,统计CT、MRI诊断的结果,分析CT、MRI对LI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80例疑似LI患者中,经MRI DWI检查确诊阳性43例,阴性37例;CT诊断出真阳性28例,真阴性23例;MRI诊断出真阳性42例,真阴性35例。MRI诊断灵敏度[97.67%(42/43)]、特异度[94.59%(35/37)]、准确度[96.25%(77/80)]高于CT诊断[65.12%(28/43)、62.16%(23/37)、63.75%(51/80)],漏诊率[2.33%(1/43)]、误诊率[5.41%(2/37)]低于CT诊断[34.88%(15/43)、37.84%(1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LI诊断中,可显著提升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有利于L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已经确诊并进行治疗的34例腔隙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接受CT检查,随后再进行核磁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病灶诊断结果以及检查相关结果。结果:3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病灶结果显示,小脑29例,占比85.29%,脑干30例,占比88.24%,基底28例,占比82.35%,丘脑31例,占比91.18%,明显高于CT组,小脑18例,占比52.94%,脑干17例,占比50.00%,基底19例,占比55.88%,丘脑23例,占比6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检查梗死的平均直径、平均病灶检出数量高于CT检查(P<0.05),但CT检查检出时间、检查费用优于核磁共振检查(P<0.05);临床实验室等综合检查为最终诊断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可知,核磁共振检查符合率94.12%,CT检查符合率73.53%,核磁共振检查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虽然检查时间比较长,费用更高,但是检出结果更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持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CT以及MRI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分析。结果:MRI对不同部位病灶检出数量均高于CT检查,P<0.05;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其病灶<5mm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其未检出病灶例数占比低于CT检查,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接受CT、MRI检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检出患者的病灶,其中MRI检查可促进病灶检出数量的提高,更好将<5mm的病灶检出,降低疾病漏诊的几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收集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将其中的CT检查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其中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验准确性。结果:通过对两种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对于疾病的检验准确性较高。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在对患者的诊断中起到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滕长青  李文纲 《临床荟萃》1999,14(23):1093-1094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内直径40~50μm深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后,脑组织缺血、液化引起的软化灶,病灶在CT、MRI影像中的直径为15~20mm、1~20mm、10~20mm不等。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现将我院老年病科1996年12月至1998年11月,收治的211例经头颅CT、MRI确诊为脑梗塞资料中,符合Fisher限定病灶在20mm以内的142例L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42例中男130例,女12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60岁以下46例,60岁以上96例。与LI相关病史有高血压病Ⅱ~Ⅲ期98例(69.01%),Ⅱ型糖尿病2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9例,随意分为分析组和比对组各38例,分别采用核磁共振和CT诊断,对比两组病灶诊断结果等。结果:分析组的小脑、脑干、基底、丘脑的诊出率显著高于比对组,通过数据能够看出,两组差异很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的梗死平均直径、检查费用、检出时间与比对组相比差异很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的符合人数与符合率显著多于比对组,而误诊人数与漏诊人数明显少于比对组,通过数据能够看出,两组差异很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更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随机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结果:CT检查检出病灶为38个,检出率为76.0%;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病灶为47个,检出率为94.0%,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检查均可以有效反映出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变情况,但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相对CT检查方式更高,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病灶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发现腔隙性病灶158个,单发病灶81例,多发病变36例。腔隙病灶直径最小2mm,最大20mm。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过程中应用CT与MRI影像技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救治及诊疗的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定54例,遵循随机法分组,实验组纳入27例患者并展开MRI影像技术诊断,对照组纳入27例患者并展开CT诊断。结果将两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检出率明显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过程中应用CT与MRI影像技术,明显后者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MRI和多层螺旋CT检查在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区别.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MRI)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患者采用MRI和多层螺旋CT检查时病灶检出数、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阳性率、检查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5月—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与核磁共振平扫,对以上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顶叶、丘脑、基底、小脑、脑干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分别是8.00%、10.00%、30.00%、23.00%与29.00%,CT检查分别是8.00%、9.00%、5.00%、5.00%与10.00%,两种检查方法在顶叶及丘脑病灶检出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核磁共振基底、小脑及脑干病灶检出率比CT检查高,差异均显著(P<0.05)。梗死大小和检查时间方面,核磁共振梗死大小比CT检查小,而检查时间比CT检查长,差异明显(P<0.05);影像学扫描病灶特征:大部分病变形态呈小圆、长圆形或者斑点,图像总无法清楚显示病灶边缘,而且未见典型占位效应。密度信号方面,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核磁共振检查下信号整体以等长/稍长的T1信号,长T2信号,而T2 FLAIR及DWI序列信号则以高信号呈现出来。结论: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能够更好的显示病灶位置,但是由于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所以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对检查方法进行选择,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MRIT2WI、CT平扫及CT薄层重建图像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内于我院接受MRIT2WI、CT平扫及CT薄层检查的100份患者图像资料,发现有96份图像资料可圆满的达成临床诊断活动的需求,以图像资料为对象,构建统计学分析活动。结果:第一,从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层面来看,MRIT2WI效果最优,其次为CT薄层重建,最后为CT平扫(P<0.05),第二,从陈旧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层面来看,仍然是CT平扫效果相对最差(P<0.05),而MRIT2WI和CT薄层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经过研究对比可以发现,MRI T2W I最大程度的强化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率,CT薄层重建效果略低一些,但相比CT平扫更胜一筹;MRI T2W I和CT薄层重建皆能显著强化陈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率,且差异并不明显,但效果均胜于CT平扫。若患者出于特殊原因,无法应用MRIT2WI进行检查,则可优先选择CT薄层重建技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价值卓越,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探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在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46例疑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检查处,又对可疑区进行薄层扫描加窗口技术应用。结果46例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CT检查中,有38例可确诊,8例不能排除,在进行薄层扫描(2,3,5mm)及窗口技术应用后,46例均可确诊.确诊率为100%。结论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正确地运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