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热病急症中常因热郁化燥而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从而加重了病症的发展,热邪鸱张,伤津耗液,变证蜂起。此间若能合理运用清热通腑法(以下简称通腑法),常可收到“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一、毒随便解热病系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易化燥伤阴。阴伤则阳明热结,大便不下,以致邪热越加猖撅,故温热病祛邪撤热是其治疗关键。但热病祛毒撤热须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方能毒随便解。清·吴又可在《温疫论》  相似文献   

2.
作者首先指出,祖国医学关于温病宜下的论述甚多,如吴又可著《温疫论》,对温疫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其祛邪之法,重视攻下,认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作者在治疗实践中也体会到下法起着重要作用。乙脑下法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种:1.泄毒祛邪,抗截感染;2.撤热存阴,扶正达邪;3.涤除积滞,推陈致新。乙脑攻下原则有:1.宜早。不论大便是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论,下法在虚体病人的使用,大体主用于三类证候:一是温病壮热。古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柳宝诒谓:“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故温病壮热稽留不退者,常可用下法以通腑泄热。二是  相似文献   

4.
下法是根据“其实者,散而泻之”(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来立法的。《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指出热病里实腹满可用泻下而愈,故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温病热结肠胃都要攻下。近代临床上对于肺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伤寒,副伤寒,乙脑等许多热病只要辨证准确,不失时机地运用攻下,即可迅  相似文献   

5.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温病学家。著《温疫论》,首创戾气学说,治疫力主攻下,擅用大黄,为临床开拓思路,颇多启迪。兹撰此文,以倡其说。攻下逐邪,治疫首推大黄温疫是感染了自然界一种“戾气”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吴氏认为温疫邪毒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邪不去则病不愈。因而强调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总认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为治疫之纲要。盖疫邪传胃,必从下解,必“借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通便不过是手段,排泄疫毒才是目的,从《温  相似文献   

6.
明清温病学家。对攻下学说有着重大发展,其理论新颖,治法独特,具有突出的革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尤其对治疗急重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整理和探析。意在为当前急重症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攻下本为逐邪温热下不厌早温热学派,十分强调有邪必除,大多主张予邪以出路而开门捐盗,使温热毒邪从窍道而出。攻下一法。可以迅速外排毒素。控制病势,故历代温热名家无不推崇备至。明代温疫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以攻下为主的治疫理法,认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丽出。”清朝叶、王、吴、柳等温热名家皆对攻下法十分重  相似文献   

7.
在热病急症中,若能合理运用通腑法,确有“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现就通腑法在热病急症中的运用,谈谈个人临床体会。一,毒随便解热病易化燥伤阴,阴伤则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变证蜂起,通腑泄热,使毒随便解,是治疗热病的关键。病例一:王××,男性,4岁,1969年8月11日入院。  相似文献   

8.
攻下一法,源渊深长,其首见于《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历代医家也非常重视攻下一法,张仲景《伤寒论》113方,其中泻下方有18首,如大承气汤;金元刘河间善用下法,张子和更以用下法而著名;明吴又可运用下法的原理,对治疗温疫强调以通邪为第一要领,主张六症宜急攻为先;清代吴鞠通创造了六承气汤等方剂,强调治疗温病应该用下法;近代对下法的运用更有创新,特别在治疗急腹症中的显著疗效,为中西医学界所公认。笔者在3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运用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每能获效。举例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它原载于《内经》。汉·张仲景用之治疗热病,《伤寒论》详载三承气汤之辨法,即是其例。尔后则代有发挥,如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三十余证”;叶天士亦谓:“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戴北山甚至认为“温病下不嫌早”。种种论说,均阐明通下法在温病治疗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吴鞠通氏对温病运用通下法颇多创见,现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11.
论伤寒下不厌迟 温病下不嫌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见于清·杨璇《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原文记载:“按伤寒里实方下,温病热胜即下,其治法亦无大异,但伤寒其邪在表,自气分而传入血分,下不厌迟,温病其邪在里,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下不嫌早”。这对伤寒与温病的下法应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大,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治疗脑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病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对脑病的论治有许多独特见解,颇能指导临床,启迪后学。笔者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脑病的治疗归纳成7法,供同道临证时参考。1 通腑泄热法适用于伤寒、温病邪入阳明,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证。张氏根据《灵枢·动输》“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的论述,认为胃腑与脑腑相通,“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谵语,不省人事……心神恍惚,亦多谵妄,或精神不支,昏愦似睡”。在治法上,张氏提出“可投以大剂白虎汤……其大便燥结之甚者,可酌…  相似文献   

13.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在金元时期开始倡兴。刘完素著《伤寒直格》云:“以伤寒为杂病,以温病为大病,特制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为治温病主方。”其后王安道著《医经溯洄集》中,著有“《伤寒立法考》,温病热病,说其治法,较若眉列。”二公虽识伤寒与温病异治,但未洞悉温病中于杂气,仍从外感风寒化热同治,实有千虑一失之弊。明·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邪自口鼻而入,侵及募原,而即发病。他说:“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皆同,皆  相似文献   

15.
宋福印 《河北中医》1992,14(2):45-45
《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对于上述病证吴氏曾多用温热之品治之,而世人考究者甚少,今笔者摭拾其大概,略而论之。因地制宜吴氏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注曰:“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据此我们测知,吴氏所列桂枝汤是专为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温病而设,因该季节风寒之气当令,虽患温病亦每多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17.
罗萍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4-15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论述须有"胃中燥,大便必硬"、"大便难"、"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等才能用承气汤.后世医家大多遵守张仲景,对承气汤的适应证认为须有大便硬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多不用承气汤攻下.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承气汤是"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强调要早下,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此理论在继承张仲景攻下法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运用范围,且对现今急性热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疫论》治疗思想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32)马胜英[关键词]温疫论,治疗思想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才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使中医外感热病学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该书...  相似文献   

19.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20.
张恒 《山西中医》2003,19(5):37-3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简称 SARS) ,从其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分析 ,应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 ,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 :热毒痰瘀 ,壅阻肺络 ,热盛邪实 ,湿热内蕴 ,耗气伤阴 ,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素问·刺法论》谓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指出 :“疫病无长少 ,率皆相似”。可见 SARS属“温疫”,是能相互传染而引起大流行的热性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谓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指冬季感受寒邪 ,潜伏于体内 ,郁而化热 ,遇春季天气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