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61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8例未行辅助性肠造口组9例(10.2%)发生吻合口漏,73例行辅助性肠造口组1例发生吻合口漏(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性回肠造口。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回肠造口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辅助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96年10月至2003年10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83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46例未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组 11 例发生吻合口漏,37例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组均未发生吻合口漏。结论 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回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切除的患者中,保护性造口是否对吻合口漏有预防作用.方法 153例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中,32例行末端回肠造口(造口组),121例未行造口(未造口组);对两组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临床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5.2%.包括:造口组1例(3.1%)、未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6.
盆腔灌洗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或低位前切除术后盆腔内连续灌洗法防治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将1995年1月至1998年6月间我院收治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AR)或低位直肠前切除(LAR)74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进行连续灌洗,另一组常规引流对照观察。结果灌洗组无瘘发生,而对照组瘘发生率为135%(5/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5)。结论连续灌洗法可有效清除吻合口周围的血液和坏死组织,是防治吻合口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6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病例信息完整行低位前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中48例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造口组),50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造口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与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明显多于未造口组(均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造口组造口还纳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明显低于未造口组术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05);生活质量方面,造口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与6个月、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腹泻状况评分在术后半年内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减轻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防治吻合口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切除病灶一期吻合并加行末端回肠外置造口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2个月后二期手术回纳回肠造口,回纳前3例出现直肠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如期实施造口回纳,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末端回肠外置造口制作和回纳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有伴发病、手术操作难度大等不利于低位吻合病人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0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2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6例.结果 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仅1例发生无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2.4%;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12~16)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者7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10.6%,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 d(24~33)d.结论 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对4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环周切缘状态进行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与环周切缘的关系,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4%(12/49),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6/49),远处转移率为27%(13/49).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5%(2/37)(X2=6.577,P=0.010);环周切缘阳性的远处转移率为50%(6/12),切缘阴性者为19%(7/37)(X2=4.491,P=0.034);环周切缘阳性的5年生存率为33%,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09).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X2=4.451,P=0.035)、T分期(X2=20.283,P=0.000)、N分期(X2=7.773,P=0.018)、肿瘤距齿状线距离(X2=6.502,P=0.04)、肿瘤位置(X2=4.421,P=0.035)及手术方式(X2=5.754,P=0.016)有关.结论 环周切缘状态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肿瘤距齿状线距离、肿瘤位置及手术方式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结直肠吻合口的预防性造口,袢式回肠造口与横结肠造口均可有效地转流粪便,减少吻合口漏所带来的危害,适用于具有高吻合口漏风险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患者,特别是接受新辅助治疗者。两种造口各有利弊。本文总结了关于这两种造口的大部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袢式横结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造口脱垂、旁疝、伤口感染、还纳术后切口疝等。袢式回肠造口的主要缺点是造口高排便量、脱水以及术后肠梗阻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部位等原因,袢式横结肠造口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结直肠减压,更适用于无法进行肠道准备如急诊手术等情况。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或可有效地减少造口脱垂等并发症,充分发挥袢式横结肠造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直肠拉出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系列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ou X  Feng G  Yu B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16-718
为了提高Bacon式直肠拉出切除术后患者的排便控制能力,免去二期手术切除拉出结肠,作者对Bacon手术进行了4次改进。第一次保留了肛提肌,第二次保留了齿线和肛管移行区(肛管感觉),从而大大提高了排便控制能力;第三次改进简化了经肛门的切除操作。第四次改进将拟拉出的结肠端肠管环扎于螺纹内支撑管上,以替代结肠拉出,转流粪便。当环扎线远端肠管坏死脱落时,近侧肠管已与肛管内创面和盆壁靠拢愈合。这就免去二期手术切除肛门外结肠,从而缩短住院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手术适应于在切除足够的癌远端肠管和周围组织后,肛提肌上剩余直肠不足1cm,很难经腹腔吻合的低位癌;从而扩大了保肛手术的适应范围。本手术是Parks手术一种很好的替代。  相似文献   

13.
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2000年11月间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146例的疗效,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结果 146例手术后2例局部复发,发生吻合口漏2例(1.4%),吻合口狭窄8例(5.4%),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4例(2.7%)。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Dixon手术适应证的范围,但必须严格掌握根治原则及无瘤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预防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对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64例,36例(A组)未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28例(B组)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9例发生吻合口瘘,B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A、B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3 d和25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施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对减少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12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其中61例采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造口组),67例未采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病情程度和治疗转归.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复诊、入院化疗就诊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5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8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03%(9/128),其中造口组发生为率6.56% (4/61),未造口组发生率为7.46% (5/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造口组患者中4例发生吻合口漏患者全身反应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行再次手术治疗;未造口组患者中5例发生吻合口漏患者全身症状重,其中4例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率为4/5,1例经保守治愈,两组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3.28% (17/128).造口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9.67%(12/61),其中重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8.20(5/61);未造口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7.46% (5/67),其中重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3,P<0.05).结论 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不能降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减轻吻合口漏的相关症状,能降低再次手术率.但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可增加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因此应慎重选用该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研究直肠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对24例下段直肠癌经腹和肛门联合切除术,采用结肠与直肠末端进行吻合,并观察其术后排、控便功能效果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术后10-12周对排气和干便控制良好,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9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2%、59.8%。结论 对于临床分期比较早和肿瘤分化良好,或由于病人拒绝Miles的下段直肠癌,选择经腹、肛门行保留直肠末端的联合切除术后行结肠与直肠末端吻合方法,除操作比较简单外,其术后可恢复或接近肛门正常排、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组(A)45例和未实施组(B)53例两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组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2.2%);B组11例发生吻合口瘘(20.8%)(P(0.05)。结论有选择的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圆形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7例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行国产圆形吻合器吻合保肛术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107例患者中男62例,女45例。年龄27~99岁,平均为57.9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8cm。病理诊断直肠腺癌103例,其中高分化者37例,中分化者55例,低分化者11例。腺瘤癌变4例。Dukes分期:A期29例,B期57例,C期17例,D期4例。结果术后随访率为85.9%(92/107),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3.7%),吻合口狭窄3例(2.8%),术后12~24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5%(6/92),肝转移率为13.0%(12/92),术后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66.6%(32/48)。结论国产圆形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应用,其性能和安全行与进口吻合器无大的区别,更实用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40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4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02例中男241例,女161例.年龄21~99岁,平均55.7岁.肿瘤下缘距肛缘6~12 cm.TNM分期:Ⅰ期123例,Ⅱ期244例,Ⅲ期31例,Ⅳ期4例.结果 402例术后随访率为85.8%(345/402),中位随访时间为6.1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7例(4.2%),吻合口狭窄11例(2.7%),术后12~24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3%(22/345),肝转移率为13.6%(47/345).肺转移率为2.6%(9/345).术后5年生存率为68.7%.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能保留良好的排便功能,未增加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us-preserving rectectomy by using telescopic anastomosis of colon and rectal mucosa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ctal cance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402 cases with middle and lower rectal cancer undergoing telescopic anastomosis for anus-preserving procedure, including 241 males and 161 females, age ranging from 21 to 99 years, averaging at 55. 7 years. The distal margins of the tumors were within 6 - 9 cm to anal verge. According to TNM staging, there were 123 cases in Stage Ⅰ , 244 cases in Stage Ⅱ , 31 cases in Stage Ⅲ,and 4 cases in Stage Ⅳ. Results 345(345/402, 85. 8% ) cases were followed up, the median time of the follow-up was 6. 1 year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17(4.2%) cases of stomal leakage, 11(2.7% ) cases of stomal stenosis. All patients recovered normal defecating function 12-24 weeks post operation. Local recurrence rate was 6. 3% (22/345). Hepatic and lung metastasis was 13. 6% (47/345) and 2. 6% (9/345)respectively. The five year survival rate was 68. 7% (112/163). Conclusions Anuspreserving rectectomy by using telescopic anastomos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to treat middle and lower rectal cancer, with the preservation of anal function and without the increasing rate of local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经肛门取标本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对48例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上段癌患者施行改良式经肛门取出标本的直肠前切除术(观察组),并将同期168例经腹部辅助切口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病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43±9)min vs(140±1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2±7)ml vs(60±7)m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65±6)h vs(63±8)h]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9±1.3)vs(4.5±1.2),t=2.998,P=0.003],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6.0±1.0)d vs(7.1±1.2)d,t=5.799,P0.01]。远期随访两组1、3、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经肛门取标本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遵循肿瘤手术的无瘤原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而且远期随访也具有满意的肿瘤学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