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肠神经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了15具(30例)成年尸体的腓肠神经的血供。对腓肠神经及其根(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神经交通支)的营养动脉及其来源动脉的数目、外径及来源动脉的类别等进行了观察。吻合型腓肠神经、非吻合型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神经交通支来源动脉平均支数分别为2.55±0.31支,3.31±0.39支,1.75±0.27支和2.20±0.24支;它们的外径平均数分别为0.63±0.04、0.75±0.10、0.66±0.08和0.58±0.05毫米。还讨论了吻接血管的神经移植问题,认为腓肠神经、腓神经交通支是较理想的带蒂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2.
<正> 自体神经游离移植,在临床上已逐渐推广应用,主要神经损伤后缺损超过2厘米,需取分枝少的皮神经作为移植神经,如腓肠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等,植入受损神经两断端之间,使其再接,以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有关腓肠神经的形成以及腓肠交通神经的起始已有不少报导,但对腓肠神经的长度、宽度,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交通神经的宽度研究很少。所以本文对这些皮神经作了必要的测量,为临床进行神经移植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相似文献   

4.
<正> 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平面上方(7.l±2.4)cm处起于腓总神经,横径为(2.6±1.0)mm,沿腘窝及小腿后外侧面下行,腓骨头平面的横径为(3.0±0.9)mm,发出1-3个终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半或上2/3的皮肤.其营养动脉主要为:①腓肠外侧皮动脉;起自腘动脉外侧壁,在排骨头平面上方(5.0±1.5)cm处浅出,外径为(0.9±0.3)mm,穿出前长度为(3.11.2)cm,伴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主要分支下行;②肌间隔筋膜皮支:起自胫后动脉(占54.5%)和腓动脉(占45.5%),向后外行,自小腿三头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肌间隔穿出,穿出点分别在腓骨头平面下方(9.2±3.8)cm和(15.8±3.8)cm,外径为(0.7±0.3)mm和(0.9±0.4)mm,穿出前长度分别为(3.6±1.1)cm和(3.6±1.4)cm.该营养动脉除在腓肠外侧皮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旁或其内呈相互吻合,形成纵行的动脉丛(网)外,沿途还发出分支至周围的筋膜皮肤,并借吻合支  相似文献   

5.
外踝术中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踝术中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损伤的风险 ,并分析损伤后感觉缺失情况。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 5 0侧常规防腐固定成年尸体的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及其分支作解剖 ,观测和绘图。结果  2 4 % (12侧 )的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浅出点在外踝前缘水平 ,10 % (5侧 )的腓肠神经横切过外踝尖 ,78% (39侧 )的标本可识别来自这两条神经的踝支 (其中 2 8%同时具有两个来源 ) ,腓肠神经管理 38% (19侧 )标本的足及足趾的外侧半。结论 外踝术中很容易损伤来自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踝支 (可能性为 78% ) ,损伤神经主干的风险较小 ,但有 2 4 %的可能损伤在外踝前缘浅出的腓浅神经或足背中间皮神经 ,10 %的可能损伤外踝尖处的腓肠神经 ,而且损伤后感觉缺失范围差异很大 ,腓肠神经具有比解剖学以往描述的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神经移植中,小腿的皮神经是较理想的供体,为了积累资料和给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我们对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交通支和腓肠神经进行了较仔细地观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腓肠神经合成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解剖了132具尸体(共264个下肢)的腓肠神经,其结果如下: 一、腓肠内侧皮神经,大多数为1支,而2支仅有少数,在腓肠肌二头间表面(61.36%)或肌内(38.63%)行走,穿过小腿固有筋膜以中1/3部(61.36%)为多见。二、腓肠外侧皮神经,1支者占多数,2支和3支者居少数。三、腓肠神经的合成有三种基本型:Ⅰ型占85.22%,Ⅱ型占9.84%,而Ⅲ型占4.92%,合成的部位以中,下1/3部为最多。四、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神经位于静脉外侧者较多,位于静脉内侧者较少。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相似文献   

9.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人腓肠神经的构成类型,长、宽以及构成腓肠神经的两根的位置、长度、宽度,以补充国人腓肠神经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腓肠神经的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直尺及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对腓肠神经,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长、宽进行测量,对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位置及腓肠神经的组成型式进行观测统计。结果腓肠神经的构成型式较前人的观察更为复杂,因此本文采用了新的分型方法。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发出位置多变,腓肠神经起始部、中点及外踝平面宽度不同。结论腓肠神经及其两根型式复杂,临床选择移植体时应充分考虑其型式及长度、宽度,以便更加适应受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2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平面上方 7.1±2.4cm处起于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半或上2/3的皮肤.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腓肠外侧皮动脉:起自腘动脉,在腓骨头平面上方5.0±1.5cm处浅出,外径为0.9±0.3mm;肌间隔筋膜皮支:起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分别在腓骨头平面下方9.2±3.8cm和15.8±3.8cm处浅出,外径为0.7±0.3mm和0.9±0.4mm.该营养动脉除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周围或其内呈链式吻合外,还发出筋膜皮支与邻位的皮动脉连接.静脉血可沿伴行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回流至深静脉.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顺行或逆行转位筋膜皮瓣,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及其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成人下肢的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及其血管作了观察。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自腓动脉的肌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中间部及远侧部的动脉来自邻近细小肌皮血管。腓神经交通支中间部及远侧部亦由邻近的肌皮血管供给。腓肠神经的部分静脉直接注入小隐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走行位置、毗邻关系,为临床踝关节周围皮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用尸体标本15例,观察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测量神经压扁径,在内外踝尖连线上测量神经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结果 隐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位于大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 342±0. 14) cm,距内踝尖(1. 857±0. 17) cm,距外踝尖(6. 838±0. 32) cm;腓浅神经在内外踝最高点的连线上,压扁径(0. 264±0. 13) cm,距内踝尖(5. 334±0. 33) cm,距外踝尖(4. 424±0. 46) cm;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位于外踝沟处、小隐静脉外侧,压扁径(0. 250±0. 12) cm,距跟腱边缘(2. 745±0. 21) cm,距外踝尖(2. 660±0. 16) cm。结论 依据隐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踝关节周围至内外踝尖或跟腱边缘的距离、压扁径、毗邻结构关系,可提高皮神经阻滞麻醉的精准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人体标本全身动脉灌注填充剂和局部解剖血管铸型方法,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吻合情况及相关数据。结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于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胭窝内、外侧皮动脉及胭窝中间皮动脉。此动脉在小腿下1/3段与腓动脉肌间穿支吻合成血管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的特点,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设计逆行皮瓣,血供较好,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足踝部与小腿软组织损伤 ,肌腱与骨外露是骨科临床常见病 ,而修复常常较困难。 1992年Masquelet[1]等提出皮神经伴行血管轴型皮瓣。这类皮瓣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 ,手术操作简单迅速 ,皮瓣设计形式多样等诸多优点 ,被逐步引入临床[2 ] 。我们于 1996年 6月至1998年 12月通过对成人下肢标本的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和周围筋膜血供进行解剖观察并应用于临床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应用解剖10例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 (部分缺如 )组合而成 ,部分有腓肠交通支参与。其合成部位多在小腿中部…  相似文献   

17.
<正> 为小腿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在8侧新鲜成人下肢,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解剖观测隐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显示:①隐神经有1~3支营养动脉,以隐动脉最恒定,其外径为(1.03±0.36)mm,沿途发出5~11个皮支达小腿内侧面的下部;②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动脉外径为(1.0±0.04)mm,在小腿外侧的下1/3段发出筋膜皮支4~7支,最远可达神经前方5.8cm;③腓肠神经有营养动脉2~4支,动脉外径为(0.8±0.3)mm,筋膜皮支分布达小腿后面下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容易,血供可靠,顺行转位可修复膝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吻合伴行静脉腓肠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12例成人下肢固定标本腓肠神经伴行静脉的起止、行程、长度、外径和静脉瓣。摹拟伴行静脉腓肠神经移植体切除术。结果:腓肠神经的伴行静脉起自小隐静脉,注入静脉;长度为(19.4±2.1)cm(17.6~21.8cm),起始处外径为(1.2±0.1)mm(1.0~1.4mm),注入处外径为(1.8±0.2)mm(1.6~2.2)mm。在起始和注入处各有1对静脉瓣。结论:可行吻合伴行静脉腓肠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9.
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为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2侧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对足背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察其起始、直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结果:足背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后方续于腓肠神经,起始处直径(2.65±0.57)mm,主干于外踝前下方(1.5±0.9)cm处发出分1~2条分支。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平均每侧4.8支,最为恒定的分支穿深筋膜时分别位于外踝后方平外踝最凸点,直径(0.75±0.16)mm;第5跖趾关节外侧近端(1.5±0.3)cm,直径(0.47±0.07)mm。结论: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以用来修复足前端或足底外侧创面。  相似文献   

20.
男性老年尸体,长171cm。打开筋膜,在其深面发现一块肌纤维横行的方形扁肌,暂命名为横肌。其内侧端与腓肠肌内侧头的腱性部分相融合;外侧端与股二头肌下端肌腱融合。外侧端的下缘距腓骨头1.2cm。肌长(左右方向):上缘、中点和下缘分别为4.0cm、4.3cm和3.5cm;肌宽(上下方向):内侧端、中点和外侧端分别为4.1cm、4.3cm和4.5cm;最大厚度为0.35cm。该尸体的坐骨神经在股后部中点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腓总神经发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处的稍上方,有一分支,支配该肌。小隐静脉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走行于该肌中份的深面;腓总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