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两个节段(L3-5、L4S1)和单个节段(L4-5)的腰椎融合内固定模型的邻近节段应力变化,从力学上解释腰椎的两个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比单个节段更加快邻近节段退变的机制。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将志愿者的腰椎CT图像建成正常腰椎运动节段(L1S1)有限元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L3-5、L4-5、L4S1节段后路内固定模型。然后分别对三种模型加载包括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共五个方向的负荷,计算其各自的邻近关节突关节应力改变,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与单节段相比,双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模型邻近小关节的应力更大。在后伸状态下双侧、侧屈状态下同侧及扭转状态下对侧的小关节应力明显增高(P〈0.05),而在轴向压缩及前屈状态下的双侧、侧屈状态下对侧及扭转状态下同侧的小关节应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节段融合固定条件下,双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比单节段更易加快邻近小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2.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其中发现18例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采用返修手术对18例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缓解临床症状.按照候树勋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观察.结果经过12.1个月(7~3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8.9%.有1例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是由于前次手术节段引起还是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必要时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弹性内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33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植骨融合时间,随访观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侯树勋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5min;术中出血平均25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登并发症,随访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33例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MRI显示所有的病变节段的相邻节段未出现退变或退变加重。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30例,良2例,可1例。结论采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可有效的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防止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6.
石凯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23-224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骨科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42例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腰椎退变节段椎间盘内压明显高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P〈0.05);再次手术后3个月、2年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再次手术前(P〈0.05)。结论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即采用跨伤椎固定的方法,通常固定两个以上的运动节段,具有固定坚强可靠、复位满意,可以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但是多个运动节段固定被限制活动后,脊柱变得僵直,脊柱活动范围减少,并且固定范围内的椎间盘、小关节退变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非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腰椎管狭窄症20例。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骨密度测量值T值≤-2.5排除出本研究病例。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上述3个时间点手术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3~36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2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在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有所增加,但3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在术后均有所增加,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在术后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能够很好地改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早期的随访发现其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且不显著增加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但对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效果需进一步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使用内固定器械在后路腰椎固定术中出现上位临近椎间变性的病例和没出现的病例就腰椎形态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8月手术并有2年以上随访时间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2岁,术后随访时间24~87(38.8±17.1)个月。使用术前的X线和CT影像,最后随访时单纯的X线影像进行评价。结果 7例被确认上位相邻椎间变性,术后固定的椎间隙抬高明显要大。另外退变的椎间关节角度虽然呈现比较大的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节段椎间隙的过度抬高是加速相邻节段椎间退变的危险因素,术中要有所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开放式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1例(计33个椎体),均行后路短节段三平面椎弓根内固定+伤椎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结果 31例均Ⅰ期手术成功,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无椎体高度丢失,无邻近节段退变.术后随访9~35个月(平均24.2个月),有2例(6.4%)出现伤椎椎体塌陷,其余患者术后CT显示,伤椎椎管减压充分,伤椎椎体高度维持良好,形态无塌陷,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畸形矫正失去率不明显.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开放性磷酸钙骨水泥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真 《安徽医药》2018,22(1):118-121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颈椎融合术后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通过查阅颈椎融合术后有关在体运动学的相关文献,从融合相邻节段椎体间运动范围的改变、剩余运动节段在颈椎整体活动度中所占比重变化规律、融合相邻节段小关节运动模式以及相邻节段旋转中心的位置偏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能发现融合术后相邻椎体退变的早期征兆,为临床上相邻节段病理改变(adjacent segment pathology,AS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相关运动学研究多局限于对颈椎矢状面屈伸活动的观察,鲜有三维空间内的六个自由度(6-degree-of-freedom,6DOF)运动数据报道。而且,相关运动学研究并没有终止争论,ASP是由过度运动引起,还是颈椎病病程自然发展的结果仍存在争议。长期随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获得精确的6-DOF运动学参数或许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椎体结核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颈、胸交界处椎体结核,6例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劈开术,5例采用右侧前方经肩胛下开胸入路,5例采用单纯经后路入路,行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网植入(或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2年,患者血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植骨完全融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全部恢复到E级。结核病灶无复发,术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无明显丢失。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结核应根据不同节段椎体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并进行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27.6±14.8)min,术中出血量为(457.9±103.4)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64.3±47.2)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0~3.6)周。随访1年后,发生感染2例,断钉1例,脊柱曲度异常改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大于术前,患者术后Cobb角和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小于术前,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增强患者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手术创伤小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选取于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入我院骨科治疗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高度、植骨融合,术后统计和分析手术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术后得到了显著恢复。45例患者均获平均半年时间的随访,椎体高度无丢失,无断钉、及断棒。按Frankel分级:A级5例恢复至B级4例、无恢复者1例;B级7例恢复至C级4例、D级2例、无恢复1例;C级10例恢复至D级7例、E级3例;D级11例恢复至E级10例、1例无恢复;E级12例仍为E级。结论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法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及生理弧度,为改善神经功能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汪仁焕  陈维善 《淮海医药》2003,21(5):349-350
目的 探讨前路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复位取髂骨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脊髓损伤 2 6例 ,随访 7~ 2 6个月 ,定期摄 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 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 Orion钢板固定后 ,手术节段稳定性好 ,融合率高 ,无需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0 8级。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融合率高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轴向加载时腰椎间隙高度变化对腰椎负荷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隙高度变化对腰椎负荷分布影响的规律。方法取7具急性脑死亡青壮年腰3~腰5节段新鲜标本,切除腰4/5椎间盘,将椎体间压力传感器和刚性金属垫片置入椎间隙,将关节突关节压力传感器置入左侧关节突关节内,分6种状态(高度5、高度4、高度3、高度2、高度1和高度0)进行加载(轴向1000N及2000N),测量经过椎间隙及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椎间隙内的压力随椎间隙高度下降而减少,经过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椎间隙高度下降而增高,且这种变化在高度下降的初始阶段最明显。结论腰椎负荷分布变化与腰椎高度变化呈非线形关系,只有将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才能避免腰椎负荷的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指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6例,其中相邻节段椎体骨折10例,距1节段椎体骨折4例,跨2节段椎体骨折2例.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1.5个月,Cobb角度术前10°~37°,术后恢复到0°~9°;椎体高度术前10%~60%,术后恢复到88%~99%.术后神经损伤大部分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造成椎体严重不稳,需及时手术治疗,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有限的椎管减压,可重建脊椎的稳定性,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规律.方法 对983例腰椎退变患者X光及CT片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及退变性腰椎失稳情况,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节段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率.结果 983例腰椎退变患者中,腰间盘退变率最高(65.1%),其余依次为椎体(53.4%)、椎小关节(35.5%)、韧带(28.4%)、腰椎失稳(25.7%);40岁以下为腰椎退变低发生年龄,且以椎间盘退变为主,40岁以上为腰椎相关结构总体退变高发生年龄;男性椎间盘、椎体退变率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女性腰椎失稳率高于男性;L4-5节段的退变率最高(73.1%),其余依次为L5-S1(62.7%)、L3-4(48.9%)、L2-3(30.8%)节段.结论 腰椎退变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其不同结构退变规律并不一致,但在退变过程中又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加速和加重彼此退变的进程,充分了解腰椎相关结构退变规律,对临床预防、诊治腰椎退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