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对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循经感传是由针刺穴位所诱发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所引起。后者则认为针刺穴位时可能有某种动因循经行进,依次激发了沿经分布的神经感受装置、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受试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循经感传。为了更为全面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路线与体觉系统分域定位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顺序激发”两种不同的设想。弄清楚循经感传的路线,是探讨其形成机理的首要基础。国内许多单位研究的结果表明,感传的线路基本上是循经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为解决感传形成的机理创造必要的前提,本文着重对最有代表性的足三阳经和任、督脉的感传路线进行了观察。并与体觉系统的分域定位关系进行了比较,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络阻滞现象机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阻滞性是循经感传的一个突出特征,对探讨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目前,存在着“中枢干扰”和“外周阻断”两种看法。从生理  相似文献   

6.
<正> 循经感传路线形成的机理,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顺序激发”两种不同的设想。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对最有代表性的足三阳经和任、督脉的感传路线进行了观察,并与体觉系统的分域定位关系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一)对针刺胆经膝关节以下的侠溪、光明等穴位时感传能上达面部的30名受试者进行了400次观察,其中感传路线循经和基本循经的占83.5%。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感传路线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重复的。 (二)12名受试者,针刺分布在头面、躯干和下肢的相互远隔的胆经穴位时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全国有关单位都开展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大量的调查和广泛的临床实践均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在各种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一种正常机能现象,对它的特征和规律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殊路线和规律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过程激发两种不同的看法,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取得确切的实验根据足以对此问题作出比较肯定的回答。为了探讨循经感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我们对循经感传显著者的脑电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循经感传的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坚持“以外周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与中枢统一论”。并从循经感传的检验、解剖、组胚、量子生物学角度,利用分维学说,阐明经络的物质性,提出了完整闭合的经络物质图。利用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物理学理论论证了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能很好地解释了“中枢兴奋与扩散”理论中的一些事实,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维量子波动学说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变化。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这一结果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的假说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对象为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模拟循经感传.结果: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对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发现除了在SI 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1.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8-131,114
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当机械压迫施加在经线上,各平面的 ERG 振幅变化不明显,而压迫非经线时,则ERG 反应都明显大于压迫经线时,二者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成功地检测出针刺合谷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其路线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经络轨迹的测定为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加压阻滞对足三里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金森  黄晓卿 《针刺研究》1993,18(2):137-142
本文以胃电图为指标,针刺足三里穴,比较机械压迫梁丘穴和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对针刺效应的影响。观察对象为33名无感传健康成年人。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机械压迫梁丘穴可减弱甚至消除由针刺足三里引起的效应,而压迫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再次表明,在经脉循行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以阻滞针刺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效应的途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3-128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十二经脉四肢远端穴位的神经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针刺“远肢优势规律”的可能传入途径。方法:拟观察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循经分布与浅层和深层神经分布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规律。结论:十二经四肢远端穴位神经浅层分布规律为:手太阴经以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为主,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以前臂内侧皮神经为主。手阳明经以桡神经浅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为主,手少阳经以前臂后皮神经分布为主,手太阳经以尺神经手背支为主。足三阴经均有隐神经分布。足阳明经以足背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为主,足少刚经以足背中间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为主,足太阳经以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股后皮神经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 ,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 ,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17.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11):1045-104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经气、营气、卫气以及相关刺法等方面的论述,用以考察“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设想和理论.结果发现,“循经”之气并非来自于经气,而是卫气的反应,此亦可从这类实验的结果中获得解释.因此,“循经感传实验”是否揭示了经脉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假说和设想都将会受到质疑.虽然“循经”与卫气有关,但却不能据此就认为“感传实验”揭示了卫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经线相关区域感觉神经无节段支配及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起源,对经络脏腑相关、针灸治疗及经络实质探讨均有重要价值。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支配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心经有关的经线区域的节段支配至今未见报道。故我们对18只家兔及10只Wistar大鼠的前肢心经及心包经的有关穴位,注射20%HRP,观察两经区域神经节段支配情况。结果发现:(1)心经和心包经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分布较广(C5-T2),心经相对集中于C7-T1,而心包经相对集中于C6-T2。提示两经感觉神经元在节段分布上与心脏的节段支配大体相同,但有相对差异性。(2)两经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的数量,大型标记神经细胞明显少于中、小型。提示两经区域的感觉传入以直径较细的神经纤维为主;由于支配血管的主要是细神经纤维,所以血管及其神经装置在躯体循经感传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3)分布于家兔心经及心包经相关区域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预下、胸1和胸2交感神经节,这与支配心脏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部分相重叠,这可能是两经穴位治疗心脏疾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铨  张炜 《针刺研究》1993,18(2):143-148
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是穴不等于经,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脏功能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和心功能为指标,观察了针刺心包经循行路线上的四个穴位,两个非穴位测试点和经线两侧旁开1.5厘米的8个对照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线上测试点与针刺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针后8项指标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从机能分析的角度,证明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