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眼震电图是目前诊断前庭神经束、位听神经束和若干颅内疾病的常用手段。目前在国内的眼震电图仪中,作为测试眼平稳跟踪和眼急动性能的视靶,几乎都是采用悬挂着的单摆和安装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小电珠来实现的。这样的视靶不仅单摆的振幅和频率不易控制,而且单摆的摆动除具有水平运动分量外,还存在着垂直方向的运动分量,因此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将按一  相似文献   

2.
眩晕症与前庭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病理变化有着直接联系,眼震电图仪是前庭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和评定的重要设备.本文首先介绍了眼震电的概念和眼震电刺激器的功能,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眼震电刺激器,重点介绍了LED视屏刺激器.眼震电刺激器可以产生定标、凝视、扫视、视跟踪、视动等多种刺激方式,有控制和驱动电路简单、诱发效果好、环境适应性好、易于升级、成本低等优点,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传统眼震图记录技术是通过皮肤电极引导微弱的角膜、视网膜电位差以间接地观测眼球运动位移参数。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视频眼震图记录新方法,通过摄像单元对眼球震颤的视频采集,对运动图像进行瞳孔图像分割,而后获取瞳孔图像的一个定点在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值,从而实现对眼球的运动轨迹的记录。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眼震图记录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使眼震图记录的准确性、精确度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分析由头部作正弦转动而诱发视动眼震的算法,它可用于分析从0.05Hz到1Hz之间正弦前庭刺激所引起的眼震,采集眼动及头部运动速度信号,累积眼动位置与前庭动眼反射通路的增益与相位。该算法与以往的算法不同,以往的算法主要是基于下列两点:①选择眼动的速度,即采用眼震信号的斜率作为快、慢相的分类;②采用快相之间的慢相号的多项式外推法以获得慢相位置的重建。而在新的算法中,我们首先假设前庭-动眼对头部正弦转动的反应也是正弦形式,其反应  相似文献   

5.
先证者(V27)男,31岁。在其子出生后临床监护过程中发现其眼球震颤。查体:发育、智力及身体健康状况正常。双眼视力均为0.15。双眼球呈钟摆型颤动,伴轻微头水平摆动,无明显消震点及代偿头位。遮盖-眼查视力,眼震相应加快,色觉检查正常,同时视功能正常,融合功能在0~8度范围内,无立体视功能,屈光间质未见异常,眼底以-5D看清,颞侧视乳头颜色明显变淡,插-2.5D镜片视力提高至0.25,诊断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屈光不正,视神经萎缩,弱视。  相似文献   

6.
人-计算机交互系统(HCI)是当前计算机与人自然交流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眼眶周围记录的眼电图信号(EOG)可以转化为坐标去控制计算机.本文讨论了与眼球扫视运动相关的EOG波形在时域、频域内的分析及特征的提取,并应用简单贝斯分类算法建立原型系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初步验证了将眼电图信号转化为坐标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研究了视动知觉品质和视动运动病定量评价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视动眼震的慢相速度和增益越大,视动知觉品质越高,视动运动病的敏感性也越低。根据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的距离10°,速度90~110°/s时的视动眼震电图可以区分视动知觉品质和视动运动病易感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和室温不同对单侧迷路破坏后豚鼠前庭性眼震的影响,实验动物使用雄性豚鼠60头,重450~500克,将0.1毫升氯仿注入豚鼠右侧中耳内,约五分钟后,快相向左侧的持续眼震即出现,用针  相似文献   

9.
在脑电图描记工作中,由于患者眼球活动、眼球震颤、眨眼及眼睑颤动所造成的眼动伪差最为常见。给脑电图的分析带来困难。如何有效地消除眼动伪差,张文渊等(1988)报告用颧额复合电极效果满意。笔者从1988年4月起用自制颧额复合电极线描记脑电图137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集成压力传感器,检测电极、参考电极、灌注系统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食管粘膜电图仪。叙述了该仪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构和电路特征,检测原理和方法,电路设计特点及此项检测方法目前国外现状。食管电图仪主要是用来测定食管粘膜的电位变化和压力变化,适用于上消化道粘膜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灵长类动物在注视点转移过程中眼球运动、头部运动及头眼协调运动的关系,将头眼协调运动的神经生理机制引入工程领域,改善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头眼协调问题。提出一种仿生型机器人头眼协调运动控制策略,将注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的快相和随后的慢相两个阶段。快相组合了高速眼球扫视运动(saccade)眼球运动和缓慢的头部运动,两者协调配合迅速切换注视点至新的目标;慢相通过前庭动眼反射(VOR),依靠头和眼的等量反向旋转运动维持目标稳定的同时,调整头部位置,使其朝向目标。建立了注视转移的仿生控制模型。仿真结果与生理学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与控制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眼动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Ⅲ前庭眼动系统引言如[1]所述,眼动系统的输出都是眼动信号EOG(Electro oculargraph),然而随着刺激的不同,系统会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不同的解剖生理构成。本文研究的眼动信号是典型的眼震图ENG(Electronystagmograph)。众所周知,前庭器官中的半规管是人体运动平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角加速  相似文献   

13.
迄今,国内外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电图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10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脏不同部位心外膜电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利用家兔心外膜电图开展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方法动物:家兔10只,雌雄兼有,体重1.75—2.55kg。麻醉:20%乌拉坦溶液5-6ml/kgiV。手术及实验:仰卧位固定动物,做颈总动脉插管测血压;开胸、做心包摇篮后在家兔心脏冠脉左室支中1/2处套可以000号双道丝线备结扎时用。用无创伤缝合针做电极、细漆包线做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视觉电图的高峰潜伏期与感光相纸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两块皮肤电极来记录信号电位差,一个电极固定于耳上,另一个活动电极可置于不同的部位用来分别测量ERG,EAG,EVG。在这些测量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刺激方案:1.在目根眩后闪光并在适应黑暗过程中同步记录ERG和EVG;2.在中间视觉和明视觉的情况下再现图形并同步记录EAG和EVG。本研究是由两组各三十名试验者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眼动反射的线性范围比我们根据中枢通路获取信号的推测值要大得多,并且在进入中枢处理之前这些动前响应信号就已收敛为快波和慢波信号,在功能性联接处产生明显的间歇变化。第二,对于这样的结构只能采用瞬态分析法来分析这种响应而不能用以往所使用的稳态分析法,以便能合理地评估这种反射。采用新近提出的VOR模型的模拟结果可解释新、旧方法的区别。只有搞清楚在脑干部位快速眼动周期期间的内部联系及眼动的前庭核的动前面积,才能提出一个可行的眼动计  相似文献   

16.
Ⅳ主动性眼动系统引言眼动的类型有多种,除前述的前庭眼动系统(一般为眼震形式)外,还有一大类是是受意识控制的眼动(或称主动眼动过程)。按刺激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凝视系统·扫视系统·视跟踪系统·视动系统·幅辏系统本文主要对两个较为简单的眼动系统——扫视系统和视跟踪系统作些介绍,其他系统只作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7.
外周前庭系统能够感受线性加速度(重力和头部倾斜)和旋转运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生理功能,其在调节躯体稳定性、眼球运动、自主神经活动、动脉压力、体温、肌肉和骨骼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重力环境可对上述功能产生影响归因于前庭系统的高可塑性。本文综述超重和微重力环境引起的前庭相关生理功能的变化,包括动脉压力、肌肉和骨骼代谢、食物摄入和体温等,旨在更好理解和研究前庭生理功能在适应特殊重力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生理信号的测量中,都要采用多电极来反映人体的各种信号,在体表电图测量中使用的电极多达32~40个。这样就有必要设计一种体积小、价格低的前置放大器。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廉价的多通道前置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集成电路AMP01、  相似文献   

19.
心导管电在极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然而市售的心导管多是依据病人临床需要设计生产的,其规格常常不能适用小动物,诸如兔、豚鼠的特殊实验研究。鉴于这一需求,笔者利用简单材料,模仿医用导管电极的结构,研制成小型心导管电极。此电极可在小动物记录心腔电图、希氏束电图也可用于心腔内起搏。  相似文献   

20.
先证者(Ⅴ10)男,18岁。生后2个月发现患儿眼球左右摆动。右眼视力为0.08,左眼视力为0.10,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0D→0.2。双眼呈水平性眼球震颤,无中间带,无快慢相,向各方向转动无变化。伴有弱视、近视和斜视(外斜约35°)。精神紧张时眼球震颤频率加快,遮盖一只眼检查视力时摆动频率增加更为显著;精神放松时,摆动频率明显降低。无代偿头位。前后房、虹膜色素分布正常。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血量走行正常,黄斑部无明显色素,中心反射未见。视网膜正常,晶状体透明,眼角膜薄,无法手术治疗,诊断为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家系调查:该家系6代共44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