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监测点医院2001-2004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3个监测点医院2001年8月至2004年7月住院的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并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结果 共检测3121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1%。94%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G3型为流行优势株,占69.9%,其次为G1型6.6%、G2型2.9%、G9型2.2%、G4型0.3%。P[8]型为最常见的P基因型。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8]G3,占64.0%,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3个监测点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P[8]G3型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卢龙县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控制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建立的农村腹泻病监测点和卢龙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腹泻病人为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应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腹泻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腹泻粪便样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卢龙县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发病率平均为1.31/(年.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13.4%,5岁以下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住院率为8.9‰,住院治疗的重症腹泻病人的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为45.6%,非住院经村医治疗的轻型腹泻轮状病毒检出率为8.9%,全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因患轮状病毒腹泻总耗资约26万元。有一些腹泻病人死亡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结论】我国农村地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严重,急待研发疫苗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患者腹泻中轮状病毒(RV)感染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以及RV感染率现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164份,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2 164份腹泻标本有684份RV阳性,总阳性率为31.61%,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07%、女性阳性率为32.37%,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1岁腹泻患者阳性率可高达38.74%,占55.56%,1~2岁腹泻患者阳性率31.92%,占14.33%,2~3岁腹泻患者阳性率33.73%,占8.19%;以每年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83.33%。结论轮状病毒是患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男女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3岁患者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为RV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肠道轮状病毒携带在医院内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在入院前大便正常的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婴幼儿进行研究,在入院当天收集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者列为暴露组,阴性者列为对照组.然后追踪其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结果 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肠道轮状病毒的携带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6-10月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和哈尔滨市第六医院采集疑似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样本44份,使用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诺如病毒和札如病毒特异性引物,采用PCR、套式PCR或一步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进而分析病原构成。结果共检测样本44份,其中A组轮状病毒G9型2份,腺病毒1份,星状病毒2份,诺如病毒GⅠ型1份,诺如病毒GⅡ型1份,札如病毒1份,病原检测阳性率为18.18%,没有混合感染。结论 PCR方法用于腹泻病毒检测特异、快速、敏感、易于分型,在44份病毒性腹泻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到5种腹泻病毒。提示哈尔滨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RV)的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6月龄~2岁患儿资料5904例,对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R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年间住院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为25.9%,其中2008-2010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5%、20.8%和29.8%;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高峰为9-12月份,占阳性总数的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武汉市住院婴幼儿中较普遍,是引起6月龄~2岁婴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新生儿RV感染情况不容忽视,RV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及保护措施,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为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对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其发病规律。方法利用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54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送检标本中检测到1074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7.6%;6月龄~1岁及1~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3.2%和48.1%;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监测,了解其发病情况及病原组成。方法粪便标本由哨点医院采集,汕头市疾控中心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用Real-time PCR检测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的核酸。结果共检测719例腹泻病例标本,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轮状病毒22.7%,诺如病毒11.3%,腺病毒1.0%,星状病毒0.6%,其中重叠感染1.3%;〈16岁组病原检出率(44.4%)比≥16岁组(21.4%)高;〈16岁组以轮状病毒为主(70.3%),≥16岁组以诺如病毒为主(51.7%);症状除100.0%腹泻外,发热和呕吐占50.0%左右;每年的8月至次年2月是高发期。结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杭州市某医院儿科患儿医院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NRVG)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轮状病毒腹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6年杭州市某医院儿科病区31 276例住院患儿的粪便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乳胶法对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NRVG 409例,NRVG检出率为1.31%。不同年龄段患儿NRVG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患儿NRVG检出率为1.14%,低于女童患儿的1.59%(P0.05)。每年的11月—次年1月份NRVG发病较多,占全年总数的28.62%。呕吐(87.53%)、腹泻(85.33%)和发热(62.84%)是NRVG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其中90%以上的患儿需要静脉补液。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2岁儿童。医院应加强环境消毒,防止轮状病毒肠炎在病区内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汕头市病毒性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感染情况,为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澄海人民医院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双色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检测粪便样品共825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4.97%,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6.48%和8.48%。0~1岁年龄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患者。病毒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生,冬季(48.84%)阳性率最高,夏季阳性率(8.70%)最低。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的季节是冬季38.60%,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诺如病毒呈常年散发。结论2012-2013年汕头市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冬季阳性率较高。各年龄组人群都可感染,1岁及以下婴幼儿是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重点人群,应加强其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情况,为建立轮状病毒监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2月—2017年4月主动入户或电话随访玉环市玉城街道、坎门街道和大麦屿街道≤2岁儿童,并向其监护人了解每周腹泻情况,于24 h内采集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 2016年12月—2017年4月期间平均监测1 907人,发生腹泻302例次,腹泻发病率为158.36/1 000人年。共检测粪便标本277份,检出轮状病毒阳性60份,阳性率为21.66%;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31.46/1 000人年。中度腹泻患者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0.00%,高于轻度腹泻患者的15.45%(P0.05)。0~3月龄儿童发生腹泻25例次,无轮状病毒腹泻病例;3~24月龄儿童发生腹泻277例次,轮状病毒腹泻60例次,不同月龄组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基因G分型以G9为主,47例次占78.33%;P分型以P [8]为主,58例次占96.67%。结论玉环市2岁及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31.46/1 000人年,以G9P [8]型为优势流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掌握明光市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明光市人民医院2012年5~11月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者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G/P分型鉴定。结果 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35.33%,A组轮状病毒P分型以P4为主,G分型以G2为主。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明光市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清远市6岁以下病毒性腹泻儿童中的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4种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9月清远市区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采用ELISA法对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用PCR/RT-PCR对人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进行检测,并对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37份标本,轮状病毒、人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9.1%、32.5%、4.6%、0;混合感染率为5.1%。结论本地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是人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秋冬季为发病高峰,7月~2岁儿童为发病高危人群,存在不同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肠炎粪便的病原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为快速、准确地获取病原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的77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了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共检测粪便770份,标本来自1998年2月至1999年1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腹泻患儿,年龄在6天~14岁之间。 2.方法:全部标本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试剂盒由杭州埃夫朗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美国MicrogenBioproducts Ltd.生产)。乳胶颗粒试剂由被轮状病毒致敏的兔抗轮状病毒抗体包被,…  相似文献   

16.
长春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PAGE和/或ELISA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方法对2006年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胃肠炎轮状病毒检出率54.01%,轮状病毒感染97.13%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G3型为79.63%,G1型为5.56%,未分型为14.81%。轮状病毒G3型为2006年长春地区轮状病毒流行优势株,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医院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1例,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未感染组87例。采集感染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收集患者年龄、有无糖尿病、血清白蛋白(ALB)、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和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模型分析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21例患者CABG术后有3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8.10%;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9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7.59%)、大肠埃希菌(20.69%)、铜绿假单胞菌(17.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ALB<30 g/L、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术后气管插管时间>24 h、住院时间>30 d均为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CHAID模型分析显示,引流管留置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年龄及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为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为72.70%(P<0.05);ROC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医院感染的AUC为0.808,显著高于CHAID模型预测的0.640(P<0.05)。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有效预测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CHAID模型可以显示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与Logistic回归模型互补应用于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但病死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为了解本地区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秋冬季节在浙江省儿童保健医院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粪便标本来源: 1997、 1998年秋冬季( 11~12月份),在浙江省儿童保健医院门诊部采集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104份,置洁净的容器内,带冰运送到实验室,置-70℃低温冰箱保存备检。 2…  相似文献   

19.
李传杰  蔡月莲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525-4527
[目的]探讨夏季婴幼儿腹泻流行特点及其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6~9月我院儿科住院腹泻患儿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结果]103例住院腹泻患儿中感染性腹泻82例、非感染性腹泻腹泻21例,医院感染性腹泻占17.46%(18/103)。腹泻病例病原学检查阳性34例,检出率33.01%(34/103),主要病原体依次为A群轮状病毒(15株)、福氏志贺菌(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和粪肠球菌(3株)。15例A群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均为男性,年龄3~11个月,7月份和8月份各占46.67%(7/15)呈夏季流行趋势。88例非A群轮状病毒腹泻中3~12个月年龄段共76例,男性占72.73%(64/88)。医院感染性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腹泻占38.89%(7/18),表现为夏季院内流行趋势(7月份4例、8月份3例)。[结论]A群轮状病毒腹泻可在夏季局部范围内流行,健康教育、手卫生和消毒隔离、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防治夏季婴幼儿腹泻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2006年11-12月北京市某些医院内发生的住院患者腹泻爆发性流行的病原及其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首先检测腹泻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轮状病毒核酸检测,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对检测阳性标本进行诺如病毒VP1全基因的扩增;并对其中一例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和分析。另外对来自不同医院的2份阳性标本中的VP1的5′端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0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共有17份检测为诺如病毒阳性,总阳性率为56.7%,每一家医院送检标本的阳性率都在42.9%以上。对其中一份标本的诺如病毒VP1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为GⅡ-4型诺如病毒。另2份标本中的部分序列测定显示与全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只有1个核苷酸的差异,因此也提示为GⅡ-4型诺如病毒。结论诺如病毒是北京地区医院内腹泻暴发的重要病原,此次暴发极可能是由GⅡ-4型诺如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