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例1:16岁,男性,因"进行性四肢无力8a,加重半年"于2011-06-30入院。8a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四肢无力,初尚能行走,端碗持筷,但步行蹒跚,逐渐加重;半年前发展至行走不能,双上肢活动费力,持物不稳,并出现四肢肌肉萎缩,于外院考虑:肌营养不良,未予以特殊处理。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2.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成就和展望刘焯霖盛文利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神经肌肉系统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进行性无力、萎缩,小腿腓肠肌的假性肥大等。与Duchenne型的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近几年来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到有关DMD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基因鉴定、基因的结构本质、基因产物及其作用、DMD与BMD临床表现的差异及其可能的解释等方面。分子遗传学及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阐明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提供有效的诊治手段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疾病,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且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以提高对DMD/BMD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40例DMD/BMD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并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的方法对其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诊断。结果DMD/BMD为儿童期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点,主要选择性侵犯四肢近端肌、盆带肌、腰带肌等,可有肌肉假性肥大,有些患者可有智能减退和心肌损害;血清肌酶水平异常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病特征。基因诊断27例存在外显子片段缺失,13例未检测到缺失。结论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多重PCR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引起DMD膜损害的因素,测定了37名DMD病人15名基因携带者红细胞SOD,并与年龄匹配的45名正常人,17名婴儿型、Kugelberg-Welander型脊性肌萎缩进行比较,结果说明DMD病人红细胞SOD活性升高,早期显著,而基因携带者及其余疾病无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MD)患儿接受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术(SCT)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dystrophin基因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1月对5例8~14岁男性PMD患儿接受序贯式SCT[即依次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经静脉内移植-UCMSC肌肉内移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aplo-HSCT)]治疗,观察患儿血清酶学、基因分析、肌电图、肌肉活检及肌萎缩蛋白、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的变化。结果:移植后①血清肌酸激酶数值显著降低;②PCR-STR检测4例为完全供者型嵌合,1例3/6位点相合患儿未植入为完全受者型;③4例外显子缺失患儿外周血及骨髓表达正常基因型;④肌肉活检显示供受者嵌合状态,缺失的外显子弱阳性表达。肌细胞形态改善,肌萎缩蛋白间断弱阳性表达;⑤肌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减退或改善。结论:PMD患儿接受序贯式SCT后缺失的外显子转变为正常基因型,肌细胞膜有肌萎缩蛋白阳性或弱阳性表达,可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中肌聚糖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由于肌膜上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乏引起的。近年研究发现 ,在肌膜上还存在肌聚糖 (SG)等dystrophin相关蛋白。SG为跨膜糖蛋白 ,包括α、β、γ、δ SG等。为深入了解迪谢内肌营养不良 (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 (BMD)的发病机制 ,我们研究SG在DMD和BMD中的变化 ,并分析其意义。研究对象 :DMD和BMD根据临床表现、CK水平、肌电图、肌肉病理、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家族遗传史作出诊断。DMD1 4例 ,年龄 4~ 1 1岁 ;BMD1 6例 ,年龄 6~ 2 9岁 ,均为男… 相似文献
9.
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欧洲神经肌肉病治疗协会(TREAT-NMD)、中山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转化医学研讨会"于2011年4月7日至2011年4月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及携带者的dystrophin基因致病突变类型,为防止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再发提供信息.方法 利用多重引物连接依赖式扩增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临床研究发现的2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DMD基因突变.结果 缺失突变10例,重复突变1例,终止密码子突变4例,5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通过致病突变的检测可以为防止患者家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再发提供优生优育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MD)患者的肌活检病理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 2010年 1月至 2016年 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行肌活检确诊的 37例 PM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1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22例,所有患者均行改良 Gardner-Medwin and Walton(GM-W)量表评估其运动功能,骨骼肌活检观察肌肉病理改变。分析患者 GM-W评分与年龄、病程、核内移以及肥大因子/萎缩因子比例的相关性,比较GM-W评分≤ 3分和GM-W评分≥ 4分两组之间的主要病理特点差异。结果患者的 GM-W评分与年龄(r=0.453, P=0.005)和病程(r=0.578,P< 0.001)相关。其中 GM-W评分≥ 4分的 21例患者呈轻度、中度、重度核内移分别为 1例、6例和 14例,肥大因子/萎缩因子比例中位数为 2.09(1.71,3.41);GM-W评分≤ 3分的 16例患者呈轻度、中度、重度核内移分别为8例、5例和3例,肥大因子/萎缩因子比例中位数为 1.77(1.51, 2.47)。GM-W评分与肌纤维核内移、肥大因子 /萎缩因子比例均明显相关(r=0.589,0.615;P< 0.001)GM-W评分≥ 4分和GM-W评分≤ 3分两组比较,核内移及肥大因子/萎缩因子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义(Z=-4.860,61.00;P ≤ 0.001)。结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意。关,GM-W评分可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正确评价病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连续缓冲体系,在稳流低压条件下电泳分离CK-MM型亚,荧光扫描。结果 随着DMD患者病情的加重,其不同阶段的MM2/MM1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DMD患者不同阶段的MM2/MM1值差异也显著(P<0.05),结论 CK-MM亚型的改变是DMD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判断病情及科学评价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南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ustrophy,DMD)患者HLA-A、B、DR基因多态性,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DMD发病中的作用,并为临床骨髓移植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 采用PCR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技术与美国骨髓库编码软件(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NMDP),对29例DMD患者HLA-A、B、DR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DMD组HLA-A24等位基因频率9.03%,与对照组22.16%相比有所降低(P=0.017);DMD组HLA-B13等位基因频率16.95%,与对照组6.75%相比显著增高(P=0.007)。但校正后P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255和0.231)。结论 DMD患者HLA-A、B、DR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HLA遗传易感性与DMD发病无明显相关,但尚需要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高分辨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归纳总结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通过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16例DMD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改变和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年龄〉4岁的14例患儿均有比较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而年龄〈4岁的2例患儿症状较轻。肌肉病理显示2例为早期改变、11例为中期改变、3例为晚期改变,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6例患者的肌肉标本抗肌萎缩蛋白均完全缺失。结论:DM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检查抗肌萎缩蛋白在肌纤维膜上表达是诊断DM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肌营养不良蛋白在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方法用针对dystrophin棒状区第15~18重复区域的多克隆抗血清Anti5~7,对22例Duchenne型(DMD)和4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及11例无神经肌肉疾病的急诊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的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对照组肌细胞中dystrophin存在着可达检测水平的表达,并特异地定位于肌细胞膜上。19例DMD没有可达检测水平的dystrophin表达,3例DMD存在着dystrophin表达。4例BMD肌细胞膜上则呈现出斑片状、不连续dystrophin弱阳性表达。结论dys-trophin的缺乏是造成DMD/BMD表型的基本生化因素,此方法为临床上对DMD/BMD患者作出确诊提供了直接的特异生化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1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骨骼肌病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属遗传性骨骼肌变性疾病。自1986年Kunkel发现Duchenne型(假肥大型)和Becker型(良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及其蛋白产物缺失以来,对本症的发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肌细胞膜电镜下分为两层,外层为基膜,是一层无结构的板层,由黏多糖蛋白,层黏连蛋白和网状微纤维所构成,内层为胞浆膜,由双层脂质分子及嵌入的球状蛋白构成,又称肌膜,正常人编码蛋白产物抗肌萎缩蛋白即位于肌膜的内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不同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案提供借鉴。方法分别应用18对引物多重PCR和5×4DNA微阵列对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测分析,并结合文献中的方法进行应用比较。结果 3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外显子片段缺失,占总例数的70%;9例未被检测到缺失,点30%。末检测到全部缺失的患者。PCR、DNA微阵列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及携带者可选择MLPA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利用PCR联合DHPLC结合测序检测点突变。经济方案是先选择18对引物定量PCR或DNA微阵列检测常见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阴性者再用MLPA检测其它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突变。对于可疑胎儿产前诊断行MLPA或PCR-STR连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陶恩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16(3):141-144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但对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MD发病中氧自由基损害的研究进展.对自由基的特性,肌细胞破坏的机制及DMD抗氧化系统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治疗涉及有关基因缺陷、启动基因、病毒载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载体介入骨骼肌的方法等。近来把研究焦点集中在辨别截短的、保留正常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Dys)的翻译,设计一些微小型Dys cDNA以利于基因携带,并通过改进病毒载体携带基因功能,从而提高基因治疗DMD的效果并减轻免疫反应。基因修复、直接介入外源或上调utrophin也能改善DMD肌肉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累及肌肉系统的致死性遗传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干细胞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了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试验。
目的: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接受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运动功能、肌细胞修复与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缺失基因替代的变化,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于2009-05应用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8岁男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基因分析13外显子缺失。序贯式干细胞移植,即依次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内移植-肌肉内移植-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定期检测血清酶学变化、供者HLA植入证据、缺陷基因表达、肌细胞膜抗肌萎缩蛋白表达、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可使缺失基因替代,肌细胞膜dystrophin阳性表达,血清酶学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可阻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疾病进展,有望获得持续性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