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同种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表达谱。方法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并设同种同基因大鼠颈部心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5d,两组移植心脏中抽提总RNA,纯化后的mRNA进行逆转录制备杂交探针,应用含有4096个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对两组移植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两组之间杂交信号有明显差异,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术后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10条(下调96条,上调114条),其中已知基因有33条(下调13条,上调20条),未知基因177条(下调83条,上调94条);已知基因中有15条(上调2条,下调13条)尚未见报道。结论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相关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理和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藤碱(SIN)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抑制作用的机制,并评价青藤碱与他克莫司(FK506)联合作用的效果。方法 以PVG大鼠为供者,DA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3ml·kg^-1·d^-1灌胃;SIN组:腹腔注射SIN 30mg·kg^-1·d^-1;FK506组:采用FK506 0.25mg·kg^-1·d^-1灌胃;联合组:腹腔注射SIN 30mg·kg^-1·d^-1并联合应用FK506 0.25mg·kg^-1·d^-1灌胃。各组均在术后24h内用药,用药时间共7d。观察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术后第7d取部分受者的移植心做病理检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T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为(6.0±1.054)d,FK506组为(10.2±2.2)d,SIN组为(9.5±1.84)d,联合组为(16.2±2.1)d,联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组、FK506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中TNF-α、IFN-γ、iNO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CD4^+T细胞亚群增殖率也明显下降(P〈0.05)。其中联合组的效果更优于SIN组和FK506组(P〈0.05)。结论 SIN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FK506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塞来昔布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进行40次腹部异位心脏移植。采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 EL)技术检测移植心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并计算移植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AI)。结果移植心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心肌细胞;移植后第3、5d,塞来昔布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03±0.42和3.28±2.42;对照组分别为2.35±1.51和11.35±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心脏移植急性排斥中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塞来昔布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 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 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 d处于平台期。结论 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 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心电生理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学等方面的课题,我们设计了同种移植体液(加速)排斥反应的犬动物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睛蛇毒因子 (CVF)对血清总补体活性及对豚鼠到大鼠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1 5只正常大鼠随机分成 3组 ,按组分别一次性静脉给予 2 0、50、1 0 0 μg/kg的CVF ,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补体活性 ;在豚鼠到大鼠异位心脏移植前 2 4h静脉给予CVF50 μg/kg,观察CVF对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给予CVF后 6h ,3个剂量组的血清总补体活性均显著降低 ,3个组用药后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使用CVF的实验组 ,移植的异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平均达 56 .1 3h ,对照组仅为 0 .1 9h(P <0 .0 0 1 ) ,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实验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仅见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 (DXR)的病理特征 ,对照组均见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征 ,且总补体活性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 眼镜蛇毒因子有良好的降低大鼠补体活性的作用 ,且副作用不明显 ;使用眼镜蛇毒因子可克服豚鼠到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红细胞流变学特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正常红细胞变形指数。手术创伤组(A组),SD大鼠24只;同系移植组(B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共钙只;同种移植组(C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4只。B组、C组应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术后1、3、5、7d移植心的病理改变,同时采用黏性测量法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并测定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 C组自术后第1d起受体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则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为P〈0.001),并在第3~5d达到变化的高峰,红细胞电泳时间则与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与排斥反应分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0)。结论 同种心脏移植术后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改变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显著相关,可能是参与及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Th2细胞因子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h2细胞因子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结果:术后IL-4及IL-10的变化与排斥反应的进程有关,两者的峰值均出现于术后第5d,其中IL-10升高则更为明显,此时移植物排斥反应表现为2-3级。当排斥反应加重,出现明显组织坏死时(4级),血清IL-4及IL-10水平下降。应用环孢素(A(CsA)后,延援了排斥反应的发生及IL-4、IL-10水平的升高。结论:IL-4及IL-10在排斥反应的较早阶段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动态监测外周血IL-4及IL-10可能有助于对临床移植排斥反应 状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冠状动脉灌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对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转基因组供心切取后经冠状动脉缓慢灌注含携带TGF-β1基因腺病毒载体(每克心肌组织5×1010PFU)的Stanford大学液,再植入受体颈部.空载体组灌注腺病毒空载体(每克心肌组织5 × 1010PFU)的Stanford大学液,对照组灌注无病毒的Stanford大学液.结果 转基因组的移植物内外源性TGF-β1基因和蛋白表达,移植物内CD68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少,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始发时间明显推迟,程度较轻.结论 经冠状动脉灌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TGF-β1基因转移可明显减轻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10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介素10(IL-10)在大白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脏局部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参与排斥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分5组,A组(对照组)、B组(供体特异性全血输注组)、C组(Anti-IL-2Mab组)、D组(Anti-IL-4Mab组)、E组(Anti-IL-2Mab+环孢霉素A组),处理受体。将大鼠移植心移植到受体的颈部,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动态病理变化。并于移植术后第1、3、5、7、9、11、14d分别取移植心置于液氮中待测。应用半定量的RT-PCR法动态检测移植心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分别为(8.3±1.7)d、(29.2±7.1)d、(26.4±5.7)d、(10.2±1.9)d、(55.0±10.6)d。其中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E组与A组及C组比较分别有极显著意义和显著意义。IL-10在B组、C组及E组均有较强的表达,在A组及D组表达微弱,并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密切相关。结论 IL-10参与调节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为Th类细胞因子的免疫偏离。应用Th1类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并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移植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  相似文献   

11.
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与补体系统激活有关,迅速导致移植心脏功能丧失.动物实验中使用眼睛蛇毒因子、可溶性补体受体1、补体调节蛋白以及C5单克隆抗体等补体抑制剂,可以从补体级联反应的不同水平抑制同种或异种心脏移植HAR的发生.抑制补体激活将在临床心脏移植HAR的预防及治疗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猪到猕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时的免疫学及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猪到猕猴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检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的血液中补体、天然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移植心脏进行免疫组化(测定C3、C4、C5b9、IgG及IgM的沉积)及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补体C3、C4的含量、总补体活性及抗猪内皮细胞天然抗体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D4 /CD8 T淋巴细胞的比率也有所下降;移植心脏中均有补体C3、C4、C5b9的沉积,IgG及IgM也均有沉积,但IgG和IgM沉积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心肌间质弥漫性出血、水肿,毛细血管内普遍淤血。结论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参与猪到猕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时受者血中天然抗体水平明显下降;CD4 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过程并有所消耗;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物突出病理表现为间质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肌内心电图、组织多普勒超声及外周血多基因表达等三种无创监测技术在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监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103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使用心肌内心电图、组织多普勒超声、外周血多基因表达等三种无创监测技术监测排斥反应.术后1、3、12个月,或发生临床排斥症状,或以上无创监测技术结果高度怀疑排斥反应时常规进行心肌活检.根据心肌活检结果将受者分组,进行组织多普勒超声监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活检证实排斥反应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16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心肌内心电图监测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9.2%,阳性预见率为70.0%,阴性预见率为99.8%.常规超声仅在心脏功能明显降低时发现异常.组织多普勒技术监测时,Ⅰ级、Ⅱ级及Ⅲ级排斥反应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Ⅱ级及Ⅲ级组与0级、Ⅰ级组比较,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m)、舒张早期时间(Tem)显著减少(P<0.05).发生排斥反应时,7个目的基因的表达出现显著变化,其中整联蛋白α4、他克莫司结合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Ⅱ型的表达上调,血小板因子4、整联蛋白αM、转化生长因子β1和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U的表达下降.结论 心肌内心电图的阴性预见率较高,可作为无创、方便、安全的排斥反应监测技术,并可避免多次活检;常规超声技术监测排斥反应的敏感度较低,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的相关性更好,其中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Am)、Tem、Sm、收缩早期时间(Tsm)是早期检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指标;监测多种排斥反应相关基因的整体变化趋势,可为机体免疫状态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几种无创监测技术在监测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人C5单克隆抗体对补体介导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获取8例临床心脏移植供者的主动脉血20ml和主动脉血管,分别用于提取淋巴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同时,采集相应8例心脏移植受者移植前的中心静脉血20 ml和外周静脉血5 ml,分别用于提取淋巴细胞和制备补体.供者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培养后,依次加入供、受者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上清50μl和受者静脉血浆(含补体)20 μl,建立主动脉内皮细胞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将供者主动脉内皮细胞平均分为2组,C5组:加入20 mg/L的抗人C5单克隆抗体20μl;对照组:加入M200培养液20 μl.经台盼蓝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染色情况及活性,并测定主动脉内皮细胞刺激指数(SI).结果 经观察,对照组大部分主动脉内皮细胞蓝染、肿胀死亡,而C5组大部分主动脉内皮细胞未见蓝染,存活良好;对照组和C5组吸光度值分别为1.528±0.046和1.644±0.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为1.076±0.038.结论 在离体主动脉内皮细胞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抗人C5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补体介导的主动脉内皮细胞溶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共214例.所有受者均在术前1h和术后4d时各应用1次巴利昔单抗,剂量为20 mg/次,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术后采用心内膜活检诊断排斥反应,并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术后对受者随访1年,收集心内膜活检及发生排斥反应的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的时间为术后(20.1±7.3) d(1~60 d),结果显示,Ⅰa 级63例(29.4%),Ⅰb 级8例(3.7%),Ⅱ级12例(5.6%);术后1年,143例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结果显示,Ⅰa 级29例(20.3%),Ⅰb 级1例(0.7%)及Ⅱ级11例(7.7%).住院期间,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移植心脏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及猝死1例;出院后至术后1年内,有2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严重排斥反应1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感染7例(3.3%),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5.1%),无受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 应用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是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大鼠移植心脏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进行异位(腹部)心脏移植.将受者随机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简称"急排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简称"慢排组").急排组中,15只于移植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 μg穔g-1穌-1(小剂量者),直至移植心脏停搏;15只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μg穔g-1穌-1(大剂量者),用药时间同前;以不给低分子肝素者作对照.慢排组所有受者均于移植当天至移植术后第9天腹腔注射环孢素A 5 mg·kg-1·d-1,其中10只还于移植当天至移植后第90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μg穔g-1穌-1,10只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同时再皮下注射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10mg·kg-1·d-1,以不给低分子肝素和L-NAME者作对照.移植后第5天,处死急排组部分受者,切取移植心脏,根据Stanford标准进行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和分级;剩余受者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移植后第90天,测定慢排组受者的血NO浓度和移植心脏组织中诱生型NO合酶(iNOS)mRNA表达强度,并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V)评分.结果 急排组中,对照者、小剂量者和大剂量者的排斥反应等级评分分别为(4.20±0.45)分、(3.60±0.55)分和(2.40±0.55)分,移植心脏存活时问分别为(7.30±1.49)d、(8.20±1.47)d和(9.20±1.23)d,大剂量者的排斥反应等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者和小剂量者,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者和小剂量者(P<0.05).慢排组中,仅给予低分子肝素者的血NO浓度和iNOS mRNA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者和加用L-NAME者,而其CAV评分明显低于对照者和加用L-NAME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减轻急、慢性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其抑制CAV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iNOS mRNA表达水平,进而增加NO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纯化的眼镜蛇毒因子(CVF)对猪到狱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幼猪为供者,施行猪到狱猴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实验组(n=4)使用CVF完全清除受者体内补体,对照组(n=5)不使用CVF,两个组术后均采用环抱素A、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抑制排斥反应,通过检测血清C3、C4水平及总补体活性验证CVF的效果,移植心停跳时切取移植心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使用CVF后,实验组血清C3降为0,总补体活性CH50值也几乎为0,末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移植猪心存活时间平均为lld,最长达13d,病理学提示均发生了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对照组3个移植心在移植后60min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另2个分别存活22h及6d。结论 纯化的CVF有良好的清除补体的作用,且末见明显副作用;使用CVF可克服猪到狱猴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和30只Lewis大鼠.分别作为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的供者,受者均为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60只,建立纯系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的不同,将供、受者分为A、B、C和D组,每组15对.A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纯系移植;B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纯系移植;C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D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观察受者的2周存活率、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检测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肝移植术后2周,A、B、C和D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3.3%、66.7%、16.7%和0%,不管是纯系移植组还是同种异体移植组中供肝的冷保存时间越短,受者的存活率越高,且经肝功能检查发现冷保存时间短的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较好,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也明显较轻.B组受者术后移植肝大量表达MHC-Ⅱ类分子,明显高于A组(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量较两纯系移植组增加明显,D组增加最多.A组几乎不表达NF-κB,而B组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受者NF-κB的表达峰值提前.结论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可以诱导发生和加重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2周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