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普查普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对381,313人查血考核,微丝蚴阳性率下降至0.08%,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自1975年以来,对丝虫病传染源进行了监测,每年选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3~5个公社的3~5个大队3,000人左右,进行普查,作厚血片查微丝蚴,结果表明,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残存传染源为以往历次曾检出的原微丝蚴血症病人、新迁入带虫者和历次查血漏查者。经过防制,人房蚊虫密度较低,平均为1.0~3.1只/人工刻,丝虫病传播已得到控制。对蚊媒传播丝虫血内低密度微丝蚴“阈值”进行了探讨,血微丝蚴密度低于1条/120立方毫米(6滴),对传播丝虫病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增城市从50年代中期开展人体丝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四十多年对丝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媒介、防治丝虫病的策略、技术措施、防治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研究,于1998年10月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1-1 丝虫病流行分布调查 对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夜间血检调查,采末梢血约60μl制成厚血片,常规染色检查微丝蚴。了解丝虫病分布,分析年龄、性别与微丝蚴率的关系。1-1-2 微丝蚴密度调查 以微丝蚴血症者为对象,定量采血60μl检查,计算微丝蚴平均密度。1…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埃及达米埃塔省的一个农村对2,744人进行班氏丝虫病调查。结果发现有临床损害者(下肢象皮肿及阴囊象皮肿)187人(16.87%),夜间厚血片法检查,336人(12.25%)有微丝蚴,其中男性115人,女性221人,而大多数是26~35岁的年龄组。以0.4毫升血计算室方法检查,54人(19.7%)发现微丝蚴,用骆驼体内取得的 D.evansi 丝虫作抗原进行皮肤试验有720人(26.25%)阳性;有丝虫病损害的187人中有164人(87.7%)阳性(他们均未检获微丝蚴),而计算室法检获微丝蚴者则皮试100%阳性。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展较快。至1980年为止,全国已有139个县(市)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微丝蚴阳性率以大队为单位降到了1%以下。但是,在疫区净化过程中发现,新感染者或是经海群生治疗后血内微丝蚴仍未转阴者,微丝蚴密度大多很低,一般采用厚血膜法镜检难以发现。李中兴等(1959、1960)对血内低量马来,班氏  相似文献   

5.
珠海市辖斗门县和香洲区 ,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3 40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检查方法研究、治疗效果观察、大规模防治和防治后期监测 ,取得良好效果。1 983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1 997年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1 1 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 1 1 人群微丝蚴感染率及其分布 :在重点村庄调查摸底后 ,对 1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普查。受检者夜间 (晚上八时后 )耳垂取血 3大滴 ,涂成厚血膜 ,按常规染色和镜检。计算微丝蚴阳性率、村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6.
致乏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甚广,遍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及非洲为重,对班氏丝虫病的防制,目前多数采用治疗病源的措施。但按现行防治办法,彻底肃清寄生于人体的班氏丝虫尚有一定困难。根据班氏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如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及宿主血中微丝蚴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媒介不再获得感染,则可阻断传播流行。为探索对班氏丝虫病防治到何种程  相似文献   

7.
黄梅县位于鄂东 ,与江西、安徽两省交界 ,历史有丝虫病流行的乡镇 17个 ,389个村 ,总人口为 71395 5人 ,属马来、班氏丝虫病混合感染流行区 ,是黄冈地区微丝蚴率最高的一个县。经大规模查治后 ,1986年考核验收 ,微丝蚴率为0 .35 % ,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 ,连续多年开展了病原搜索和后期监测 ,结果表明 ,已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现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检查 (普查 ) 凡血检对象 ,于晚上 2 1∶ 0 0至凌晨 2∶ 0 0时 ,采耳垂血 6大滴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片 ,溶血、染色后镜检。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再作 6…  相似文献   

8.
在丝虫病防治工作中,当前仍以夜间血检微丝蚴为发现传染源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各地的取血量尚不一致、主张取血120mm~3者居多。为探讨不同血量与微丝蚴检出的关系、我们在乳源县大桥公社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进行实验观察。方法于夜间9点至凌晨1点,取耳垂血120mm~3,按顺序作或4个血膜,分别涂在两张玻片上,每个血膜血量为30mm~3。血片平放待干,次日脱血色素后用美蓝染色,镜检并记录微丝蚴条数。  相似文献   

9.
前言盘尾丝虫病或班氏丝虫病患者口服海群生后,从尿、血、痰和脊髓液中可查出大量微丝蚴。这些部位通常是不能查出微丝蚴的,可能是海群生引起微丝蚴某些肌肉活动紊乱(Hawking,1979)。这种作用将明显地破坏微丝蚴赖以保持自己在宿主最适部位的肌肉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是中低度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1970年微丝蚴率为 1 7%。经过 15年分 4个阶段的大规模防治 ,微丝蚴率显著下降 ,1986年经省考核验收微丝蚴率为 0 1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消灭后丝虫的感染情况 ,现对 1987~ 1999年的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 对象与方法1 1 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东莞市历史上丝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 ,选择原微丝蚴感染率较高的行政村作为监测点。1 2 人群微丝蚴率  1周岁以上居民 ,采血 12 0 μl,涂成 2张厚血膜 ,经溶血及常规染色后镜检。1 3 晚期病人检测 选择 2个行政村 ,每村调查10 0 0…  相似文献   

11.
班氏丝虫微丝蚴分沁物和排泄物抗原,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居民泸纸干血标本作过筛试验,与夜间血湿片检查法比较,相对敏感性为98%,而相对特异性为86%。白昼血标本也可作该试验,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能取代流行区麻烦的夜间查血。淋巴丝虫病感染目前唯一可行的诊断方法是查血膜(20μl)上的微丝蚴,就班氏丝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丝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巩固情况,并监测其残存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简写为mf、微丝蚴血症及微丝蚴阳性简写为mf~+,微丝蚴感染率简写为mfr,下同)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为制定消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ICT为阳性 ;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者、4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者和 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ICT均为阴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 776人 ,阳性 1例 ;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者进行 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 58人血检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该阳性者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后 ,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 1 95人 ,全部阴性。结论 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其他寄生虫病患等进行检测;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7-1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阳性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螺;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ICT为阳性;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3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和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ICT均为阴性,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776人,阳性1例;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进行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58人血检,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该阳性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195人,全部阴性。结论: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正> 丝虫病的诊断,自1872年 Lewis 首次在乳糜尿患者血液内找到微丝蚴,至今仍是诊断丝虫病的可靠依据。为摸索简便的诊断方法,1980年5至7月,在太康县马头公社的王店、马庄、杨庄等大队,对普查中检出的微丝蚴阳性者,进行了六种(平面法与立体  相似文献   

16.
1982~1986年我们对全区7个县(市)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选点按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选择位于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地形乡村的部份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 血检对1岁以上人群全部血检,采血时间在夜晚9时至次晨2时,每人采耳垂血120mm~3,涂成2张厚血膜,次日染色镜检,鉴别虫种和计数微丝蚴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8.
常山县1983~1997年丝虫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山县属非丝虫病流行区。自1960年至1964年丝虫病流行区淳安、遂安县移民分批迁入,1962年整群抽样调查,定居白石镇461名移民微丝蚴阳性53人,阳性率11.4%;1970年普查移民7600人,微丝蚴阳性23人,阳性率0.03%;采用普查,治疗微丝蚴血症者和晚期病人,防蚊、灭蚊等干预措施,198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现将1983年后的监测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人群横向监测:选择不同地形、方位,陵比例随机整群抽样,凡被抽到的乡村对1周岁以上居民均按丝虫病血检常规进行,于晚上9时至2时取耳垂末梢血6大滴(约120mm~3),双片法,镜检微丝蚴。  相似文献   

19.
在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后地区,人群微丝蚴与微丝蚴密度已无相关关系。淡色库蚊叮咬微丝蚴密度为120立方毫米血内一条的患者,仍能获得感染;叮咬微丝蚴密度为120立方毫米血内2条的患者时,蚊虫的最高感染度可达5条感染期幼虫。在微丝蚴率为0.56%的试验村内进行调查,采用I期、Ⅱ期幼虫发育至感染期幼虫的时间内淡色库蚊的存活概率作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季传播潜势的估算,结果为试验村内平均每人每季可受到淡色库蚊的12,384次叮咬,12次为感染叮咬,可接种34条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海群生预防班氏丝虫感染的确切效果,作者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印度北方帮的一个农村,对海群生治疗和预防班氏丝虫病效果进行了现场观察。观察点在防治前后均对1岁以上者,于晚上8~11点半采手指血20ul制作厚血片,经姬姆萨氏染色后镜检,判定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及防治效果。将已检者分为A、B两组。A组12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