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西中医药》2015,(6):64-65
目的:研究香砂仁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砂仁壳挥发油,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香砂仁壳挥发油中鉴定出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21%。结论:香砂仁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石竹烯、τ-杜松醇、反式橙花叔醇、α-杜松醇、α-桉叶醇。  相似文献   

2.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红心大白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大白菊挥发油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检出 136个色谱峰 ,鉴定出 47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62.24%。结论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中 ,雪松醇、喇叭醇和 1-(1,5-二甲基-4-己烯基 )-4-甲基苯是其主要成分 ,以倍半萜类化合物喇叭醇含量最高 ,占总挥发油量的 13.9%。  相似文献   

3.
毛老虎叶子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毛老虎叶子挥发油并分析研究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馏出液先用;醚萃取得到挥发油(Ⅰ),再用乙酸乙酯进一步提取得挥发油(Ⅱ),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化学成分78个,其中挥发油(Ⅰ)鉴定出68种化合物,挥发油(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结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石竹烯、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3-二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短柱八角和假地枫皮果皮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MS法对短柱八角和假地枫皮果皮的挥发油进行分析,检出75个成分,鉴定其中66个化合物。柠檬烯和芳樟醇在两种挥发油中的含量均较高,且短柱八角果皮挥发油中尚含较多的1,8-桉叶素和萜品烯醇-4。  相似文献   

5.
独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之一所种植独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独活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29个色谱峰,鉴定出8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23%。结论:独活挥发油的单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3-蒈烯(8.89%)、间-聚伞花素(4.99%)、β-水芹烯(8.35%)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22.23%;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桉叶烷-4(14),11-二烯(4.36%)、α-芹子烯(1.36%)、喇叭醇(1.14%)、α-甜没药萜醇(6.03%)和1,8-二甲基-4-异丙基-螺环[4.5]+-8-烯-7-酮(4.37%)等是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17.26%。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5,(6)
目的:通过GC-MS研究韭菜子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韭菜子挥发油,并通过GCMS分析鉴定韭菜子挥发油成分。结果:从韭菜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7个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5.45%,其中大部分物质都是含硫化合物。结论:韭菜子含硫化合物中3-(异丙基硫代)丙酸、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1,3-二噻烷、糠基甲基硫醚、2,2-二(甲硫基)丙烷、双(乙基硫代)甲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地枫皮果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从地枫皮果挥发油中共检出63个成分,鉴定了其中的5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0,(8)
目的:分析黄芩花、茎叶、根和种子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共水蒸馏法分别提取黄芩不同器官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I)对比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黄芩花中鉴定出53种化合物,占花挥发油总量的91.16%;茎叶中鉴定出48种化合物,占茎叶中挥发油总量的88.48%;根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根中挥发油总量的91.79%;种子中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种子挥发油总量的84.58%。结论:黄芩花、茎叶、根和种子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各不相同,均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种木香的挥发油,用GC-MS对4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种木香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84种化学成分,木香与川木香的化学成分比较相近,均含有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广木香醇、二氢广木香内酯等主要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别。土木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二氢土木香内酯等,青木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马兜铃烯等。结论:4种木香的挥发油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罗勒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罗勒挥发油成分。方法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 ,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调研 ,鉴定出个 46化合物。结论 :罗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 1,7-二甲基-1 ,6-辛二烯-3-醇 ,其占挥发油总量的 29.87%。  相似文献   

11.
李静  许维国  牛凤兰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725-1728
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菱角资源,本文对菱角(皮加仁)与菱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比较.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SFE-CO2)萃取技术对菱角和菱仁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结果:菱角和菱仁的提取率分别为5.96%,0.23%,主要成分均为亚油酸,但含量不同.结论:GC-MS鉴定分析,菱角与菱仁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且菱角(皮加仁)比菱仁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当归挥发油的经皮渗透性及对白藜芦醇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建立白藜芦醇及当归挥发油中主成分藁苯内酯的HPLC测定方法。以离体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Franz扩散池法考察当归挥发油经皮渗透性及对白藜芦醇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0.5%、1.0%、2.0%当归挥发油经皮渗透8h藁苯内酯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84.88±8.70)、(129.00±8.14)、(157.80±24.52)μg.cm-2.h-1;无当归挥发油与0.5%、1.0%、2.0%的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透皮吸收的8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5.08±4.08)、(16.93±3.11)、(48.11±15.93)、(16.74±1.30)μg.cm-2.h-1。结论:当归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且呈浓度依赖性;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具有促透作用,其中以1.0%的当归挥发油对白藜芦醇的促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叶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92%。结论:其中,壬酸(1.73%)、十四碳烷酸(7.22%)、十五碳烷酸(2、58%)、十六碳烷酸(48.86%)、十八碳烷酸(1.31%)、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异叶绿醇(1.38%)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56%。  相似文献   

14.
Liu C  Xu YT  Liu DP  Tu J  Hu QS 《中药材》2011,34(7):1065-1067
目的:分析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小叶女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利用GC-MS法对小叶女贞挥发油进行了化学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分离出76个色谱峰,并且确认了其中3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2.62%。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17.28%),其次为(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乙酯(12.13%)、叶绿醇(5.80%)。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5.
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促透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氯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胡颓子科植物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0个峰,并且确认了其中46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有Z-7-十六酸(40.72%),棕榈酸(38.79%)及肉豆蔻酸(3.12%)。结论:本研究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  陈军  高洁  董洁  顾薇 《中草药》2019,50(24):5988-5994
目的 比较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提取挥发油,皮肤电阻动力学实验和体外布洛芬透皮实验比较二者的促渗能力,ATR-FTIR红外分析挥发油透皮促渗主要机制,皮肤细胞毒性实验比较了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细胞毒性,GC-MS分析成分变化。结果 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生姜挥发油,其透皮促渗机制主要为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萃取,而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炮制后干姜挥发油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高于生姜挥发油,透皮后干姜挥发油组皮内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也高于生姜挥发油组。结论 炮制后的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作用优于生姜挥发油,验证了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存在"热者易效"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外菖蒲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学锋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2):739-740
目的:研究外菖蒲(阿尔泰银莲花根茎)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离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22种成分,主要成分有雪松醇、β-桉叶醇、榄香醇、十六烷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结论:外菖蒲挥发油含量微少,组分与石菖蒲明显不同。为外菖蒲不可混充石菖蒲药用的观点提供了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琳娜  梅其炳  程建峰 《中成药》2005,27(2):204-206
目的:对新鲜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47个组分,鉴定出其中40种化合物,约占总量的95.5%,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藁本内酯(54.3%),其次为2-乙基-1-己醇(7.0%)、十三烷(4.8%)、9,1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3.8%)、9,12-十八二烯酸乙酯(3.4%)、十七酸乙酯(3.1%)等.结论:首次研究了新鲜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良传统祛风止痛膏的基质处方并考察其皮肤安全性,为提高该制剂的患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外观、涂抹性、黏稠度、离心稳定性和p H为评价指标,筛选祛风止痛软膏的基质组成,采用响应面法对该制剂的油相水相比、甘油、聚氧乙烯-2(21)硬脂醇醚(72/721乳化剂)和硬脂酸添加量进行优化,改良后的剂型进行皮肤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及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改良祛风止痛膏软膏的基质组成配比为甘油添加量16.5 g,72/721乳化剂添加量25.5 g,硬脂酸添加量26 g,油相-水相(1∶7.8)。经皮肤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证明祛风止痛膏软膏无刺激性、过敏性及皮肤毒性。结论:改良后的祛风止痛膏软膏制备工艺优良,制剂性能稳定,外用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