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疗效、HBeAg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46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LDT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48周时ALT、HBVDNA定量、HBeAg定量、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率、HBsAg定量,以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与否分A、B两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48周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HBVDNA定量、HBeAg定量、HBsAg定量呈逐步下降趋势,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91.60%,HBVDNA阴转率89.13%,HBeAg阴转率34.78%,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09%,1例患者出现HBsAg阴转,HBsAg阴转率2.2%;治疗48周HBeAg阴转组患者在治疗前ALT水平较高,治疗12周HBVDNA阴转率100%,治疗12周、24周HBeAg定量较治疗前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24周、48周时HBsAg定量较治疗前的下降更为明显,与未阴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具有较强抑制病毒能力、较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且伴有HBsAg定量的下降;治疗前ALT水平较高、12周HBVDNA阴转、治疗12周及24周HBeAg明显下降、治疗24周及48周HBsAg明显下降对治疗48周HBeAg阴转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部分应答后加用α-干扰素组与未加用干扰素组的疗效。方法筛选出71例经NA抗病毒治疗后出现HBV DNA转阴,ALT复常半年以上,但持续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干扰素组(n=38例)和单用NA组(n=33例),观察治疗4、12、24、36和48周两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生化及HBV DNA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治疗36周时,联合组HBeAg阴转率为36.8%,高于单用NA组的15.2%(P=0.039);在治疗48周时,联合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和36.8%,明显高于单用NA组的18.2%和15.2%(P=0.030和0.039);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ALT、HBV DNA波动及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可辅助NA治疗,提高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单药治疗对其他核苷类药物应答不佳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已经使用其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24个月以上,且HBV DNA水平3lg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1例,口服TDF(300 mg/d)。观察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第4,12,24,36,48周的HBV DNA水平、不可检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41例患者使用TDF单药治疗后, HBV DNA病毒载量出现明显下降,由基线水平5.21(6.48~4.23)lg IU/mL下降到1.30 (2.37~1.30) lg IU/mL;HBV DNA不可检出率在48周时达到97.56%,ALT复常率在48周时达到86.20%。HBV DNA病毒载量、不可检出率和ALT复常率均基线水平和治疗第12、24、36、4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周水平与36、4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周治疗中,41例患者中累积6例(14.6%)患者实现HBeAg阴转,其中血清清除4例(9.8%),血清转换2例(4.9%)。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DF单独治疗能早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高ALT水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以ALT为依据分为低ALT组(ALT在2倍ULN与10倍之间)和高ALT组(ALT在10倍ULN与20倍之间),给予恩替卡韦0.5mg/d,观者治疗48周时的应答情况(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sAg/抗-HBs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结果治疗48周时,高ALT组HBV DNA阴转率为95.0%,低ALT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5);低ALT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依次为25.0%、25.0%、0.0%、0.0%,均明显低于高ALT组的55.0%、45.0%、1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0302,0.0015,0.0012);高ALT组中有3例出现HBsAg阴转,3例出现了HBsAb;低ALT组中没有出现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48周时两组患者ALT复常率、病毒学反弹、对恩替卡韦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水平相似。结论高水平ALT是恩替卡韦治疗应答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年的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58例采用LdT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析其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HBeAg和HBsAg滴度与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为84.48%,HBV DNA阴转率为70.69%,HBeAg阴转率为50.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3.10%。与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相比,基线ALT〉5×ULN的患者HBeAg转换率显著增高(P〈0.05);与HBeAg≤100(S/CO)组相比,基线HBeAg〉200 S/CO的患者HBeAg的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下降(P〈0.05);与HBV DNA≤6 log拷贝/ml组相比,HBV DNA〉7 log拷贝/ml的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转换率下降显著(P〈0.05);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线HBsAg滴度对以上疗效指标无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基线HBeAg滴度低的患者更易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LdT能有效恢复肝功能,抑制HBV复制和提高HBeAg血清转换;基线HBeAg滴度可预测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44例CHB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600 mg,1次/d,口服.同期30例CHB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0 mg,1次/d,口服.均服用48周.观察48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并分别观察两组在12周、24周、36周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结果 48周替比夫定ALT复常率95.5%(42/44),HBV-DNA阴转率54.5%(24/44),HBeAg阴转率为27.3%(12/44),HBeAg血清转换率11.4%(5/44),阿德福韦酯分别为93.3%(28/30)、26.7%(8/30)、3.3%(1/30),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替比夫定HBV-DNA在24周阴转率为47.7%(21/44),HBeAg在24周阴转率为25%(11/44),阿德福韦酯在24周HBV-DNA阴转率为13.3%(4/30),24周未发生HBeAg阴转.结论 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快速、强效抗病毒作用,具有较高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基线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ADV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基线HBV DNA水平不同将7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低病毒载量组(A组)44例和高病毒载量组(B组)28例。A组HBV DNA<1×107拷贝/毫升,B组HBV DNA≥1×107拷贝/毫升,均应用ADV治疗,观察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3.5±1.1lg拷贝/毫升、3.0±1.1lg拷贝/毫升和2.6±1.2lg拷贝/毫升,B组分别为3.8±1.3lg拷贝/毫升、3.6±1.3lg拷贝/毫升和3.1±1.4lg拷贝/毫升,其中仅在24周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A组HBV DNA阴转率为18.2%、HBeAg阴转率为15.2%,HBeAg血清转换率为9.1%、ALT复常率为54.5%,B组分别为3.6%、10.7%、10.7%、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组HBV DNA阴转率为34.9%、HBeAg阴转率为27.9%,HBeAg血清转换率为11.6%、ALT复常率为86.0%,B组分别为14.3%、14.3%、10.7%、57.1%,仅ALT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A组HBV DNA阴转率为52.3%、HBeAg阴转率为4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6.8%、ALT复常率为90.9%,B组则分别为25.9%、11.1%、7.4%、70.4%,除HBeAg血清转换率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B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病毒载量是影响ADV治疗CHB疗效的重要因素,并可作为疗效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高ALT水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以ALT为依据分为低ALT组(ALT在2倍ULN与10倍之间)和高ALT组(ALT在10倍ULN与20倍之间),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观察治疗52周时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52周时,高ALT组HBV DNA降低比例明显高于低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ALT组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低于高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LT组中有4例出现HBsAg阴转,3例出现了HBsAb;低ALT组中没有出现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52周时两组患者ALT复常率、病毒学反弹、对替比夫定耐药及肌酸激酶升高水平相似。结论高水平ALT是替比夫定治疗应答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本文观察 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血清ALT水平分为ALT <2ULN、2~ 5ULN、>5ULN三组。所有病例给予拉米夫定每日 10 0mg,12月为一疗程。结果显示 :疗程结束后 ,ALT复常率为 6 5 0 6 % ,HBVDNA阴转率为 77 11% ,HBeAg阴转率为 5 5 5 5 %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 30 91% ,临床应答 85 5 4 %。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临床疗效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 ,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无关。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愈高 ,拉米夫定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10.
康健  丁德平  李新宇  孟忠吉  陈悦 《肝脏》2014,19(1):34-35
目的根据基线ALT及HBV DNA水平评价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优化治疗疗效。方法观察不同基线ALT水平患者,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及52周时的HBeAg阴转率,不同基线HBV DNA患者抗病毒治疗24周后HBV DNA阴转率。结果基线ALT〈2 ULN组患者12周和5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2.1%和29.27%;基线ALT〉5 ULN组12周和5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22.5%和63.89%。24周治疗结束,单纯ALT≥2 ULN组和ALT≥2 ULN组且HBV DNA〈8log10拷贝/mL组病毒学应答分别为56.88%和73.22%。结论基线ALT水平较高患者抗病毒治疗HBeAg阴转率更高。较低病毒载量时病毒学应答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替诺福韦酯(TDF)和恩替卡韦(ETV)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有关TDF和ETV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ETV和TDF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周时的RR=1.19,95%CI=1.09~1.30;96周时的RR=1.08,95%CI=1.02~1.14];两种药物的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种药物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TV和TDF对CHB核苷(酸)类药物初治患者抗病毒疗效相似,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远期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治疗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恩替卡韦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50例,其中HBeAg阳性34例;恩替卡韦组50例,其中HBeAg阳性33例.治疗48周进行评估.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基线HBV DNA、ALT、HBeAg、HBsAg水平和肝组织学特征均具有可比性.治疗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各50例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6.0%和72.0%(X~2=0.421,P=0.51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患者血清HBV DNA较基线下降(3.08±1.43)lg拷贝/mL,恩替卡韦组下降(3.79±1.36)lg拷贝/mL(t=2.544,P=0.01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sAg阴转5例,占10.0%,恩替卡韦组阴转1例,占2.0%(X~2=2.837,P=0.20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sAg血清转换3例,占6.0%,恩替卡韦组无转换患者(X~2=3.093,P=0.24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HBeAg阳性的34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占41.2%,恩替卡韦组HBeAg阳性的33例患者中,5例发生HBeAg阴转,4例HBeAg血清转换(X~2=5.583,P=0.018;X~2=7.159,P=0.00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15例、恩替卡韦组有14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肝组织活检,治疗48周后肝组织学改善(Knodell评分下降2分以上)分别是11例和9例(X~2=0.277,P=0.599).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ALT<2×ULN且肝组织学G≥2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和组织学改善,且安全性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ologues,NAs]单药、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药、NAs+IFN联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48周抗病毒治疗的321例HBeAg阳性CHB,其中单用NAs治疗者162例(NAs组),单用IFN治疗者35例(IFN组),NAs联合IFN治疗者124例(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48周HBV DNA不可检测(500 copies/ml)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和ALT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组、NAs组和IFN组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为85.5%、50.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1.1%,高于NAs组(15.4%)和IFN组(25.7%),联合组与N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联合组与IFN组、NAs组与IF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FN组和NAs组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3%、2.9%和0.0%;NAs组ALT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联合组。结论 IFN联合NAs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疗效,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与联合恩替卡韦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挽救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恩替卡韦序贯治疗仍效果欠佳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单药组给予替诺福韦酯(300 mg/d)替换治疗;联合组使用替诺福韦酯(3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检测基线,治疗12、24和48周时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单药组患者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5.0%(34/40)、76.2%(16/21)、0、13.1%(3/23),联合组分别为87.5%(35/40)、77.3%(17/22)、0、16.0%(4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结论对于恩替卡序贯治疗后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诺福韦酯单药替换恩替卡韦的挽救治疗仍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至少5年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BMS463-012和BMS463-023研究项目在瑞金医院感染科入组的20例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在第一阶段(第1~2年)口服恩替卡韦0.5 mg/d,第二阶段(第3~5年)口服恩替卡韦1.0 mg/d。检测并记录基线以及治疗48、96、144、192和240周时患者的ALT、HBV DNA、HBeAg和 HBsAg水平。如治疗240周时HBV DNA ≥300拷贝/mL,则进行基因序列测定以明确是否发生耐药。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第48、96、144、192和240周,HBV DNA <300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60%、40%、50%、85%和85%,HBeAg消失率分别为15%、15%、20%、30%和65%。有3例患者在第192周发生 HBeAg 血清学转换。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血清 HBV DNA<300拷贝/mL 与>300拷贝/mL患者相比,240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和66.7%;240周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3%和0。入组患者中基线ALT>2倍和<2倍患者相比,前者240周病毒学应答率为100%,后者为75%;前者240周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7.5%,而后者为0。入组患者基线高病毒载量(>10^8拷贝/mL)和低病毒载量(<10^8拷贝/mL)比较,前者240周病毒学应答率为83.3%,后者为100%;前者240周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1%,而后者为50%。以上二者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治疗48、96、144、192和240周血清 HBsAg 水平分别为(4.04±0.40)、(3.64±0.44)、(3.73±0.41)、(3.53±0.55)、(3.55±0.55)和(3.55±0.63)lg IU/mL。相对于基线,在第48周、144周、192周、240周 HBsAg效价有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0.005、0.005、0.009、0.018)。治疗240周时 HBeAg消失和未消失的患者,其基线 HBsAg效价(3.95±0.54)lg IU/mL比(4.20?  相似文献   

16.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完全应答包括血清HBVDNA低于检测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是评估乙型肝炎治疗效果和停药的监测指标。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影响HBeAg转阴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治疗15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观察ALT、HBVDNA、HBeAg治疗前后变化,分析治疗前基线HBVDNA载量、ALT水平、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时间对HBeAg转阴和定量的影响。结果:替比夫定治疗48周后,HBVDNA转阴128例(82.1%),ALT恢复正常153例(98.1%),HBeAg转阴52例(33.3%);HBVDNA载量、HBeAg定量、AL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HBVDNA〈10^7 copies/mL、ALT≥200U/L组的HBeAg转阴率分别显著高于HBVDNA≥10^7 copies/mL、ALT〈200U/L组(46.4%对23.0%,P〈0.01;55.2%对16.9%,P〈0.叭),且HBeAg定量显著降低(P〈0.01)。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不同时间组HBeAg转阴率和定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VDNA〈10^7 copies/mL、ALT水平较高、治疗后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时间对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HBeAg转阴和定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Stata13进行网络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效应指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4篇RCTs,总计5720例患者,其中ETV 治疗1396例,LdT 治疗982例,LAM 治疗2015例,TDF 治疗783例,ADV 治疗544例。经1年治疗,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方面, TDF为88.5%,ETV为79.9%,LdT为55.4%,LAM为19.9%,ADV为6.2%;在ALT复常方面, ETV为95.9%,TDF为56.6%,LdT为44.6%,ADV为34.1%,LAM为18.8%;在HBeAg消失方面, LdT为80.2%,TDF为76.2%,ETV为42.5%,LAM为27.4%,ADV为23.7%;在HBeAg血清学转换方面,LdT为79.9%,TDF为66.5%,ETV为39.1%,LAM为35.5%,ADV为29.0%。结论 TDF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方面疗效最好,ETV在ALT复常方面疗效最好,LdT在HBeAg消失/HBeAg血清学转换方面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ALT<2×ULN且G≥2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Peg-IFN α-2a治疗组27例和恩替卡韦对照组28例,接受48周治疗,数据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组有8例患者HBeAg被清除,占29.6%(χ2=9.71,P<0.01),其中6例HBeAg血清转换,占22.2%(χ2=6.98,P<0.01);2例HBsAg被清除,占7.4%.Peg-IFN α-2a组与恩替卡韦组HBeAg滴度分别下降(1179.8±582.6) PEIU/mL和(441.5±258.8) PEIU/mL(t=2.66,P=0.01).恩替卡韦组和Peg-IFN α-2a组分别与其基线相比,HBV DNA分别下降(4.520±0.694)lg拷贝/mL和(3.520±1.442)lg拷贝/mL(t=2.45,P=0.029).Peg-IFN α-2a组G3患者较G2患者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χ2=4.23,P=0.041).结论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在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eAg滴度下降较恩替卡韦有明显优势,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更为有效.在基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患者中,Peg-IFN α-2a可能有更高的HBe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HBeAg阳性的初治的CHB患者289例,其中合并NAFLD患者102例,未合并NAFLD患者187例。给予所有患者恩替卡韦治疗,观察96 w。结果 合并NAFLD患者体质指数为(26.1±2.7)kg/m2,显著高于CHB组【(22.5±2.4)kg/m2,P<0.05】,血尿酸水平为(405.1±125.8)μmol/L,显著高于CHB组【(324.6±96.8)μmol/L,P<0.05】,血清总胆固醇为(5.3±0.9 mmol/l,显著高于CHB组【(4.2±0.9)mmol/l,P<0.05】,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为(3.5±0.7)mmol/l,显著高于CHB组【(1.9±0.5) mmol/l,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4±1.0 mmol/l,显著高于CHB组【(2.3±0.8)mmol/l,P<0.05】,空腹血糖水平为(5.9±1.5)mmol/l,显著高于CHB组【(4.6±0.6) mmol/l,P<0.05】,而两组血清ALT水平(250.8±110.5 U/L对287.2±125.8 U/L)、AST水平(149.1±62.8 U/L对(168.7±70.8) U/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2±0.5 mmol/l对1.4±0.4mmol/l)和血清HBV DNA水平(6.8±1.2 lg copies/ml对6.9±1.1lg copies/ml)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48 w和96 w末,合并NAFLD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69.6%和81.4%,显著低于CHB组(分别为80.2%和90.9%,P<0.05),而两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9.4%和87.3%对84.0%和90.9%)和血清HBeAg转阴率(分别为7.8%和7.8%对5.3%和5.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合并NAFLD可影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血生化学应答,其对组织学的影响及其对长期疗效的影响还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片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次,1次/d,同时给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1.6mg/次,2次/周;对照组(68例)单用恩替卡韦片口服,0.5mg/次,1次/d,2组均连用48周。结果 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58.33%,HBeAg/抗HBe转换率为38.89%,明显高于对照组(23.53%、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恩替卡韦片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HBeAg转阴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