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目前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性卫生组织(WHO)调查报道,现全球70余亿人中约20亿曾有或仍有HBV感染,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而每年因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去世的患者达65万人。而我国1~59岁的一般人群中约7.18%(1亿余)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已成为21世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综述了近年部分趋化因子(CCL2、CCL5、CXCL8和CXCL10)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NAFLD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脂肪性肝病(FLD)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分为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两者享有FLD的许多共性特征,但又各有其独特之处。 1.酒精性与非酒精性FLD的异同:NAFLD的肝组织学改变与ALD相似,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我国及日本学者认为ALD还应包括轻症ALD、酒精性重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事实上NAFLD均有其相对应的临床病理类  相似文献   

4.
肥胖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琨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7,12(8):502-50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因素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等脂肪因子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基础上发生氧化应激,引起炎症损伤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广泛认可的对NAFLD发病机制的解释。对肥胖患者行饮食、运动、行为、药物、手术治疗等可改善肥胖相关慢性炎症环境,是防治NAFLD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普通人群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收集27615名体检者的临床和生化资料,并通过腹部B超诊断NAFLD。将研究对象分为非NAFLD(Non-NAFLD)组和NAFLD组,再根据不同性别的SUA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比较各组临床和生化特征。结果本研究中,NAFLD及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分别为27.1%和19.6%。随SUA水平的升高,BMI、SBP、DBP、TG、TC、LDL-C、Scr、ALT和AST均升高,HDL-C降低(趋势P0.001);从Q1组至Q4组,NAFLD的患病率逐渐递增(13.5%vs 19.9%vs29.3%vs 46.2%,趋势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性别、年龄、BMI、BP、血脂等因素后,Q2~Q4组的NAFLD患病风险较Q1组分别增加24%、62%和137%(P0.001)。结论在普通人群中,SUA与NAFLD密切相关,可能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与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故近期学者建议将其命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显示,NAFLD是遗传、环境和饮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其发生发展相关的病理机制主要有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及炎症和肠道菌...  相似文献   

7.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因子(TRAF)家族包括7个成员(TRAF1~TRAF7),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信号调节作用。其中,TRAF3是第一个确定与CD40胞质域相互作用的蛋白。近期研究表明,TRAF3作为一种新型代谢调控因子,参与肝脏脂代谢的调节,可促进肝脏脂质的聚集、引起肝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TRAF3可能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其与维生素D缺乏、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等相关。维生素D缺乏与NAFLD的相关性是近年的研究热点,维生素D与组织细胞中受体结合后,以直接和间接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定植于胃中,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胆囊炎及胆囊结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本文回顾了H.pylor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相关性的证据,表明H.pylori也可以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也有相反的观点否认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NAFLD的病因复杂、病程漫长、发病机制不明确以及临床治疗困难,明确H.pylori感染在NAFLD中的致病性无疑将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提供证据。本文将综述H.pylori感染与NAFLD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根除H.pylori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易并发多种代谢性疾病。身体成分包括脂肪成分和非脂成分,与NAFLD关系密切,其相关指标有助于预测NAFLD发病及进展。本文对身体成分与NAFLD相关性作一概述,以期通过改善身体成分作为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etS)的流行,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Betatrophin是一种新发现的与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IR)等密切相关的分泌性糖蛋白,可能与NAFLD患者发病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Betatrophin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抵抗素是存在于血浆中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蛋白,属于抵抗素样分子家族,又称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因子.其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等关系密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代表了一组以甘油三酯在肝内过度贮积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认为其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范畴,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参与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深入研究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为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两类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虽然二者病因、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临床上二者常常合并发生、相互影响,为临床诊治带来困难。胰岛素抵抗(IR)在二者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表现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以诱导IR发生,加重肝脂肪变性及NAFLD病情进展,反之,NAFLD合并HCV感染患者由于存在IR,亦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加速病毒性肝炎向终末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CV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病理生理方面有着共同的机制,其中胆汁酸、能量和脂质代谢的相关信号分子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与胆汁酸、能量和脂肪代谢的相关信号分子主要分别有法尼酯受体和胆汁酸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成纤维生长因子21和AMPK激活的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可以针对其靶向分子进行药物干预,达到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临床研究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10年来,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显著升高,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常与2型糖尿病合并存在,二者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相较于单一的因素,可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4]).  相似文献   

17.
炎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组分.代谢综合征代表慢性炎症状态,代谢综合征患者会呈现不同的免疫异常.脂肪组织的天然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机体产生异常的脂肪源性因子.某些因子抑制肝脏脂质清除,促进其在肝细胞内蓄积,产生脂肪变性.后者在肝脏先天性免疫系统发生Th-1极化的基础上诱导肝脏产生更多的致炎细胞因子,促进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形成.但由于Th-2等其他细胞因子减少,尽管肝脏持续暴露于这些可以促进多种促纤维生成因子产生的致炎因子,NASH发展成肝硬化的现象却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普通人群中正常SU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收集22209例正常SUA体检者的临床和生化资料并通过腹部B超诊断NAFLD。按照是否存在NAFLD分为非NAFLD(Non-NAFLD)组和NAFLD组,按照性别特异的SUA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4)。结果本研究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为20.9%。随着SUA水平升高,各组年龄、BMI、SBP、DBP、TG、TC、LDL-C、Scr、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而HDL-C降低(P0.001);Q1组至Q4组,NAFLD患病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2.3%、16.0%、23.0%和32.6%,P0.001);校正性别、年龄、BMI、血压、血脂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Q4组NAFLD患病风险较Q1组分别增加24%、43%和94%(P0.001)。结论普通人群正常范围内SUA的升高与NAFLD密切相关,可能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NAFLD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病变程度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4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及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探讨Irisin水平与不同NAFL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ST、ALT、血清Irisin、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臀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Irisin、AS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IR在4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清Irisin水平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空腹胰岛素、HOM-IR、AST与血清Irisin水平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IR、AST、空腹胰岛素及血清Irisin水平是影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清Irisin水平是影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NAFLD病情的进展血清Irisin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nesfatin-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选取NAFL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60例,测定BMI、WHR、TG、TC、LDL、HDL、FBG、FIN、nesfatin-1水平,计算HOMA-IR。结果 (1)NAFLD患者的BMI、WHR、LDL、TC、TG、FBG、FIN、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HDL、nesfatin-1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WHR、TG、TC、FBG、HDL、LDL、FIN、HOMA-IR等后,两组间nesfatin-1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esfatin-1水平是患NAFLD的危险因素(OR=1.426,P0.01)。结论 NAFLD患者nesfatin-1水平明显下降,nesfatin-1可能通过影响摄食行为参与了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发展,进而导致NAF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