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2015,(9)
目的探索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6~8周健康雄性BALB/c小鼠,每日灌胃替比夫定,对照组每日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14 d后取小鼠脾脏细胞,检测记忆性T细胞表型,调节性T细胞比例,T细胞中IL-2、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并以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染色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比夫定灌胃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和由TCR/CD3作用下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脏T细胞的亚群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初始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效应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且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降低。结论替比夫定导致的外周初始T细胞的比例升高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降低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对外界抗原的应答能力,替比夫定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发挥药效,同时还有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sAg负载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自身Th1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Fico11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含ThIL-4 rhGMCSF的完全培养基诱导DCs.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CD80,CD86,CD40和HLA-DR分子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s培养液上清中IL-12的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分别与患者自身的DCs共培养,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后CD4 T细胞内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4,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FN-γ/IL-4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BsAg、IFN-γ和HBsAg IFN-γ组DCs表面表达CD80,CD86,CD40和HLA-DR分子水平较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强;DCs分泌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也较高.与对照组相比,HBsAg、IFN-γ和HBsAg IFN-γ组DCs与自身Th细胞共培养后,Th1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10.76%±3.98%,11.43%±4.32%,15.28%±4.73% vs 7.84%±3.10%,P<0.01),Th2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1.43%±0.96%.1.68%±0.16%,0.92%±0.21% vs 2.61%±1.27%,P<0.01),共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增高(578±47 mg/L,496±92 mg/L,784±97 mg/L vs 342±34 meg/L,P<0.05),IL-4的水平降低(187±52 mg/L,169±38 mg/L,89±37 mg/L vs 226±48 mg/L,P<0.05),以HBsAg IFN-γ组最为明显.结论:经HBsAg负载的DCs可以改善患者体内因DCs功能低下而引起的Th1细胞分化不足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参与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调控Th1型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对照组和anti-CD25 mAb注射组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0、3和5d制备脾细胞悬液,磁珠分选、纯化树突状细胞(DCs)并体外培养;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两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NO水平在感染后第3~5d均明显升高,但对照组小鼠IFN-γ和NO水平明显低于anti-CD25 mAb注射组小鼠。anti-CD25 mAb注射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于感染后第3d达峰值,并于感染后第5d仍维持较高水平。相比,对照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仅于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论Treg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可能通过抑制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来抑制Th1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V转基因(Tg)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及肝脏B7-H1表达水平与HBV免疫耐受的相关性. 方法 制备小鼠脾脏D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同种抗原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及CD80、CD86、B7-H1等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L-10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B7-H1表达水平.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结果 DC和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1、1:10、1:100时,HBV Tg小鼠脾脏DC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数量(每分钟放射细胞数)分别为(865.4±39.3)个、(680.2±34.8)个和(320.0±12.7)个,正常小鼠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数量分别为(22 385.6±99.7)个,(17 850.6±79.4)个和(760.0±32.1)个,HBV Tg小鼠脾脏DC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均弱于正常小鼠DC,t值分别为16.674、19.674和21.712,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HBV Tg小鼠MHC-Ⅱ,CD80表达下调,而CD86、B7-H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Tg小鼠分泌IL-2、干扰素γ、IL-10水平均降低,而HBV Tg小鼠和正常小鼠肝组织表达B7-H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V免疫耐受与MHC-Ⅱ、CD80下调表达导致的HBV Tg小鼠脾脏DC功能缺陷有关,而与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或未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提供DC联合CIK或LAK治疗结肠癌的实验依据.[方法]取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生成DC、CIK、LA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的表型变化;以CIK+DC细胞、CIK细胞、LAK+DC细胞及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SW480为靶细胞,以15∶1、30∶1、45∶1为效靶比,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杀伤试验活性;ELISA检测杀伤试验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其表面分子HLA-DR、CD40、CD80和CD86表达分别平均为90.23%、73.68%、85.96%、57.55%,与未经肿瘤抗原冲击DC比较,DC成熟的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相同效靶比下,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CIK+ DC细胞组在效靶比为45∶1时,杀伤活性最强(P<0.01);单独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DC细胞组(P<0.01);LAK+ DC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LAK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5∶1时,各杀伤试验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的分泌量,CIK+DC细胞组的IFN-γ、IL-1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5);LAK+DC、单独LAK细胞组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CIK+DC、单独CIK细胞组(P<0.05);单独CIK细胞组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LAK+DC、单独LAK细胞组(P<0.05).[结论]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单独CIK、LAK+ DC组、单独LAK细胞组.其机制可能是,SW480抗原致敏的DC分泌IFN-γ、IL-12等刺激、诱导CI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明显增强CIK细胞杀伤SW4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两种毒力不同的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3 d后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姬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细胞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后,两组根治性治疗小鼠均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再感染后第1~5 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P<0.05或<0.01),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两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活化性T细胞和表达MHC-Ⅱ、CD80、CD86、CD40的DC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强毒株原虫与弱毒株均能诱导DC成熟并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CpG对HBV感染者B细胞及Th1型细胞因子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pG-ODN 2216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相关分子CD80、CD86、MHC-Ⅰ和MHC-Ⅱ分子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CpG对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取HBV感染者PBMC与CpG-ODN 2216共培养48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CD80、CD86、MHC-Ⅰ和MHC-Ⅱ分子的表达,并与未加CpG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培养液中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 经CpG-ODN 2216活化刺激后,PBMC中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相关分子CD80、CD86、MHC-Ⅰ及MHC-Ⅱ分子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CD80: 48.84%±21.29% vs 28.57%±18.7%;CD86: 50.12%±19.70% vs 13.15%±8.81%;MHC-Ⅰ:2108.88±289.04 vs 1679.22±388.22;MHC-Ⅱ:1602.77±362.61 vs 941.88±237.35;均P<0.05);并且培养液中IFN-γ及IL-12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IFN-γ:61.38±38.81 ng/L vs 47.35±38.76 ng/L;IL-12:7.80±4.34 ng/L vs 5.56±3.56 ng/L;均P<0.05).结论:CpG-ODN 2216能够提高HBV感染者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提呈相关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同时提高PBMC分泌Th1型细胞因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急性期Th细胞分化和凋亡的部分调控机制,并观察清心Ⅱ号对上述环节的干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腹腔均接种浓度为1∶2000的含柯萨奇B3病毒(CVB3)的Eagle’sMEM液0.1mL。1h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给予清心Ⅱ号水溶液灌胃。10d后采集血清、脾细胞和心肌标本,采用光镜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结果病理改变方面:模型组小鼠心肌病变明显,治疗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正常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细胞因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IL-4、IL-10水平均显著回升。Th细胞分化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h1/Th2明显下降(P<0.01),且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h细胞凋亡方面: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C急性期脾脏Th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乱,Th细胞凋亡率增加,存在脾脏Th细胞过度凋亡的现象。清心Ⅱ号通过平衡Th1、Th2应答,降低IFN-γ水平,提升IL-4、IL-10水平,减少Th细胞过度凋亡,发挥对VMC的积极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Crude antigen,CA)、排泄/分泌产物(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ESPs)对T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骨髓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C,iDC);磁珠分选仪分选小鼠脾脏细胞的初始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CD4+T细胞的纯度;抗原刺激DC细胞,实验分为PBS阴性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CA和ESPs刺激组;负载抗原后的DC细胞与分选的CD4+T细胞共培养72h;Real time-PCR检测T-bet、GATA3m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Tbet、GATA3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CA刺激组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均升高(P0.05),CA刺激组仅IFN-γ的分泌增高(P0.05),IL-4无明显变化。结论 CA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免疫应答,ESPs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Th2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香菇多糖预处理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模型组(TDI)和香菇多糖预处理组(pre-10dLNT TDI)。弓形虫感染前10d,pre-10dLNT组小鼠连续10d腹腔注射LNT(1mg/kg体重,1次/d),弓形虫感染后无任何处理;TDI组小鼠腹腔注射弓形虫悬液0.5 mL/只鼠;NC组小鼠感染前10d开始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通过观察小鼠的死亡时间及数量计算各组小鼠的存活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后第8d小鼠脑组织中CD8+IFN-γ+T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感染后第4d和第8d小鼠外周血中IFN-γ、GABA和DA水平,应用SoftMax Pro 4.3.1LS软件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各项指标的含量(pg/ml)。采用Grapad 8.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TDI组小鼠第8d存活率为0%,pre-10dLNT TDI组小鼠第8d存活率为60%;与NC组相比,TDI组和pre-10dLNT TDI组CD8+IFN-γ+T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增高;与TDI组小鼠相比,pre-10dLNT预处理明显降低了弓形虫感染的C57BL/6J小鼠脑组织中CD8+IFN-γ+细胞数量(P<0.01)、明显降低了小鼠第4d和8d的外周血中IFN-γ产生水平(P<0.05;P<0.01)、第8d小鼠外周血中DA和GABA的产生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LNT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率,通过减少CD8+T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CNS,降低神经系统的广泛炎症反应,通过降低脑组织中CD8+IFN-γ+T细胞数量,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从而改善小鼠脑部的炎症反应,对急性弓形虫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LMPAB)对树突细胞(DCs)Th1型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ICR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应用WST检测LMPAB增强DCs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MPAB对DCs分泌的干扰素(IFN-)γ与白细胞介素(IL)-12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4.84±0.21)比较,LMPAB+卵白蛋白(OVA)组(6.59±0.19)可以增强DCs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P<0.05);与正常组IL-12〔(32.31±2.45)pg/ml〕、IFN-γ〔(657.34±43.41)pg/ml〕比较,LMPAB+OVA组IL-12〔(45.89±1.03)pg/ml、IFN-γ(854.42±35.06)pg/ml〕明显升高(P<0.05)。结论 LMPAB可以增强DCs Th1型免疫反应,可能具有免疫佐剂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奥西替尼脂质体治疗NSCLC小鼠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将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低、高剂量溶液组(S1、S2,奥西替尼0.4,1.2mg/kg),低、高剂量脂质体组(L1、L2,奥西替尼0.4,1.2mg/kg),每组15只,将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SM细胞(吉非替尼耐药)接种于模型组及S1、S2、L1、L2组小鼠右腋皮下。于接种当天,分别给予S1、S2、L1、L2组小鼠腹腔注射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给药后第15天,取小鼠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2、IL-4、IFN-γ含量并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短期内,奥西替尼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明显(P0.05);模型组小鼠肿瘤体积增长最快,肿瘤体积增长排序为:模型组L1组L2组S1组S2组,差异显著(P0.05);六组小鼠血清IL-2、IL-4、IFN-γ含量排序均为:正常组L2组L1组S2组S1组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六组平均生存时间排序为正常组L2组L1组S2组S1组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西替尼脂质体抑制肿瘤生长,升高血清IL-2、IL-4、IFN-γ含量,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效果明显优于溶液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胞质转导肽(cytoplasmic transduction peptide,CTP)-HBcAg18-27-Tapasin体外诱导HBV转基因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和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BV转基因小鼠及近交系C57BL/6小鼠髓源性DC,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4培养5d,再加入实验组10μg/mL CTP-HBcAg18-27-Tapasin、对照组10μg/mL CTP-HBcAg18-27、10μg/mL HBcAg18-27-Tapasin及空白组RPMI1640完全培养液.流式细胞术测定DC表面分子CD80、CD83、MHC-1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p70的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增殖的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结果:体外成功诱导小鼠髓源性DC;CTP-HBcAg18-27-Tapasin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3、MHC-1的表达;并且CTP-HBcAg18-27-Tapasin组诱导DC分泌的IL-12p70水平及诱导DC增殖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IL-12p70转基因小鼠(F=205.85,P=0.000);C57BL/6小鼠(F=406.20,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融合蛋白诱导的CTL水平也高于对照组[转基因小鼠(F=155.45,P=0.000);C57BL/6小鼠(F=392.90,P=0.000)],同时HBV转基因小鼠DC表面分子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要比C57BL/6小鼠低.结论:分子伴侣Tapasin修饰胞内化抗原肽能促进HBV转基因小鼠髓源性DC的分化、成熟,并能增强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CTL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条件下,采用2、10、50 nmol/L硼替佐米处理骨髓DC,CCK-8法检测硼替佐米对DC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协同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MHCⅡ类抗原表达,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TNF-α、IL-12的水平。将经过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后的DC与异基因小鼠脾细胞共育,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硼替佐米处理后DC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混合淋巴反应体系培养上清中IL-2、IFN-γ和TNF-α表达。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经过不同浓度硼替佐米预处理的DC的NF-κB入核活性。结果经过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的DC在LPS刺激后,CD40、CD80、CD86及MHCⅡ类抗原表达下调,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培养上清中TNF-α、IL-12水平明显降低,亦呈现剂量依赖性(P均<0.05)。DC在经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后,其激活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硼替佐米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弱,异基因淋巴细胞分泌TNF-α和INF-γ量逐渐减少,而IL-2的水平并无明显变化。经过硼替佐米预处理的未成熟DC在LPS刺激条件下NF-κB入核量减少,并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P均<0.05)。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入核活性导致小鼠DC成熟受到抑制,继而抗原递呈能力下调,激活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A)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仔猪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诱导培养健康仔猪髓源DC,培养7 d后,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继续孵育2 d,分别收集培养未成熟DC (imDC)和成熟DC (mDC),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培养1~9 d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另收集培养后7 d的imDC,设阴性对照组、TPx组、排泄分泌抗原(ESA)组、LPS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RPMI 1640培养基、 TPx (50μg/ml)、 ESA (50μg/ml)、 LPS (100 ng/ml)刺激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物MHC-Ⅱ、CD80、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 IL-10、 IL-12的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培养第1天,imDC呈卵圆形,形态单一;随着培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疟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DCs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P.y17XL感染的BABL/c小鼠模型和Th17消除的疟疾感染小鼠模型,记录红细胞感染率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3和5 d,分别进行脾细胞悬液的制备,FACS检测脾脏中DCs亚群数量、表面分子CD86、MHC-II和CD80的表达水平及分泌IL-10、IL-12的DCs数量变化。结果相比较正常感染组小鼠,P.y17XL感染小鼠于感染后3 d Th17约占CD4^(+)T细胞的(16.7±3.3)%,感染后5 d达峰值,约占CD4^(+)T细胞的(19.6±2.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4±0.3)%。IL-17A消除组小鼠CD4^(+)T细胞中Th17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第3 d和第5 d分别减少86.2%和84.1%。Th17消除组小鼠在感染后第3 d,DCs亚群、CD86、MHC-II和CD80表面分子的表达都有较显著的增加;在感染后第5 d,DCs亚群、CD80和MHC-II表面分子的表达都有较显著的减少;在感染后第5 d分泌IL-12和IL-10的DCs数量百分比显著增加,是同天感染鼠的5.8和2.5倍。结论P.y17XL感染早期,Th17细胞能有效的短期抑制DCs的免疫功能,后DCs功能迅速恢复;可能与Th17调控DCs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亚群以及表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温条件下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改变及玉屏风散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室温25℃)、模型组(室温10℃)及玉屏风散小、中、大剂量组,给药第4天,将模型组及玉屏风散小、中、大剂量组置于低温容器内,连续低温处理3d,每天6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MHC-Ⅱ、CCR7、CD86表达,RT-PCR法检测CD86、CCR7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温下降,MHC-Ⅱ、CCR7、CD86表达降低,CCR7、CD86 mRNA表达下降(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散各组的MHC-Ⅱ、CCR7、CD86表达升高(P均<0.05).结论 低温可诱使DC下调MHC-Ⅱ、CD86及CCR7表达,玉屏风散可逆转上述分子表达,增强DC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的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的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的报道尚少。目的: 研究肠道黏膜固有层DC在急性肠道感染的不同阶段对CD4~+ T细胞的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层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 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诱导小鼠脾源性树突状细胞(DCs)产生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16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ASP1组、ASP2组、ASP3组[分别腹腔注射ASP 0.01、0.02、0.03 mg/(kg.d)]各4只。1个月后取各组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算脾源性DCs数量,检测脾源性DCs表型变化、脾源性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DCs培养液中的IL-10、IL-12表达。结果除对照组外,ASP1组、ASP2组、ASP3组大部分细胞有典型树枝样突起;与对照组比较,ASP组脾源性DCs表型33D1表达、DCs培养液中的IL-10表达升高,CD80与CD86表达、T细胞增殖活性、DCs培养液中的IL-12表达降低(P均<0.05),以ASP3组变化最明显。结论小鼠体内输注ASP后,其脾源性DCs表型33D1表达升高,CD80、CD86表达降低,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减弱,DCs培养液中IL-10升高、IL-12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