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旺  吴沛宏  赵明 《广州医药》2007,38(3):9-11
目的 探讨膈顶部小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膈顶部小肝癌患者43例,共计67个病灶(直径≤3.0 cm病灶52个,直径3.1~5.0 cm病灶15个)在CT导向下行RFA术.结果 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2.5%(62/67),其中直径≤3 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94.2%(49/52),直径>3 cm的病灶坏死率86.7%(13/1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发症多为术后疼痛、胸闷、患侧胸腔积液、气胸、肝包膜下出血和呃逆等.结论 膈顶部小肝癌行RFA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9例鼻咽癌肝转移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RFA),研究其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鼻咽癌肝转移患者共29例,病灶总数61个,经RFA治疗1个月后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肝脏病灶直径小于4.0cm的病灶共31个,4.1—5.0cm者14个,5.1-6.0cm者9个,大于6.1cm者7个,经消融治疗后达到完全坏死者分别为29个(29/31),10个(10/14),4个(4/9),2个(2/7)。病人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消融(RFA)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是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学证实的34例肝癌患者的54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治疗;直径3cm以下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一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直径3cm以上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多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最大限度损毁病灶。结果 射频治疗后,所有病灶超声均显示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其中直径≤3cm的38个病灶,追踪观察3个月,超声显示病灶体积缩小31个,无明显变化7个,29个病灶可见高回声呈“鸡爪”样分布,与射频电极针的空间布针形状一致。直径〉3cm的16个病灶中,11个病灶体积缩小,3个无缩小,2个病灶周围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确切、适应范围广、创伤小、痛苦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8例患者共35个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最大直径11.2 cm,最小直径1.5 cm。结果治疗1个月后18例患者行增强CT检查,病灶局部无强化者13例(55.6%)。9例治疗前癌胚抗原(CEA)高者,于治疗后4周明显下降,其中降至正常者4例,占44.4%。患者1年生存率78%。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83例肝癌患者的95个病灶接受经皮肝穿射频消融(RFA)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经皮RFA的疗效,并随访其复发情况.RFA治疗后,<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95.4%,≥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76.9%;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87.7%,多发病灶的完全消融率71.4%.RFA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与病灶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6.
CT导向下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多极射频消融治疗术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院22例前列腺癌患者,均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腺癌。临床分期(2002AJCC分期):T1C N0M0 14例,T2MC N0M0 8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术前准备后于CT导向下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对于病灶在4.0cm以下者,消融治疗时间10min或更短;4.1cm以上者,治疗时间延长至15min或更长时间,并酌情行多位点叠加治疗。结果22例患者,显效11例,有效9例。稳定2例。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2/22)、血尿(1/22)、尿路刺激征(3/22)及局部血肿(1/22),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得到恢复和缓解。结论CT导向下多极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癌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I临床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患者的66个肿块接受了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以了解RFA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66个肿块RFA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查.1 1个≥15 cm的肿块周边有部分强化,又进行了RFA治疗,而55个肿块各个时相均未见增强.随访2 a中,病灶≤3 cm的31例患者1a生存率93.5%(29/31),2 a生存率87.1%(27/31);两者比较P<0.05,病灶>3 cm和≤3 cm的两组1 a生存率比较P<0.05,2 a生存率比较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3 cm的19例患者1 a生存率84.2%(16/19),2 a生存率68.4%(13/19).结论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一种微创、并发症少、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83例肝癌患者的95个病灶接受经皮肝穿射频消融(RFA)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经皮RFA的疗效,并随访其复发情况。RFA治疗后,<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95.4%,≥3 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76.9%;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87.7%,多发病灶的完全消融率71.4%。RFA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与病灶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RFA)治疗卵巢癌肝脏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7月,本院8例卵巢癌肝转移的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RFA治疗,病灶总数12处,平均直径为3.0cm(1.5~4.5cm)。RFA治疗前2周内和治疗后1月常规进行CA125、肝功能、CT双期增强检查,了解局部治疗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病人均平稳安全完成治疗,11处病灶术后复查增强CT肿瘤完全坏死,有1例患者1处病灶在射频消融治疗后肝脏病灶边缘残留。所有患者CA125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术中及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RFA治疗卵巢癌肝脏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RFA治疗,卵巢癌肝脏转移患者可以实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近期疗效观察(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及采用B超造影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患者共15个病灶行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4例,转移性肝癌患者9例,肿瘤最大直径7.2 cm,最小直径1.5 cm。术后1个月用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中8例患者所有病灶全部毁损,呈囊实性改变,超声造影病灶无血流,3例患者实性病灶明显缩小,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血AFP明显升高,3例治疗后明显下降,其中1例患者降至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操作简单有效,是治疗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可有效监测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学科     
《中国医院院长》2010,(19):21-21
北京佑安医院成功实施肝癌氩氦刀治疗手术 近日,该院成功实施了首例肝癌氩氦刀消融治疗手术。手术仅历时约60分钟就完成了对患者肝左叶3.5×3cm及I.5×1.5cm的两个肝肿瘤病灶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学证实的12例肝癌患者的16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单电极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治疗;直径3cm以下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一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直径3cm以上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多点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最大限度损毁病灶。结果:射频治疗后,所有病灶超声均显示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病灶可见高回声呈“椭圆形”样分布,追踪观察3个月,超声显示病灶体积缩小13个,无明显变化2个,1个无缩小。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确切、适应范围广、创伤小、痛苦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快速心律失常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经普通大头电极导管消融失败的 1 1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规穿刺静脉和放置电极导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应用冷盐水灌注大头电极导管标测 ,确定靶点后以 3 0~ 5 0W能量消融。结果 :1 1例患者均消融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 91 .2± 2 3 .3min,放电次数 3 .5± 1 .9次 ,平均能量输出 3 7.6± 7.5W ,X线曝光时间 3 7.8± 1 8.9min ,所有患者术中无阻抗增高 ,无心肌穿孔及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 4 .9± 1 .2个月 ,无一例复发。结论 :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快速心律失常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刘永晟  王峰  纪东华  李枫  李城  王凝芳  李军 《当代医学》2010,16(11):157-158
目的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8年7月,对2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肝功,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结果79.3%(23/29个病灶)完全缓解,13.8%(4/29个病灶)部分缓解,3.4%(1/29个病灶)无变化,3.4%(1/29个病灶)进展,有效率(CR+PR)为93.1%。随访3~21月,3月,6月,12月,18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96%,92%,58%。对Child-Pugh评分无显著影响。1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结论应用迈德S-1500射频治疗仪及配套电极在CT监视下进行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直径小于5cm)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对肝功能影响小。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灶大小与功率及时间的关系、超声与大体病理测值的关系,消融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新鲜牛肝3只和牛肾2只,消融灶分两组,距肝表面1cm和4cm;同时将肾脏置于肝表面,用不同的功率和时间实验。结果:10min时,20W,40W,60W,80W的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4.1cm,3.8cm,3.0cm,3.3cm,超声测值分别为4.5cm,4.0cm,4.5cm,4.0cm。20min时,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3.0cm,4.1cm,2.8cm,3.5cm,超声测值分别为4.3cm,4.2cm,3.4cm,3.8cm。30min时,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3.5cm,2.9cm,3.5cm,3.4cm,超声测值分别为4.5cm,4.0cm,3.6cm,4.1cm。超声和大体解剖测值相比,P<0.01。消融灶和周围组织间有0.3-0.5cm的浅红色移行区。结论:射频消融灶的大小不随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超声比大体病理测值大,两者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消融病灶和周围组织间有移行区。浅表面的消融病灶对临近组织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13例,病灶总数16个,采用RFA进行治疗,运用三期螺旋CT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13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3个,3.1~4.0cm9个,4.1~5.0cm3个,≥5.1cm1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3个(100.0%)、7个(77.8%)、1个(33.3%)、0(0.0)。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9例,二维超声示单发病灶,最大切面2.4mm×3.0mm~8.0mm×8.9mm,均无淋巴结转移。超声引导下取18G射频针行定点消融,扩大消融范围,消融功率35~45W,单一消融点消融时间30~45s。详细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超声复查消融灶大小、有无复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均完全消融灭活,消融过程顺利。术中不适、术后局部隐痛等消融并发症发生率47.4%(9/19)。所有病灶均于术后18个月内完全消失,消融灶吸收呈“线”状回声。消融灶术后1、3、6、12个月平均缩小率分别为11.2%、45.6%、63.1%、82.3%。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射频消融近期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不影响美观,值得临床上应用并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灶大小与功率及时间的关系、超声与大体病理测值的关系、消融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 新鲜牛肝 3只和牛肾 2只 ,消融灶分两组 :距肝表面 1cm和 4cm ;同时将肾脏置于肝表面 ,用不同的功率和时间实验。结果  10min时 ,2 0W ,40W ,6 0W ,80W的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 4.1cm ,3.8cm ,3.0cm ,3.3cm ,超声测值分别为 4.5cm ,4.0cm ,4.5cm ,4.0cm。 2 0min时 ,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 3.0cm ,4.1cm ,2 .8cm ,3.5cm ,超声测值分别为 4.3cm ,4.2cm ,3.4cm ,3.8cm。 30min时 ,消融灶病理测值分别为 3.5cm ,2 .9cm ,3.5cm ,3.4cm ,超声测值分别为 4.5cm ,4.0cm ,3.6cm ,4.1cm。超声和大体解剖测值相比 ,P <0 .0 1。消融灶和周围组织间有0 .3~ 0 .5cm的浅红色移行区。结论 射频消融灶的大小不随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超声比大体病理测值大 ,两者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消融病灶和周围组织间有移行区。浅表面的消融病灶对临近组织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原发性肝癌无水酒精注射、射频及射频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73例共89个病灶(〈3cm,Ⅰ组)行单纯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124例共161个病灶(〈3cm,Ⅱ组)予射频消融治疗;25例共35个病灶(〉3cm,Ⅲ组)给予单纯射频消融治疗;46例共62个病灶(〉3cm,Ⅳ组)于射频消融治疗之前分别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或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 Ⅰ组:术后1个月病灶完全坏死率以及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8.8%、60.4%、52.5%和33.3%:Ⅱ组分别为91.8%、93.9%、73.2%、63.5%和46.4%:Ⅲ组分别为22.9%、47.6%、42.9%和27.3%,5年仅1例存活:Ⅳ组分别为56.5%、68.6%、46,2%、36.8%和27.3%。结论 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对〉3cm肝癌应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系列CT表现,提高CT判断肺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2008年3月-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8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共34个病灶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其中原发性肺癌20例21个病灶,转移性肺癌8例13个病灶,病灶最大径1.5-5.0 cm,平均3.6 cm。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胸部螺旋CT扫描,6个月后每6个月重复CT扫描1次。将患者分为完全消融组(A组)和不完全消融或术后复发组(B组),分析两组系列CT表现。结果 术后即刻:A组病灶普遍性密度减低,轮廓模糊,周围见完整磨玻璃密度围绕,增强扫描无强化。术后1~3个月:A组表现为边缘清晰的类圆形均匀密度影,体积可大于治疗前,增强扫描无强化;B组无特异性。术后3~6个月:A组消融灶较前不同程度缩小,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边缘轻微强化。术后6个月以上:A组消融灶逐渐缩小,呈不规则条带或索条影,可轻微均匀强化。B组病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或表现为缩小后再次增大,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肺癌射频消融术6个月以后,CT显示病灶逐渐缩小,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微均匀强化是完全消融的可靠征象。而病灶逐渐增大或缩小后再次增大以及明显不均匀强化提示不完全消融或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