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 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3.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4.
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海锋  沈小雷 《中国针灸》2005,25(3):173-175
目的:比较针刺颈外夹脊穴为主与针刺传统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外夹脊穴组(40例)与传统颈夹脊穴组(32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头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颈外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87.5%,传统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PI)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5.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忠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针刺颈椎病穴,对照组针刺颈夹脊穴,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8%,对照组为67.5%;TCD显示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颈椎病穴可明显改善颈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陈卓伟  徐宁 《新中医》2011,(11):99-10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20例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刺颈央脊穴,配合风池穴、百会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脉动指数(PI)、循环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榷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和颈第三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开口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夹脊穴和颈第三线针刺组、中药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椎动脉血流情况及血管变化情况。结果:2组均能有效的改善椎动脉的血流量、血流速度以及椎动脉形态。针刺组疗效优于中药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意义。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和颈第三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的改善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作用,其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改善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结论: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9.
针刺四天穴方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针刺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96例。与55例颈夹脊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和椎动脉颈椎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其疗效优于传统颈椎夹脊穴。  相似文献   

10.
针刀垂直浅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垂直浅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设针刀治疗组28例,观察针刀垂直浅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设对照组27例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针刀治疗组近期治愈率为54%,总有效率为93%;针刀治疗组远期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9%。针刺对照组近期治愈率为26%,总有效率为56%;远期治愈率为11%,总有效率为30%。治疗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垂直浅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近期与远期疗效均可靠,且治疗风险小,易操作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刺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宇征  李大军 《中医杂志》2001,42(9):534-535
采用颈夹脊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颈椎病104例,其中传导组53例,根据患者X线片提示,在病变椎体水平的夹脊穴处刺入1.5-2.0寸,行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抽动1-2次,健侧行捻转手法;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结果传导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疼痛的即时止痛效应及长时止痛效应均以传导组为优(P均<0.01)。传导组针刺治疗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含量有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2.
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目的 :观察比较针刺颈椎夹脊穴和药物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随机分为针刺组 5 5例 ,药物组 4 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 ,药物组静滴丹参注射液、口服太极通天液和西比灵。结果 :针刺组治愈率为 5 2 7% ,总有效率为 96 3% ;药物组治愈率为2 8 6 % ,总有效率为 73 8%。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3.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15天。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变化。结果:(1)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VA)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MAX)增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针刺"四天"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四天”穴、列缺为主;对照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为主,结果:治疗组在疼痛、麻木,工作生活改善及综合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以颈部肌肉群,局部神经血管走行取穴,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6.
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方法 1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压灸百会穴结合电针颈夹脊治疗,观察患者症状积分、ICAM、ET和PGI2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单纯电针组对照。结果和结论 治疗组ET下降。PGI2上升,ICAM下降,提示对ICAM和ET、PGI2的平衡产生影响可能是压灸百会穴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0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取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5%,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陶群  陆惠新 《中国针灸》2002,22(11):7-15
目的:观察絮刺火罐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了38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病患者,并进行前后对照,选取颈夹脊穴,天宗穴,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施以刺络拔罐疗法。结果:絮刺火罐疗法总有效率89.5%,MPQ评定于治疗后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