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籍称医生为医工、治病工、疗病工。由于医疗技术之差别又有不同的称谓,可分上工、中工、下工、庸工、粉工、贱工、俗工、国工、良工、善工等,对宫廷医生,为皇帝大臣治病的医生称传医、御医、传御医、医师、太医、国师等,在民间,为广大劳动人民治疗的医生可称走方医、江湖医、游医、草泽医、铃医、走医、下走医等。由于医技高尚.热情为病人服务,受到大家尊敬的医生可称妙医、高医、高手、奇手、国医、国手、神医、医仙、名医、巧医、大医、世医、道医、善医、贤医、良医等,对于医术浅陋、学业未深的医生则称为腐医、唐丰、时医、俗…  相似文献   

2.
易与医     
一、从《易》与医的起源谈起《易》是讲卜筮的书,医是“治病工”(见《说文》).卜筮和治病,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但在中国古时,却都是“巫”的事.巫,是跳大神的人.《说文》:“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按:巫亦包括男巫.《楚语》:“在男曰觋,在女日巫.”《周礼春官神仕疏》则说:“男,阳,有两称,日巫,日觋:女,阴,不变 直名巫,无觋称”.).“筮”字从巫.“医”,繁体字作“醫”,《集韵》作“毉”,亦从巫,可证.卜筮和治病,虽然都是巫的事,但在分工上也有所侧重.如《吕氏春秋》就说;“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当时虽然有的人信巫,  相似文献   

3.
“中医”一词,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门的小叙中,有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所称之“中医”,乃是以医工治病技艺的高下等级而言,既意谓治病效果卓越近于十全者,称为上工(上医);若疗效较差或存失误者,称为中工(中医);若治病多有失误者,则斥为粗工或庸医。其与现今所习称之“中医”这一名称,含义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考溯中国历代所传习的歧黄医学(即传统医学),自来只称为“医学”,(此学东传于日本,日人则称为“汉方医学”)其后又出现“中医”的这一名谓,当起源于西欧的医学传入中国后。约到清代后期,由于两种医学在国内同时并存,学术上又各自不同,自然形成门户的区别。为了识别这两种  相似文献   

4.
医生名称多     
医生一职,名称特多,而且都有来历。现简介如下:医生 《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原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医士 宋·唐容《真仙岩题名》:“零陵唐容,以端平丙申(1236)清明日,携二子亮元,游真仙岩,同来者医士蒋吉力。”医匠 《急就篇·四》:“笃癃衰废迎医匠”。原注:“医匠治病之工也。”医师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食医 《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古馐字)、八珍之齐。”可能是专事营养学的医生。疡医 《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相似文献   

5.
“医无暴发”论刘军治学不可能“暴发”,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跃而就的事是永远不会有的。然而,近年来,各种头衔的“专家”、“名医”而后春笋般地涌将出来,形形色色的治病广告铺天盖地,贴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不惜血本大作宣传的“先生”们自诩“医术高明”...  相似文献   

6.
释医字     
医,古义有二。一指“医生“:《说文》“治病工也”。一指“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韵会》“饮也”;《五音集韵》“梅浆也”。字从酉,酉,《说文》谓“就(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饮料固然属酉,而“医之性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故亦从酉。  相似文献   

7.
养生高招——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为民 《养生月刊》2007,28(1):9-11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圣人治未病”。“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人体的状态不外三种:健康状态、疾病状态以及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可理解为“未病”,疾病状态为“已病”,而“欲病”则为亚健康状态。“治未病”者为“圣人”、“上工”——这里的“圣人”是指有智慧之人,也包括圣贤;“上工”本指好的医生,现多理解为“上等的措施”。“治欲病”的“中工”系指“较好的措施”。而“下工”并不是不重要,当前“有病才去医院”,给你看病的都是“治已病”的“下工”,不是也“治病救人”么?孙思邈强调的是“早防”,最好是在没有病的时候就防,被认为“最先进”也是指此。  相似文献   

8.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  相似文献   

9.
没有不治之证难见治病专药干祖望南京中医学院(南京210005)“见血不治血”、“见痰不治痰”这是中医在辨证论治下常见的治则。如果止血而用止血药、消痰而用化痰药,谈不上中医有上工与下工之分。可现在许多中成药,多是以治疗某病的特效药姿态出现在你面前。这特...  相似文献   

10.
一、“中医”之名来自(周易)“中医”乃中国之医,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当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中、西医对称,就更肯定了“中医”即中国之医的名词解释。其实,“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的简称,而是医与(易)理相结合的一个概念。以(周易)“中道”的原理治病,使之恢复阴阳平衡,达到祛病疗疾目的的医术,叫做“中医”。何谓(周易)的“中”?(周易)六十四别卦,每卦由两个经卦重迭而成,共分六天,其中二、五两支分别处在下卦和上卦的中位,用(周易)的语言就叫做“得中”。如果二是阴交“六二”,五是阳岔‘九五”,那便…  相似文献   

11.
针刺“守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道,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历来认为能够“守神”施针者为“上工”(高明医生),那么,怎样用针才能叫“守神”治病呢?笔者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贵族有姓有名,而平民只有名,没有姓。汉代以后,平民方才具有姓的权利。先秦有的平民用的是单名,不便于称呼,就往往在名前加上他的特长。比如春秋时秦国有两位名医,一个叫缓,一个叫和,就分别称为医缓、医和。又如擅长制作车轮的轮扁、精通棋艺的弈秋、能歌善舞的优孟、烹饪佳肴的庖丁等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13.
尝读汉代太史公司马迁《扁鹊仓公传赞》一文,阅至“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复宁”一节时,不禁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古代医技高明莫如扁鹊、仓公、华陀辈,而皆受疑妒于权贵,因痊病而名噪,因治病而获罪,有的祸起萧墙,身系囹圄;有的托辞远遁,终难免身死。太史公云:“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而作为国手良医,却也常见疑妒于当权劣医和豪富,此亦可悲堪叹之事。医不精,名不扬;医技精,遭疑妒,此医家之咎,抑权贵豪富或庸医之罪!?病家疑医妒医,此为大忌。曹操杀华佗,曹之头风及子病因而不治。此虽…  相似文献   

14.
何宗德医师在《食道狭窄验案1例》中,强调了梨树根的功效。可惜“市面无售,需病家自采入药”。一人患病,全家觅药;医生实尴尬,病家又奈何? 众所周知,“用药在医,治病在  相似文献   

15.
邵文彬  朱丽红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02-1803
名老中医张学文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张氏世医一向推崇“医不贵能治病,而贵能治疑难病”。疑难病难辨难治,普遍存在于临床各科,治疗疑难病是判断医者诊治水平的试金石。归纳了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将之总结为“八个难点”、“八大对策”及“十大要点”。  相似文献   

16.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存在自滿情緒的医生而提出的警語。他是說,这些医生仅仅学了一些医书,甚至只讀一些方头,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認为任何疾病都能医治,社会上没有什么难医的病好治了;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万化的疾病,才覺得过去所学的本領不够,不但疑难的病苦於无法应付,就是一般疾病,也感到缺乏良方治疗。这种只滿足于現有的粗浅医学知識,而不肯更进一步勤钻苦研的医生,在今天  相似文献   

17.
医者三情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医生治病要力求做到“不失人情”,而要做到此,必须注意“三情”,即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若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说,医生在临床之中耍注意处理好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亲友之间、医生与医生互相之间的关系。显然,处理好以上关系,即使是在当今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末年,江苏鎮江大港鎮,有一家姓沙的名医,祖孙父子有好几代都在行医,因此在医界中号为“大港沙派”。“大港沙派”最出名的一位医生是沙石安先生。他原名“书玉”,字石安;因为当地群众很尊敬他,都称他的字,所以他的原名反而很少有人道知了。沙家祖籍原在江苏武进县的孟河鎮。有好几代都是孟河的名医。沙石安先生的祖父沙晓峯也是孟河的名医。后来由于沙家的子孙繁衍,除了有一部分仍旧留在孟河继續行医以外,又分出了两支:一支迁到鎮江的大港;一支迁到苏北的淮阴去行医。直到如今,在这三处还有沙家  相似文献   

19.
纳西东巴象形文“药”( ),是指从花上流出来的汁水,意思是用草药汁治病。历代纳西族医生在认药和用药治病方面,一直沿用东巴经中的“阳、阴”理论和“毒、良”的分类方法。纳西东巴的阳阴(公母)观在东巴医中运用,除了用于占卜找病因及驱赶仄鬼(病魔)仪式外,  相似文献   

20.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