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进行封闭腭裂、延长硬腭的实验研究,探讨以组织新生方式修复腭裂的可行性。方法:6个月龄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人工制备宽8mm、长25mm硬腭裂隙,腭骨水平板周围切骨,经5d的间歇期后安置记忆合金牵引器,向后、向中线牵引,达到预期结果后,牵引器继续保持8周。结果:实验对照组裂隙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裂隙逐渐缩窄,裂隙后部于2-3周封闭,裂隙前部缩窄为1-2mm的缝隙,同时硬腭向后延长;组织学证实骨牵引区域完全为新生骨组织所填充。结论:持续弹力牵引成骨能够诱导腭裂犬腭骨和附着的软组织新生,有效封闭腭部裂隙、延长硬腭。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引系统对11周龄的新西兰白兔作矢状缝牵引成骨。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牵引+rh BMP-2,n=7),对照组(单纯牵引,n=7)。牵引29天,于0、5、11、17、23及29 d,应用X线及Micro-CT评价骨缝牵开情况;第7、27天注射四环素,第17天注射钙黄绿素,作为术后荧光组织切片观察标记。观察动物对该牵引成骨系统的耐受性,比较各组骨缝牵开的距离,并观察矢状缝组织形态学变化,验证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的可行性。结果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率为86%,牵引成骨实验可顺利完成。对照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大于实验组(D29),两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随着牵引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但骨缝牵开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骨组织形态学显示,两组骨缝间均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该牵引成骨模型既能有效牵开骨缝,也能诱导骨缝间成骨。而实验组骨缝间新生骨组织形成速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种植钉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建立了兔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骨缝牵引过程中,局部应用rhBMP-2可促进骨缝成骨,但导致了骨缝融合。  相似文献   

3.
牵引成骨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6个月龄杂种犬制备腭裂模型,以腭裂牵引器牵引两侧切骨后的腭骨板修复腭裂,达到预期效果后,继续饲养至12个月龄.观察治疗效果,采用头颅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治疗期间实验组裂隙逐渐缩小,2~3周裂隙后部关闭.观察期间无复裂、呼吸道狭窄等并发症.实验组腭骨水平板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延长4.75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动物面长度、高度、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直板间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疗效稳定,对颌面部结构无明显影响.腭裂牵引器设计合理,在牵引腭骨板成骨的同时,具有稳定上颌骨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DO技术应用于腭裂硬腭裂隙关闭,以探索一种硬腭部分成骨性修复的新方法,从而达到腭裂功能性整复的目的。方法:以1-1.5岁杂种大7只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工腭裂的动物模型。2只为对照组,只在硬腭后部形成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5只在形成缺损的同时安置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术后12天开始以每次0.3mm,每日2次向裂隙一侧牵张移动骨转移盘,至硬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关闭,10周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照相及X线摄片。结果:对照组10周后处死观察裂隙大小形态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DO装置固定牢靠、无松脱、顺利完成牵张过程,硬腭部裂隙完全关闭,骨标本及X线片示牵张区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骨质厚度约0.5-1.0mm。结论:自行设计的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经牵张成骨能成功地完成硬腭缺损骨性修复,从而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面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Crouzon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应用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治疗Crouzon综合征。方法选用LeFortIII型截骨法在眶面部截骨,在颅骨上安装外置REDII型外置式中面部牵引器。术后6.4d开始牵拉,每天牵拉前移1mm,待中面部到达良好位置和咬合关系时,停止牵拉,并固定该装置2~4个月。结果已完成治疗8例患者,平均年龄11.9岁。中面部平均前移9.7mm,并下移1.6mm。术后面部外形明显改观,突眼度由术前的平均20.3mm矫正为术后的平均11.9mm;X线头颅侧影定位测量,∠SNA平均增加9°,∠ANB平均增加8.8°。87.5%患者治疗后睡眠时呼吸阻塞症状明显好转。除1例固定脚处的头皮感染和1例头皮血清肿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5个月,无面部后缩等复发症状。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首选为治疗学龄儿童和畸形严重的Crouzon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实验动物腭部置入牵引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X线影像测量,观察SDO技术对犬上颌骨及腭骨形态生长发育影响。方法:选取12周龄雄性杂种犬16只,体重3~4kg,随机分为NC组4只及实验组(SDO组)12只(2组×6只)。牵引器直径分别为0.9mm、1.0mm。牵引器压缩前长度为2.8cm。牵引器在压缩距离为0.5~1.8cm时张力值分别为250~480g、350~760g。2个实验组牵引28~35天,陆续将3组犬处死。观察记录3组犬的腭部形态变化及关系变化。定期拍摄定上颌咬合片。结果:SDOI和I I组与NC组相比,硬腭长度明显增大。其中SDOI I组硬腭长度增大更为明显。结论:SDO技术明显延长腭骨长度,前移上颌骨。  相似文献   

7.
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方法选用LeFortIII型截骨法在眼眶、中面部截骨,完全脱开颅底和上颌骨的连接,在颅骨上安装外置式颅面牵引器。术后7d开始牵拉,每天前移1mm;中面部到达良好位置和咬合关系时,停止牵拉,固定颅面骨牵引装置2~4个月。结果完成的15例患者,中面部平均前移9.7mm,并下移1.5mm;术后面部外形明显改观,突眼度明显好转;2/3病人治疗后睡眠时呼吸阻塞症状明显好转。2例固定脚处有头皮感染。随访平均4月,中面部外形维持良好。结论外置式牵引成骨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中面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8.
促进下颌骨牵引成骨新骨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然而,DO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特别是其较长的疗程及牵引装置长时间留置于面部或口腔内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固定螺钉松脱、伤口感染、骨折等)成为临床应用和推广该项新技术的瓶颈和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9.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DO)整复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浚睿  封兴华  魏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2003,12(2):173-175,T006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的腭裂动物模型,并可用于以DO成骨方式进行畸形矫治。方法:1-1.5岁杂种犬7只为实验对象,其中以2只为实验对照组,以外科手术形成硬腭部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8周后观察裂隙软、硬组织形态。5只为实验组,在形成模型的同时放置固定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观察模型建立后牵张成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犬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实验对照组犬8周后上腭裂隙仍存在,干骨标本见骨缺损大小形状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犬安置DO装置后伤口愈合良好,DO装置固定牢靠。结论:通过手术方式建立的腭裂动物模型,经长期观察裂隙不能自行修复,安置DO装置后效果稳定。腭裂DO装置设计较合理,建立的DO矫正腭裂模型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牵张成骨技术在唇腭裂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将持续的外力作用于切骨后的新生骨痂或颅面骨缝,保留骨膜及软组织与血供,可以使骨组织再生,增加组织量,改变骨骼相对位置关系,并延长相应的软组织,达到矫治骨骼畸形或缺损的目的,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颅颌面部缺损畸形矫治。但牵张成骨技术引进唇腭裂修复报道不多,临床应用也很少,现将其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长期效果和对颌面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头颅测量方法对经过腭骨外侧缝牵张的6只和正常对照8只Beagle犬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实验组犬两侧腭骨水平板均在中线形成骨性愈合。两组动物面长度和高度变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面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反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采用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方法,能够使缺裂的腭骨板形成永久而完善的骨性修复;对在长度和高  相似文献   

12.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连续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缝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理。方法 采用NiTi SMA缝牵张器牵张幼犬双侧腭骨外侧缝 ,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观察缝牵张 3 ,7,14 ,2 8,5 6d连续组织变化过程。结果 缝牵张初期骨缘外侧出现囊状分离带 ,此后成骨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 ,成骨活动沿囊性分隔和周边进行 ,直至新的骨缘形成 ,缝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缝成骨主要发生在骨缘与缝结缔组织交界处 ,骨组织再生极具空间效率 ,中央带纤维排列方式和修复可能具有屏障作用 ,阻止了跨缝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裂隙间固定对唇腭裂上颌复合体牵引成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在保留牙槽嵴裂隙与裂隙两侧钛板固定两种情况下,模拟临床上内置式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 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裂隙两侧钛板固定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矢向位移与垂直向位移在两种工况下比较,位移方向及大小与保留裂隙的前牵引无明显差异.结论 裂隙间固定后唇腭裂上颌复合体内置式牵引成骨,可以避免腭部出现压缩现象,有生物力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外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坚固外固定牵引器(RED系统,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device)外置牵引方式,于牙列承力前下30°牵引截骨块,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在不同类型截骨RED外置式牵引下,Le Fort Ⅰ型截骨裂隙两侧截骨块后份向内缩窄明显,而前份向裂隙区缩窄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顺时针的旋转,而Le Fort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逆时针的旋转.结论 外置式牵引成骨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可以为手术计划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15.
前颌中缝牵张修复牙槽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缝牵张成骨技术以组织再生的原理修复牙槽裂。方法 采用犬牙槽裂模型 ,牙槽裂形成术后 2周 ,于前颌中缝处安置缝牵张器 ,外张力 2 0 0g。牵张 2~ 3周 ,裂隙侧的前颌骨向侧方移动贴紧远中裂缘 ,用局部黏骨膜瓣修复牙槽裂隙。保持 2周后去除缝牵张器。临床观察、连续X线、头颅干骨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对照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裂 ,无自发骨性愈合。前颌中缝牵张后 ,裂隙侧前颌缓慢向裂侧上颌靠拢 ,2~ 3周与远中裂缘密切贴合。X线片示前颌中缝呈现由窄渐宽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后方 ,三角区域的骨密度逐渐增加。骨膜成形术后 3个月 ,原牙槽嵴缺损处骨质连续性完全恢复 ,且牙槽骨段在三维方向上均与对侧相同。前颌中缝恢复正常直线形态。结论 该牙槽裂模型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前颌中缝牵张诱导缝区新骨形成 ,一侧前颌向裂隙移位和局部骨膜成形可达到完善的牙槽裂修复。  相似文献   

16.
经缝牵引成骨早期矫正儿童面中份发育不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经缝牵引、均衡前移面中份骨骼,早期矫治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 选择6~12岁面中份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弹性外牵引装置矫正面中份发育不全。牵引系统由经鼻孔插入的骨承力牵引装置、面弓和牙科正畸用的橡皮圈组成。全麻下于梨状孔外下缘的外侧钻孔,通于下鼻道的前部;或在硬腭的前部钻孔,穿透鼻底。经鼻孔将骨牵引承力装置插入梨状孔缘或鼻底的骨孔内。手术后第1~2天用连接于面弓和骨牵引装置的正畸橡皮圈进行牵引。牵引力为600~1200g,随骨骼移动的进度不断调整。骨骼移动达到预定的位置后,减小牵引力维持牵引。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儿。面中份骨骼移动均衡。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面部侧面观显示上、中、下各部分协调匀称,眶下、颧部和上唇部丰满,鼻背挺拔。结论中位缝牵引技术能够早期有效地矫正面中份畸形,骨骼前移均衡,且方法简便,损伤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牵张成骨术整复猕猴腭裂骨缺损,定量分析新骨在不同时期骨桥蛋白(osteopetin,OPN)与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的表达水平,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规律.方法 以猕猴为对象建立腭裂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21只行牵张成骨术整复其聘部软硬组织缺损,关闭裂隙后固定.固定期第1、2 4、6、8、12及24周分别取材,各3只动物.采用实时定量PeR法(real-time,RT-PCR)定量比较OPN与OC的mRNA表达水平,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定量分析其OPN与OC含量,与实验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只动物)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固定期第2周OPNmRNA表达上调,第4周达最高(7.59±0.37);而OC mRNA表达则自第4周开始上调(4.98±0.21),第6周时达最大值(7.94±0.31);随后开始下降,至第24周时两者的mRNA表达水平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固定期第4、6周OPN分别为(4.75±0.15)ng/mg和(4.86±0.09)ng/mg,OC分别为(3.18±0.16)ng/mg和(3.63±0.33)ng/mg,两者均为高水平表达.至第8~12周以后蛋白表达趋势与其对应mRNA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缺损,其牵张区域新骨生成,裂隙被骨运送盘移动封闭,腭部裂隙被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延长成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挑选1岁龄山羊17只,分为A、B、C三组,A组7只,于顶骨处左右各形成一大小相等面积为3.0 cm×2.2 cm矩形骨缺损;B组5只,于顶骨处右侧形成一2.2 cm×2.2 cm的正方形骨缺损;C组5只,于顶骨处左右各形成一大小为3 cm×1 cm矩形骨缺损。各组于右侧骨缺损形成相应的转移骨瓣并安放延长器,A组三维CT对修复颅骨面积进行测量;B组行成骨后生物力学测量;C组行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查观察成骨过程。结果A组可见实验侧骨缺损大部分逐渐被延长成骨所修复,剩余少量骨缺损与自身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无统计学意义,C组观察成骨过程,为典型的膜内成骨。结论延长成骨术是一种可行的修复颅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