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创建的方法较多,但经前内侧入口(AMP)与辅助前内侧入口(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临床疗效分析较少。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治疗的6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3例为AMP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9~54岁,平均(32.7±18.2)岁。经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0例为AAMP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4.0±17.5)岁。测量两组股骨隧道长度、ACL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Lysholm评分、IKDC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3.2±5.5)个月。AMP组和AAMP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是(37.8±3.4)mm和(40.0±3.6)mm(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复查均显示重建的ACL完整。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AMP组23例阴性、10例阳性,AAMP组24例阴性、6例阳性;Pivot-shift试验AMP组24例阴性、9例阳性,AAMP组25例阴性、5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经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均能重建ACL股骨止点。经AAMP创建的股骨隧道更长,股骨隧道位置更接近解剖位点,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优,建议行ACL单束重建时首选AAMP创建股骨隧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肌腱结嵌压双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的动物实验模型 ,对重建早期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和评价。方法 :在猪膝关节的股骨端 ,用自行设计的联合阶梯状钻头在与股骨干纵轴成 45°角向股骨髁间窝 1 1点处钻一瓶颈状骨性隧道。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后并成双股穿过骨性隧道 ,肌腱结在隧道的阶梯处形成嵌压。测定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和负载时的位移量。对照组用骨-髌腱-骨 (B PT B)进行ACL重建。结果 :肌腱结嵌压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为 ( 680± 1 3 0 )N ,>B PT B组的 ( 4 59± 1 47)N (P <0 .0 1 )。在 40 0N的生理载荷下 ,肌腱结嵌压重建ACL产生的位移量为 ( 9.85± 2 .96)mm ,B PT B组为 ( 7.49± 2 .67)mm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的嵌压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经胫骨隧道(TT)与经附加内侧入路(AM)钻取单股骨隧道膨胀界面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将6对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一侧为经胫骨隧道组(TT组),对侧为经附加内侧入路组(AM组)。依次测试ACL完整、断裂及重建后3种状态下的胫前位移及胫骨内旋角度2个参数。结果中立位134 N载荷下胫前位移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AM组胫前位移比T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立位5 N.m旋转载荷下胫骨内旋角度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TT组胫骨内旋角度比AM组和ACL完整状态下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M组与ACL完整状态下胫骨内旋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附加内侧入路单隧道膨胀界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股骨隧道角度对股骨隧道壁接触应力的影响以及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股骨隧道扩大面积最小的最佳股骨隧道角度。方法基于MRI图像,建立不同股骨隧道角度的ACL重建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加载计算,所得结果用文献报道的离体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对不同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矢状位与股骨纵轴成10°及40°的隧道模型接触应力分别在后壁和前壁明显高于其他隧道模型接触应力;矢状位与股骨纵轴成25°的股骨隧道模型与与股骨纵轴成20°的股骨隧道模型相比,两者前壁接触应力无差别,但后者的后壁接触应力更大;矢状位与股骨纵轴成25°的股骨隧道模型与股骨纵轴成30°的股骨隧道模型相比,两者后壁接触应力无差别,但后者的前壁接触应力更大。结论股骨隧道角度对股骨隧道壁的接触应力确有影响,与股骨纵轴成25°的股骨隧道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隧道壁接触应力,可能会缓解股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和胫骨的骨隧道的改变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30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应用同种异体B-PT-B单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采用保守的康复训练方案.分别于术后1周和12个月应用磁共振测量股骨和胫骨骨隧道关节面内口的直径.术后12个月以Lysholm评分观测膝关节功能,应用KT-1000测量膝关节屈30°时的胫骨相对活动度. 结果本组3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33%(10/30)的患者出现股骨和(或)胫骨骨隧道扩大,其中69%(11/16)的骨隧道扩大范围在2~6 mm;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的Lysholn疗效评分、术后K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骨隧道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骨隧道扩大小于6 mm时,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人股骨外髁形态特点与前交叉韧带(ACL)股骨足迹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术中ACL个性化解剖双束重建的设计策略。方法60例成年膝关节标本,常规解剖膝关节测量股骨ACL纵轴长度,观察股骨外髁内侧面的形状,测量ACL股骨足迹中轴长度与股骨干之间的夹角。结果(1)人类股骨外髁内面大致分为三角形、梯形、过度形三种形态;(2)ACL股骨足迹纵轴长度以三角形最短,过渡型次之,梯形最长;(3)ACL中轴与股骨干夹角有分别为:三角形:(28.6°±2.2°);过度型:(19.8°±1.9°);梯形:(5.3°±1.3°),三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367,P〈0.01)。结论股骨外髁形态决定了ACL足迹轴线角度,对临床个体化ACL双束重建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9.
骨隧道封闭状态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隧道封闭状态下是否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2只,随机选取其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组,保留ACL残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重建ACL;对侧为对照组:切除ACL残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重建ACL.于术后12周处死动物,在858 Mini BionixⅡ型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股骨-移植物-胫骨的复合极限载荷、断裂部位.[结果]术后12周时保留残迹组股骨-移植物-胫骨的极限载荷为(23.46±7.4)N,切除残迹组为(18.63±4.26)N,实验组为对照组的12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3.058,P<0.05).移植物断裂部位:保残迹组中11例在韧带关节内部分,1例在腱骨交界处;不保留残迹组中9例在韧带关节内部分,2例在腱骨交界处,1例从隧道内拔出.[结论] 保留残迹的ACL重建有利于移植关节内愈合,改善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膝关节内骨隧道开口位置的正确选择。从运动学上看ACL重建术中用于移植韧带通过的骨隧道关节内开口应尽量接近原韧带起止点的解剖位置(或等距离点位置)这样方可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恢复移植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作用。以往大量解剖和临床研究显示,在矢状面上,股骨侧骨隧道的理想开口位于股骨髁间后方1/4处,而在冠状面上,开口通常位于左膝的1点至2点位置之间或右膝的10点至11点位置之间。股骨侧骨隧道开口位置若过于正中(12点位置),可导致移植韧带的走向偏垂直后者虽然也可有效地控制前后方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肌腱结嵌压双股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在猪膝关节的股骨端 ,用联合阶梯状钻头在与股骨干纵轴成 4 5°角向股骨髁间窝 11点处钻一瓶颈状骨性隧道。绳肌腱中间打结后并成双股穿过骨性隧道 ,肌腱结在隧道的阶梯处形成嵌压。测定肌腱结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和负载时的位移量。对照组分别用骨 -髌腱 -骨 (B -PT-B)界面螺钉和游离肌腱 (FT)界面螺钉进行ACL重建。结果 肌腱结嵌压组可承受的最大载荷为 6 80± 130N ,大于B -PT -B组的 4 5 9± 14 7N (P <0 0 1)和FT组的 15 1± 34N (P <0 0 0 1)。在 4 0 0N的生理载荷下 ,肌腱结嵌压重建ACL产生的位移量为 9 85± 2 96mm ,B -PT -B组为 7 4 9± 2 6 7mm ,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肌腱结在骨性隧道内的嵌压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可以满足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失败后分期行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20例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隧道+二期ACL翻修术治疗。记录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及活动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TDPM)试验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125°~135°,伸直-5°~0°;患者均可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行走。术后3个月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ACL均信号良好,连续性完整。Lysholm评分、IKDC评分末次随访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TTDPM试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植骨+二期ACL翻修术可恢复膝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骨隧道的变化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4月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43例单纯ACL损伤患者,男31例,女12例;左膝19例,右膝24例;年龄17~48岁,平均27.5岁.于术后l、3、6、12、24、36个月分别行膝关节X线片和CT检查,记录各个时间点胫骨和股骨骨隧道的宽度.骨隧道增宽采用Peyrache等提出的分级方法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应用KT-1000TM测量膝关节的松弛度. 结果 43例患者术后获36 ~49个月(平均39.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仅3例患者出现骨隧道l级增宽,均为术后6个月发生于股骨隧道近关节面水平,平均增宽(2.5 ±0.3) mm.无一例患者出现2级和3级骨隧道增宽.不同时间点股骨、胫骨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与CT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例骨隧道l级增宽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4.5±4.6)分,KT-1000TM前移差值平均为(1.5±1.1)mm;40例0级增宽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5.6±4.8)分,KT-1000TM前移差值平均为(1.4±1.5)mm.结论 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术后骨隧道增宽并不显著,这种变化特点可能与LARS人工韧带移植物的特性及固定方法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21例ACL断裂患者。记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建立定位点良好。术后MRI检查显示重建的ACL信号均匀,连续性良好,张力良好。术后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显示患膝关节稳定性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伸直0°、屈曲90°,术后6周伸直0°、主动屈曲120°。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术后1、3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患者患膝关节均无弹响、打软腿情况,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正常。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ACL断裂,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前提下,可保障重建的韧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双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端移植物张力差异化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患者32例,移植物均选用自体伤侧半腱肌肌腱,股骨骨道均应用带袢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均用纽扣钢板悬吊固定,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单束重建ACL(n=16),实验组单股骨胫骨骨隧道双束重建ACL,胫骨端移植韧带张力差异化固定(n=16)。通过术后随访查体,膝关节功能Lysholm和Tegner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评价实验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关节感染发生,前抽屉试验、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实验组可获得膝关节良好的向前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但与对照组相比,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及远期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分期植骨翻修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本院对12例ACL重建术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患者采用一期植骨填充骨隧道骨缺损,3个月后再次行二期翻修重建ACL。[结果]二次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翻修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翻修的病例中,如果骨隧道有明显扩大,选择一期植骨+二期韧带重建的翻修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骨缺损所导致的韧带固定位置不满意的问题,让韧带翻修达到初次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临床最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为目前治疗该损伤最有效的方法。股骨及胫骨遂道定位,尤其是股骨隧道定位,其准确性与ACL重建术的疗效密切相关。该文从ACL解剖、重建方法、骨隧道定位方法、骨隧道定位的生物力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ACL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建立股骨隧道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移植重建手术的改良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1~10月采用改良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实验组),2009年1~12月采用传统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对照组),比较2组股骨隧道的长度,股骨隧道斜度,股骨外髁后壁爆裂和后外侧管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股骨隧道长度为(41.8±4.1)mm,显著长于对照组(37.2±4.4)mm(t=3.421,P=0.002)。实验组股骨隧道冠状角度为51.9°±7.7°,显著大于对照组39.1°±5.8°(t=5.938,P=0.000)。对照组1例出现股骨隧道后壁爆裂,2组其余患者未发现后壁爆裂和后外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改良AM方法可以增加ACL重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经胫骨隧道与前内入路两种方式建立股骨骨道早期变化的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4例患膝关节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 组(42例)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B 组(52例)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康复锻炼,术后1周和6个月复查 X 线片了解骨道情况。结果A 组38例、B 组42例完成 X 线检查。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道增宽的程度 A 组较 B 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两种入路建立的股骨股道术后早期均具有较高的骨道扩大发生率,经前内侧入路行 ACL 重建更有利于减轻股骨骨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时,磷酸三钙/聚乳酸(TCP/PLA)可吸收界面螺钉股骨隧道固定的有效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ACL损伤需行重建手术的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1~48岁,平均34.5岁;左膝19例,右膝8例。所有患者均以4股自体腘绳肌腱为重建移植物,关节镜下以TCP/PLA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股骨隧道,intrafix系统固定胫骨隧道重建ACL。术中注意股骨隧道周围的残端清理,过屈膝关节110°~120°,以使拧入可吸收界面螺钉与股骨隧道轴平行。达到坚强的内口固定。结果:27例中5例发生初次挤压失败。挤压螺钉螺母碎裂1例,隧道内脱空1例,脱空进入关节腔内3例。5例患者均进行挽救治疗后重新固定成功。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Lachman试验:阴性14例;阳性Ⅰ度10例,阳性Ⅱ度3例。按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为(53.1±3.9)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3.3±3.1)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TCP/PLA可吸收界面螺钉隧道内口固定、4股腘绳肌腱重建ACL能良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掌握界面螺钉挤入股骨隧道内口的角度是移植物股骨隧道内固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