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清华  陶江涛  肜祎 《光明中医》2009,24(3):475-476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对照组63例,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性眩晕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2组均治疗20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变化,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应用疏肝益脾解毒汤(柴胡、白术、枳壳、五味子等)治疗,并设37例应用双虎清肝颗粒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疗效优于对照组的75.67%,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肝功能、乙肝病毒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疏肝益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性肝炎疗效显著,远期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症状评分及颈椎曲度改善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针刺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5.
1999年~ 2 0 0 3年 ,对 2 1例症状以眩晕为主 ,体征明显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3 3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为 8浕 ;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 ;2 1例中 ,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 ,症状、体征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临床表现 :以眩晕为主 ,眩晕性质为旋转性 4例 ,摇晃性、浮动性 10例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或倾斜感 7例 ;眩晕发作为阵发性 15例 ,持续性 6例 ;眩晕与颈活动有关 18例 ,与改变体位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啶治疗组(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各36例,疗程均为6月,观察治疗后停药6月时的症状体征情况、乙肝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治疗组用中药自拟方(茵陈30、虎杖1、五味子、乌梅、淮牛膝、白花蛇舌草、当归、土茯苓、生山楂、贯众、山豆根、党参、黄芪、茯苓、车前子)治疗,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啶,每天1次,每次0.1g。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改善等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改善疗效满意,但HbeAg转阴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评价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推拿治疗颈性眩晕80例为治疗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80例为药物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药物对照组为73.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眩晕灵治疗气虚血瘀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眩晕专病科门诊和住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2组均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片/次,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眩晕灵汤剂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评分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VD、VS、V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RI、PI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结合眩晕灵治疗颈性眩晕不仅临床效果更显著,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再发汤治疗斑秃3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再发汤治疗斑秃326例,观察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口服西药对照组304例进行了比较。结果,中药再发汤不仅能改善斑秃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西药组,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门诊患者。2组病人共630例,其中男性430例,女性20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a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药组)326例,对照组(西药组)304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别均不显著,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灸治疗对比。方法:将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颈性眩晕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各50例,观察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并行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6.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