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中”穴属经外奇穴,古代针灸医籍中均无记载、笔者55年从师学习针灸时,业师程子俊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常用及此穴,并告之是其家父程培莲早在三十年代初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个特效穴位。之后,在《中国针灸学》、《针灸学讲义》及《针灸学》中,虽有了记载,编入经外奇穴中,但与程氏之“环中”穴,无论在定位、取穴上,还是在针刺操作上,都有很大的差别、91年7月复拜师后,业师又将此穴全面的讲解,并认真示范操作,且每用于临床效果甚佳。现整理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定位:“环中”穴的部位,《针灸学讲义》中记载…  相似文献   

2.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痨瘵"的著名穴位之一。通过文献考证发现,"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原出于唐代崔知悌所著《骨蒸病灸方》,《外台秘要》辑录其中内容,且为现存记载该穴最早的医学著作;"四花"穴最初以折绳测量法取穴,《针灸聚英》将其定位在"膈俞、胆俞",今人多以后法取穴;其主治已从最初的"骨蒸"发展至肺系疾病、痤疮、妇女绝经后潮热等。  相似文献   

3.
在针灸医籍记载的禁针穴位中,手五里穴为诸书皆禁针之穴。就这一问题作者对古代医籍记载、手五里穴现代解剖及手五里穴的现代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手五里穴古今使用情况,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结果表明手五里穴禁针在今天的临床应用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禁灸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广泛应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已得到使用,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有关禁灸穴的文献研究尚未见到。笔者收集了《针灸甲乙经校释》(文中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对禁炎穴的记载,并参阅有关其它文献,以探求古代禁灸穴的提出和发展,冀于灸法的研究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5.
《中医文献杂志》2013,(5):38-38
收集针灸治疗腹泻的古代文献,以针灸处方为切入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提炼古代针灸治疗腹泻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古代针灸文献以《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为基础,检索《中华大典·针灸推拿分部》所收录的先秦至清末中国医家所著的针灸专著、综合性医籍、医经、方书和临床各科文献。选择涉及针灸治疗“飧泻”、“泄泻”、“下利”、“大便不禁”、“泻利”等病证的文献及未明确记载病名,但根据症状可以判断为腹泻的文献,并全部规范名称为“腹泻”。  相似文献   

6.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有关灸疮处理、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灸药合用等有关灸后调护的内容.笔者通过查阅并总结以《针灸资生经》为代表的古代针灸医籍中有关灸后调护的记载,以期为现代的灸后调护提供借鉴,增进与患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虫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证” ,在古代医籍中 ,大多另立专门 ,论述颇多 ,是对由“虫”所致疾病的概括 ,其中尤以现代寄生虫病为主要论述对象。现代医者常将“虫证”局限于寄生虫病 ,而无更多的发展。其实 ,历代医家对“虫证”的认识远超出此范畴。只是由于原始、朴素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无法以客观的事实给予证实。从诸多医籍的记载描述中 ,笔者认为 :“虫”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它包括了中医的多种致病因素。《外台秘要》云 :“人腹中生虫 ,大率有九 ,皆能食人脏腑。一曰伏虫 ,二曰蛔虫 ,三曰白虫 ,四曰肉虫 ,五虫肺虫 ,六早…  相似文献   

8.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研究员等编著的《难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古代针灸文献研究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产物,是《急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的姊妹篇。该书共汇集古代医籍中用针灸治疗30种疑难病证的原始记载,内容  相似文献   

9.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早在1700年以前我国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详细记载,称之为“消渴”或“消瘅”而对消渴病(糖尿病)尿是甜的发现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如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谓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较英国发现糖尿...  相似文献   

11.
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千金方》十三鬼穴外,在其他医籍中还记载有“徐秋夫十三鬼穴”。医籍中记载的“徐秋夫十三鬼穴”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鬼穴名和选穴上。不同的“徐秋夫十三鬼穴”皆与《千金方》十三鬼穴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选穴相同或位置相近、进针顺序一致,在治法上亦有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徐秋夫十三鬼穴”实际上是以《千金方》十三鬼穴为框架进行的改编。  相似文献   

12.
偏历“主小便不利”析──读针灸名家杨永璇医案偶得有关偏历穴的利水作用,古代文献记载甚多。《古今医统大全》、《针灸聚英》等都说偏历“利小便”;《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六集》等也说偏历治“小便不利”;《循经考穴编》还特别指出:偏历“专主小便不利,肠...  相似文献   

13.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研究员等编著的《难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古代针灸文献研究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产物,是《急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的姊妹篇。该书共汇集古代医籍中用针灸治疗30种疑难病证的原始记载,内容较为全面、准确,文献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病的范围,我国最古的医籍《内经》巳有本病的记载,称之为“消渴”或“消瘅”,唐代初期记载了消渴病尿甜,如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谓消渴病  相似文献   

15.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48-148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研究员等编著的《难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古代针灸文献研究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产物,是《急病针灸典籍通览》一书的姊妹篇。该书共汇集古代医籍中用针灸治疗30种疑难病证的原始记载,内容较为全面、准确,文献资料来源于马王堆帛医书  相似文献   

16.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由日本针灸医籍《实习针灸科全书》翻译而成,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将解剖学引入经穴定位中的针灸医籍。该书在民国初年探索针灸科学化的进程中编译出版,分为针术之沿革、经穴解剖学、针灸学治病以及实验谈(医案)4个章节,其西学内容丰富,将解剖与经穴的定位相结合,是较有特色的内容。同时,该书将西医病名、西医治病系统应用于针灸治病中,对突破我国传统针灸的固有模式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版本概况、编译者信息、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论述此书的内容特点及对近现代针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子午流注说难》载:“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然骨者……,通于心脾,有龙临深渊之性。”《针灸穴名解》指出:“谷而得然者,犹龙雷之火出于渊也。养生家谓水中有真火,今学者谓地心有真热。观本穴所治,凡肾火衰微所生种种弱症,刺此穴俾以发动内热也。”关于此穴定位,古代医籍有不同的记载。《灵枢·本输》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载:“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载:“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载:“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载:“在公孙后一寸”。目前国家标准定位是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临床应用时可在足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公孙后1寸处取本穴。临床操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取针剌、剌络、火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特点以及“荥主身热”的理论,然谷穴能够通络止痛、滋阴降火、温补肾阳,对男女生殖泌尿系统、肾与膀胱、心肺、咽喉、足跟等部...  相似文献   

18.
神志病古代鬼法针灸治疗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志病论治,古代医籍多有记载,用药石者甚多而针灸者较少,笔者检索查阅魏晋至清末医籍528种,其中,神志病针灸治疗以南北朝秦承祖灸鬼法及针灸鬼穴使用者为多,文章试对其内容及理论进行探讨,以期对神志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条口穴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条口穴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但此种治法的起源一直未明。自从《针灸甲乙经》首载条口穴以来,直至明清时期,针灸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专卷)中未曾记载用条口穴治疗肩部疾患。查阅近10年文献报道,临床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验案众多,遗憾的是,均未曾注明出自何时何人之法。据本人所搜集到的资料,焦国瑞编著的《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是最早将这一治法收录到正规出版物中的,并作为肩周炎和肩痛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胡学曾在1966年报道的“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治疗45例肩凝症”,是本人所能查阅的文献中,最早应用此法的。虽然不能仅据此下定论,但胡氏和焦氏理所当然是早期将此治法推广和发扬的医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条口穴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口穴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但此种治法的起源一直未明。自从《针灸甲乙经》首载条口穴以来,直至明清时期,针灸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专卷)中未曾记载用条口穴治疗肩部疾患。查阅近十年文献报道,临床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验案众多,遗憾的是,均未曾注明出自何时何人之法。据本人所搜集到的资料,焦国瑞编著的《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是最早将这一治法收录到正规出版物中的,并作为肩周炎和肩痛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胡学曾在1966年报道的“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治疗45例肩凝症”,是本人所能查阅的文献中,最早应用此法的。虽然不能仅据此下定论,但胡氏和焦氏理所当然是早期将此治法推广和发扬的医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