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  相似文献   

2.
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在36例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应用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建立体外循环中的动脉灌注;将右侧腋动脉游离,全身肝素化,前后阻断腋动脉,于腋动脉前壁作一长约8~10mm切口,用一直径8~10mm、长约6~8cm的人工血管与腋动脉行端侧吻合,侧接人工血管与普通升主动脉插管连接。结果施行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顺利,成功率为100%,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满意。无腋动脉插管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除2例苏醒延迟外,其余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与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无关。结论腋动脉侧接人工血管插管法作为心脏大血管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建立体外循环的动脉灌注及选择性脑灌注,其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无插管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人工血管右腋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和弓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经人工血管右侧腋动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和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的方法。方法共30例患者经右侧腋动脉体外循环,其中累及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23例,合并弓部扩张的升主动脉瘤7例。在右侧锁骨中点下方做长约4~5cm切口,游离腋动脉而不游离臂丛神经和腋静脉,将直径8ram的人工血管与之端侧吻合并与动脉管连接。腋动脉插管用于体外循环,也用于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涉及主动脉弓部手术30例,其中采用经腋动脉顺行性脑灌注行全主动脉弓置换15例,深低温停循环下置换右半弓15例。体外循环结束时直接将人工血管结扎即可。结果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经腋动脉插管灌注流量和压力与经升主动脉插管无差异。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右上肢血压正常,未发生动脉损伤、栓塞以及上肢感觉、运动障碍等。结论经人工血管右侧腋动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6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插管策略不同将患者分为腋动脉组[n=328,行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  相似文献   

5.
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介绍使用右腋下直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结果及治疗体会,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使用右腋下直切口对2058例先心病和心脏瓣膜病施行手术,其中先心病1466例,心脏瓣膜疾病592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或吸入麻醉;取左侧卧位60°~90°,切口上端起自腋中线第3肋,下端止于腋前线第5肋,在腋中线第7肋间切一1.5cm小口备用,沿第4肋骨上缘或第3肋进胸;沿右膈神经前切开心包并悬吊利于升主动脉及心脏显露;以长扁桃钳夹住主动脉插管前端,帮助完成主动脉插管。经手术切口内置入上腔静脉直角插管,从第7肋间小切口导入直角下腔静脉插管。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插管灌注心脏停搏液,切开右心房或肺动脉和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主动脉插管,缝合心包上段大部分,经第7肋间小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中二次开胸止血23例(1.12%),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14例(0.68%),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65例(3.16%),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时无异常。2058例中共死亡6例,总死亡率为0.29%(6/2058),其中先心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20%(3/1466);心脏瓣膜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5%(3/592)。结论右腋下直切口本身固有的美观效果、较宽的手术适应证以及与常规切口相比具有的优点,值得并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头臂干双动脉插管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其中42例采用升主动脉、头臂干双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为DAC组(男33例、女9例,中位年龄50岁);141例采用单独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为AAC组(男116例、女25例...  相似文献   

7.
经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和选择性脑灌注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经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技术及其体外循环要点。 方法 经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和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持续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0 例。 结果 应用该技术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心血管疾病70 例中,脑部低流量灌注时间最长达81 分钟,平均28 .06 ±21 .07 分钟,术后患者6 小时内全部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 经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在停循环期间持续选择性脑灌注方法对脑保护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所有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共有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2例, 年龄(47.0±8.4)岁。结果 Kommerell憩室平均最大直径(21.8±7.7)mm。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孙氏手术。Kommerell憩室消除方式为缝闭Kommerell憩室开口3例, 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9例, 缝闭开口并结扎主干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近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 其中不明原因死亡1例, 肾脓肿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中支架人工血管Ⅱ型内漏行介入封堵。结论孙氏手术中采用股动脉插管建立心肺转流、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脑灌注、气管旁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治疗合并Kommerell憩室的A型主动脉夹层, 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右侧腋动脉插管方法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对28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右侧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行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根据术中腋动脉插管方式将280例患者分为两组,直接插管组(n=215),年龄(43.1±9.5)岁,行直接腋动脉插管;间接插管组(n=65),年龄(44.7±8.3)岁,腋动脉连接人工血管行间接插管。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比较相关手术参数、临床结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住院死亡10例,其中直接插管组7例(7/215,3.3%),间接插管组3例(3/65,4.6%);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腋动脉插管;术后25例(25/280,8.9%)出现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中直接插管组19例(8.8%),间接插管组6例(9.2%),均经治疗痊愈。间接插管组患者术后腋动脉插管并发症明显少于直接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vs.19例,P=0.04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最高流量、最高泵压,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顺行性脑灌注时间和CPB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人工血管右侧腋动脉插管可以降低腋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安全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5年11月至2008年3月,69例主动脉根部手术中,26例主动脉根部出血的病例行右心房分流术,其中马方综合征致主动脉夹层7例,主动脉根部瘤19例.单纯升主动脉破口 6例,多发性破口3例,夹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积血及血栓.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20例,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加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3例,右侧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加深低温停循环2例,股静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加深低温停循环1例.均采用进口涂层螺纹带瓣管道.21例行主动脉Bentall手术,5例行升主动脉加部分弓置换者采用深低温停循环.12例心脏复跳后主动脉根部出血行右心房分流术,14例为常规预防性行右心房--右心耳分流术.结果 26例均治愈出院,随访5个月~11年无早期及远期出血,无行右心房分流术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心功能(NYHA)Ⅰ~Ⅱ级,均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手术中能有效预防主动脉根部出血,使主动脉根部的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且能有效防止主动脉根部出血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保护的效果及升主动脉插管、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122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内支架象鼻植入术,按照脑保护及动脉供血管插管方式分为单侧脑保护组与改良双侧脑保护组及右锁骨下动脉(RSA)插管组与主动脉插管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方式、死亡率及并发症率。部分患者采用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技术重建血运。结果单侧脑保护组与改良双侧脑保护组总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5.77%、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650);神经系统总并发症率分别为26.92%、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4)。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组与升主动脉插管组总的院内死亡率均为4.55%,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5.9%、1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914)。左锁骨下动脉“开窗”者术后多次复查CTA左锁骨下动脉均通畅,无左锁骨下盗血综合征发生,1例出现无需处理的少量内漏。结论改良双侧选择性顺行脑保护安全、可行、可靠;选择升主动脉插管符合生理、操作简捷,不增加手术风险;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术”简化了手术,缩短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经右锁骨下动脉顺行选择性脑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DHCA)行持续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胸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病人19例,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无名动脉插管作为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插管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孙氏手术的2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选及排除标准选取7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32例,主动脉灌注插管位于无名动脉;对照组39例,主动脉灌注插管位于右侧腋动脉。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为(338.0±15.2)min vs.(373.1±14.3)min(P=0.001);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72 h内引流量以及72 h内红细胞输注量无差异(P>0.05)。观察组有2例(6.2%)二次开胸止血,均为近端吻合口少量渗血,与插管位置无关。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1例患者中,无30 d内死亡;术后脑卒中观察组有2例(6.2%),对照组有3例(7.7%),且两组各有1例患者因此出现术后右侧肢体活动障碍,经2个月左右康复治疗后均能扶拐行走。术后在出院前均复查主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未见插管处腋动脉、头臂干新发夹层或存在狭窄。结论无名动脉插管和腋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都是安全可行的,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36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的腔内治疗均获成功。22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例结合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左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后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内脏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逐渐恢复,无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小切口的杂交手术等策略来延长锚定区,从而拓展了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范围,提高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方法 2000年9月~2003年9月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4例,测量皮肤切口、肋间切口、显露主动脉、肺动脉、右肺静脉及右心切口长度. 结果皮肤切口、肋间切口、显露主动脉、肺动脉长度分别为(5.6±0.6)cm、(7.4±1.2)cm、(2.1±0.8)cm、(2.0±0.6)cm.患儿全部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120±31)ml,术后住院(8.4±1.2)d.患儿无胸骨畸形,切口疤痕小且隐蔽. 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显露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右位心、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罕见。我们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对1例81岁女性患者实施主动脉腔内隔绝获得成功。与常规B型夹层的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比较, 术前应通过主动脉CTA、超声等明确右位心、主动脉及其分支、尤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解剖、夹层的破口位置及其比邻;通过术前影像学以及术中造影寻找出充分展现主动脉弓部形态及其分支的投射角, 并由熟练掌握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医师完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并分析39例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选择性脑灌注对脑保护的效果。方法经右锁骨下动脉或升主动脉插灌注管,右心房插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全身降温至鼻咽温28℃时阻断并切开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冷血心脏停跳液15—20ml/kg,完成近心端处理。鼻咽温18℃,肛温20℃时停体外循环,头部戴冰帽,取20°-30°头低位,阻断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右锁骨下动脉脑灌注5例,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插管脑灌注34例,灌注流量5—8ml/(kg·min)。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06~256min,平均(230±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5—155min,平均(118±23)min;选择性脑保护灌注时间39—59min,平均(53±14)min。手术死亡3例(7.69%)。一过性精神障碍2例(5.13%)。结论选择性脑灌注能显著降低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的脑部并发症,有助于改善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深低温停循环(DHCA)结合脑灌注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肾功能衰竭(RF)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肾脏保护措施.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157例患者在DHCA结合脑灌注下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男性115例,女性42例;年龄17~76岁.129例采用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28例采用上腔静脉逆行性脑灌注.对所有术前、术中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88.0±10.8)min,脑灌注时间(36.0±3.1)min.住院死亡15例(9.6%),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8例(5.1%),术后RF 20例(12.8%).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肾功能不全和年龄>70岁是术后R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术后RF患者其住院死亡率(45%,P=0.001)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5%,P=0.009)远高于其他患者.结论 高龄及术前肾功能不全是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RF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脑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手术治疗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48~60岁。全部采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技术进行脑保护,术中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监测脑血流变化指导灌注,术后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术后2年随访主动脉情况。结果 6例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36~350 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65 min,术中脑血流监测最低值为基础脑供血的31%。本组患者出院时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采用MMSE评测为28~30分,无认知功能异常。术后2年随访主动脉病变假腔均已闭合,未见复发。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监测脑血流变化可以直观迅速地评价术中选择性灌注脑保护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手术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全弓置换术式进行改进、优化手术程序,以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12月期间在我院行改良全弓置换术式3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2.5(21~76)岁。本术式采用3根动脉泵管,动脉泵管分别连接右锁骨下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后进行体外循环,并经由人工血管与左颈总动脉吻合提供同步灌注;待鼻咽温降至26℃,停循环行低流量双侧脑灌注;于降主动脉置入象鼻支架并与四分叉人工血管以及动脉壁吻合,吻合完毕即恢复全身灌注;接着行主动脉根部与人工血管的吻合完成升主动脉重建,最后在心脏跳动后行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吻合。结果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全组停循环低流量脑灌注时间(18.8±4.2)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86.1±14.2)min,体外循环时间(178.4±71.4)min,术后清醒时间(4.7±2.0)(最短2 h),呼吸机辅助时间(38.7±19.9)h,1例患者因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术前有肾功损害,术后行血液透析治疗;6例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出现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随访1~3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此改良全弓置换术式缩短了停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体外循环灌注时间,提供充分的内脏灌注,有效地降低脑部并发症和内脏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