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RBC)等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静脉血在0 min、10 min、30 min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查常用样本,两者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相比于末梢血检查,静脉血的结果相对更准确、并且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血常规检测患者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甲组取静脉血为标本,乙组取末梢血为标本,对比两组各时段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甲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总数各时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10min与30min时白细胞数量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显著低于0min时白细胞数量(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与末梢血相比,静脉血可靠性与稳定性更强,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4 月在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 62 例,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血检验的观察组 (32 例)和末梢血检验的对照组(30 例),对所有人员均实施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中间细胞(MXD)、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结果:两组受检者的 RBC、MCV、MXD、PLT、MCH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检者的 WBC、HCT、Hb 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末梢血和采静脉血均可进行检验,但是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相比较而言, 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更高,其检验结果与正常范围参考值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时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来广州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各有200例,分别采集受检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检验,对两组受检者各项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可见Ⅱ组受检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显著高于Ⅰ组,而WBC则显著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项指标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临床检验时,不同采血方法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检测血常规患者36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各两份,用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结果。结果:360例血常规标本用两种方法采血重复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采血重复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重复性较差,不易控制检测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稳定。所以,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应首选静脉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做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分别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检查。在室温下分别即刻、半个小时、2小时、4小时测定的差异。结果:末梢血检测结果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平均值均高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低于静脉血平均值(P0.05);2h内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各项参数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4h后PLT与即刻测定比较下降明显(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血部位与测定时间过长均影响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在采血后两个小时以内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会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在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于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时段内,在我站进行献血的人员视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抽血位置差异为分组原则,设75例为对照组行末梢采血,设75例为观察组行静脉采血;观察分析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重复检验差异、静脉血不同时段检测差异。结果:1、血常规检查各指标差异:①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观察、对照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②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七项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0.05。2、血常规重复检验各指标差异:观察组、对照组各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0.05。3、静脉血采集后需即刻检测,放置6h后各指标会出现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临床在血常规检验中,我们建议一般建议采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数据结果可靠性较高,可帮助临床工作者准确诊断具体疾病,从而实施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取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准确性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研究组取静脉血检验,对照组取末梢血检验,记录两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平均血红蛋白的总量、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体积、血小板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取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时,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比较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分别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运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来郑州瑞龙医院体检的112例受检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静脉组与末梢组,其中,对静脉组采取采集静脉血,对末梢组采取采集末梢血的采血方法;随后对两组成员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对其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进行比较,以了解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结果: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MCHC等指标与末梢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法不同,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室温下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取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EDTA-K2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min、2h、8h采用WD-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测定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放置8h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的血常规测定最好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0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英国库尔特公司T~54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均有明显差异;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测要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的结果。方法:选取150例自愿参与实验研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小板检测,按照采血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末梢血采血组和静脉血采血组,每组75例,分别采用血小板分析仪(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测量其血小板计数,并比较检测差异。结果: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的不同通道检测获得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测量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有:手工测量结果大于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大于SE-9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检测过程中,通过静脉血采血,受检测方法影响小,且结果更为准确,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受检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检测,分析对照检测结果。结果:两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降低检测准确性,临床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该尽可能排除乳糜血的影响,以保证诊断效果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大理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300例患者,根据患者血检期间接受的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两组,Ⅰ组患者150例,采用末梢血检验方式进行,Ⅱ组患者150例,血液检查采用静脉血采集方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检结果,并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8项检测,其中除Hct、WBC、Hb外,其余5项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取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静脉采血检验相对稳定,故在临床中应尽量进行静脉采血检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方法采取的血标本对于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门诊化验血常规健康人员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人。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采取末梢循环采血方式,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为(320.88±29.88)g/L,对照组为(323.54±29.09)g/L,两组无差异(P0.05)。但两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浓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观察组。结论:采血方式不同,检测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受到影响,在采集血标本时,应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以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减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杨丽超  方文娟  张芬娟  张仓健 《新中医》2023,55(18):102-106
目的:观察生血宝合剂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贫血的临床 疗效。方法:选取88 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2 组均给 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rhEPO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血宝合 剂治疗,2 组均治疗8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网织 红细胞计数百分比(RE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BPC)],以及治疗期 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2 组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面色 无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Hb、RET%、RBC、WBC、BPC 水 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Hb、RET%、RBC、WBC、BP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15.91%,与对照组1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宝合剂联合 rhEPO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贫血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血常规指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冲穴点刺采血作为血常规末梢取血部位的可行性,及其对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无名指末梢取血检查血常规,观察组选取中冲穴作为血常规末梢取血检查部位,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3天后静脉取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降钙素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1)。治疗前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差值、中性粒细胞差值以及降钙素原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选取中冲穴为检查部位,安全可靠,且具有缓解发热、烦躁等症状,改善炎症的临床效果,可作为目前血常规检查末梢取血的可行部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娜  秦玲  刘珂 《新中医》2020,52(19):108-110
目的: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DA 化疗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 例AML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70 例。2 组均给予止呕、护胃、水化等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DA 化疗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益血生胶囊治疗,连续治疗21 d。比较2 组治疗前,治疗第7、14、21 天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第7、14、21 天,2 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血红蛋白减少、胃肠道反应、肝损害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 患者应用益血生胶囊联合DA 化疗方案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血常规指标水平,降低骨髓抑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时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方法:合理选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实施检测,比较不同情况下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立即送检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均明显低于2h送检和4h送检,而白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2h送检和4h送检(P<0.05)。结论:检验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以显著提高血常规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