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符合率。方法:分析67例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6例胃癌手术的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胃镜下诊断为CAG的67例患者仅有18例与病理诊断腺体萎缩相符,22例出现肠化,萎缩伴肠化13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6.86%。结论: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不仅要关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也不应忽略内镜下结节样病变,并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180-1182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胃镜像及其病理学表现,探讨浊毒证胃镜像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患者99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其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应病理诊断的各种比较,在统计学方面没有意义(P>0.05),因此胃镜下的所有表现对应的病理学诊断的阳性率我们不认为有区别。本研究发现对病理学诊断有萎缩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0.50%;对病理学诊断有肠上皮化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黏膜粗糙,为89.43%;对病理学诊断有异型增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4.31%。结论:胃镜和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最好方法,CAG浊毒证在胃镜下有多样的表现,胃镜下的任何一种表现都不能肯定或否定CAG浊毒证在病理学诊断中的任何一项,病理检查的微观辨病、胃镜表现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当出现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的诊断中的一项,或兼而有之时,可决定CAG的诊断,所以当发现结节状改变在胃镜下出现时和(或者)黏膜粗糙时,对诊断CAG浊毒证有着重大意义,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普通白光胃镜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确诊为CAG的患者215例,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03例为普通白光胃镜检测,B组112例为ME–NBI检测,比较两组CAG患者的组织学和胃镜检查结果。记录两组患者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判断两种方法对CAG的诊断价值。结果:A组共25例诊断为CAG,符合率为24.27%,而B组共88例诊断为CAG,符合率为78.57%,B组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共检出化生型萎缩性胃炎9例,符合率为18.75%,B组共检出化生型萎缩性胃炎49例,符合率为90.74%,B组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E–NBI诊断CAG患者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胃镜,尤其是化生型萎缩性胃炎准确率更高,且可靠安全,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4.
中药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于1985~1986年采用中药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0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按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草案),102例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其中男73例,女29例,年龄21~72岁,30岁以上者93例占91.2%,其中30~40岁者占26.5%,说明这一年龄组患者近年来有增加趋势。二、观察方法:全部住院治疗,入院时均作上消化道 X 线气钡双重造影、胃镜、病理活检确诊。患者  相似文献   

5.
胃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内镜下表现与病检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103例胃镜下诊断为胃癌的患者进行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胃癌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103例患者中,胃窦部癌的比例为62.1%,其次为胃体,占22.3%;②胃癌的形态以隆起性为主型较多,103例患者中共94例,占47.6%,而以溃疡性病变为主型共47例,占45.6%;③胃癌中H.pylori的检出率:103例患者中,H.pylori阳性共61例,占59.2%,与资料报道的50%~60%相吻合;④各型胃癌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按形态分,以隆起性病变为主的病例检查符合率为96.6%,而以溃疡性病变为主的病例报告符合率为98.4%,高于以隆起性病变为主型胃癌;以病程分,进展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结论胃镜检查+活检是诊断胃癌最重要的方法,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密切的相关性,要提高胃镜下胃癌的诊断水平,不但与活检的手法、部位、数目、次数、标本的大小有关,而且与胃镜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经验有关。胃镜工作者与临床和病理工作者密切配合,有利于提高胃镜下胃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且行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对照,分析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活检及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确认为胃浸润癌的患者116例,其中电子胃镜活检确诊2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79例,两者占92.2%;对于肿瘤2 cm、肿瘤高~中分化及内镜Ⅱ分型的患者,电子胃镜活检的相符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轻~中度胃炎患者,电子胃镜活检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胃镜病理诊断可发现大部分胃部病变患者,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病变加重的可能性很大;肿瘤2 cm、肿瘤高~中分化、内镜Ⅱ分型及重度胃炎都会使电子胃镜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的相符率下降,故在临床上应对患者定期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准确诊断出患者胃部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4月—2005年6月在阴道镜下活检的332例患者资料,分析CIN的阴道镜图像特征及CIN与宫颈糜烂程度的关系。结果CIN发生率为24.4%,其中CINⅠ、CINⅡ、CINⅢ分别占17.8%,4.5%,2.1%;慢性宫颈炎占74.4%;宫颈癌占1.2%。阴道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完全符合率为73.5%,CIN诊断符合率为42.0%(34/81)。结论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CS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部分18导联心电图动态变化,与其CAG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中共发现108支病变血管,其中单支病变56例(70.0%),完全闭塞血管29支(26.9%),多支病变32例(40.0%)。80例动态采样心电图表现与CAG结果 :对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6%和82%。结论应用心电图初步判定ACS及初步判定犯罪血管对ACS病人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选择132例行胃镜与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给予适当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及中医治疗效果。结果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65.15%),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26.52%),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8.33%);中医治疗的显效率为87.88%。胃镜表现越多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特异性越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的效果局限,因此应该以病理诊断作为此病的确诊手段,再根据中医证型进行恰当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萎缩性胃炎(CAG)133例,其中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06例,胃泌素治疗27例。治疗前后均经胃镜及活检病理对比观察,治疗后由 CAG 或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逆转为浅表性胃炎及由 CAG 变为 CSAG 者共占59.43%,而胃泌素组仅占29.63%,P<0.01,上腹胀感及疼痛中药组显效各为74.71%及65.98%,亦比胃泌素组高。讨论了中药及胃泌素治疗的依据,并认为评价疗效主要应以胃镜及活检病理为准。  相似文献   

11.
何斌  吴旭  陆斌 《新中医》2007,39(8):25-2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中药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镜及病理变化。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采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肝俞、胃俞、足三里)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为3月。采用统一表格,对2组治疗前后的胃镜、病理分别进行检查、观察、记录,分析比较2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对CAG患者的胃镜征象、胃黏膜多种病变均有显著的疗效,对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皆有改善和控制作用,可以抑制CAG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控制胃黏膜炎症的活动。结论:穴位注射法能有效地防治胃黏膜病变,阻断其向癌发展,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喷洒亚甲蓝对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26例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例常规活检后予0.5%亚甲蓝作黏膜染色,对异常染色区追加活检,对比分析染色前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①普通胃镜直视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0.3%,染色胃镜直视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5.4%;②染色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检出率77.8%,不典型增生检出率38.1%,均较染色前有所提高(P<0.01).结论:染色胃镜对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宫颈ThinPrep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分析,评价T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 658例TCT检查标本用TBS分级系统进行分析,其中细胞学筛查为异常结果共417例,对其行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417例患者中,宫颈癌11例,上皮内高度病变52例,上皮内低度病变112例,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病变39例,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203例。癌、高度病变、低度病变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6.15%,83.04%。结论TCT检查能明显提高涂片满意率和宫颈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利于宫颈病变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重点探索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年初-2014年年底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通过胃镜诊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总共有106例患者。病例诊断结果为:83例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45例患者伴肠上皮化生,11例患者伴异性增生。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到78.30%。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AB与ABC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有相关性,病理诊断结合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影像。结果CT能清楚地显示胃癌的病变全貌,并能显示病变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T2、T3和T4期胃癌诊断正确率为95%(57/60),淋巴结有无转移评价正确率为87%(52/60)。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对胃癌的浸润深度、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正>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1/5。因本病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黏膜相特征性改变与朝医"四维之四象"结构的关系,笔者观察了70例CAG患者的胃镜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CT技术按TBS标准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1 365例宫颈高危患者行TCT和病理诊断,将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病变均列为阳性病例,并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检出阳性病例70例占5.1%。其中ASCUS 59例占4.3%,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7例占0.5%,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例占0.1%,子宫颈癌2例占0.1%。结论TCT可用于宫颈病变的初筛,TCT联合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纤维乳管镜检查,直接反映病变情况,同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6年6月-2007年2月7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病人术前均行乳腺导管鏡、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彩超检查。发现并确定病灶位置,记录病变导管的形态特征,对可疑病例定位切除送病解确诊。结果:溢液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和可疑癌细胞6例(6/72),与术后病理相符。B超检查提示,导管内肿瘤16例(16/72),导管扩张症17例(17/72)。乳腺导管鏡提示导管内肿瘤12例(12/72)。其余21例未发现异常。乳管镜检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98.5%,远高于乳腺导管造影。乳管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97.5%。结论:乳管镜有助于观察乳管内病变情况,从而有效确定乳头溢液疾病的病因及病变部位,诊断病变性质,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应用绞股蓝冲剂治疗15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按1982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 CAG 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草案)",151例 CAG 均经纤维胃镜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螺旋CT在胸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使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诊断结果与表现,并与病理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72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中,螺旋CT检出率为94.44%(68/72),与病理诊断标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占比66.67%、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占比22.22%、纵隔淋巴结增大占比5.56%;肺部病变检出48例,其中肺内多结节占比79.17%、斑片形状占比12.50%、组织纤维化占比8.33%;胸膜病变检出10例,其中多发结节占比20.00%、胸腔积液占比80.00%;结节病分期中,Ⅰ期占比33.33%、Ⅱ期占比61.11%、Ⅳ期占比5.56%。结论:螺旋CT有助于提升胸部结节病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诊断中作为首选方法,同时可作为胸部结节病的治疗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