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对2006-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护理工作人员45名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锐器刺伤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要强化必要防护措施,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对2006-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护理工作人员45名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锐器刺伤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要强化必要防护措施,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对我院感染科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调查的职业暴露中被刀、剪、针等锐器损伤及皮肤接触血液为主要危险因素,经防护知识培训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应增加,给护士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谢伟红  杨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21-222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措施.方法 本院自2011年起,针对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以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为主的防护措施,比较2011年12月(观察组)和2010年12月(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士对其职业的满意度.结果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护士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 0.05).结论 针对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有助于降低职业危害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白族地区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性感染危害的发生。方法了解引起护士职业危险的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违反操作规程和工作失误而造成自身感染。结果通过强化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措施及严格操作规程,使职业感染率降到最低。结论有效防止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疾病科是收治内、外、妇等各种类型疾病的综合科室,工作环境和性质给护士造成很大压力,针刺伤在护理工作中常见,尤其感染科护士易直接暴露于细菌、病毒、寄生虫之中,如何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感染科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消除或减少职业暴露,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危险因素。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针刺伤的原因1.1缺乏防护意识: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由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县、市级医院血透室护士对血透室职业危害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行为的现状及其与个人属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省10所市、县级医院对其血透室52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血透室护士对职业危害认知水平较高,防护知识标准化总分为:(80.8±6.5)分,防护行为介于“经常”与“有时”之间,标准化总分为(75.4±7.2)分,防护知识总分与防护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0.17,P〈0.05),不同职称护士之间防护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5)。结论基层医院血透室护上职业危害认知较高,防护意识强,但工作中存在不安全行为,医院应加强系统职业安全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技能,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和充足的防护用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以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临床应对对策。方法从我院中随机选取23名妇产科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是否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如心理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加之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行为,根据危险因素分析防护对策。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护士面临的众多的危害因素中,认为面临心理性危害的人数为16人,占69.57%,面临物理性危害7人,占30.43%,面临化学性危害12人,占52.17%,面临生物性危害17人,占73.9%,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不高,个人防护行为存在误区。结论生物性危害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危害最显著,需要强护理人员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职业危害带来的不良后果,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降低职业危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苏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0-122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其安全防护措施。方法:以两家三级甲医院138名在岗护士作为考察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对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现状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误区。结论:了解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做好日常防护,更好地保护自身及他人健康,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及相应对策。方法总结归纳感染科护理工作的损伤因素和防护措施。结果感染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高度危险因素,具体包括:物理性损伤因素、化学性损伤因素、生物性损伤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感染科特殊性、职业暴露上报体系不完善。措施: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职业损害的处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组织学习。结论感染科制订相关对策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防护对降低各种危害,更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缘性职业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科最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获得医院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争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减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风险,促进护士身心健康。方法找出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相关不良因素,严格制定管理制度并督导执行,采取必要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和防范培训,做好职业安全教育。结果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发生职业暴露率降低,工作主动、乐观、积极向上。结论领导针对职业相关危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护士自身防范意识,增强护士的机体免疫力,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浅谈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使护士达到自我防护及医疗部门对预防职业暴露工作的重视。方法分析血源性病原体的特征、危害,职业暴露的相对因素及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以避免的,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有效防范并控制。  相似文献   

14.
徐春燕 《中国当代医药》2015,(3):151-152,155
目的:通过对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了解职业危害的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南昌市10所医院肿瘤科200名护士发放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调查内容为肿瘤科护士的职业暴露的危害和防护的现状。结果有160名护士发生职业危害,其中脱发比例最高140名(70%),其次白细胞减少100名(50%),血小板减少60名(30%),流产2名(1%)。结论肿瘤科护士应重视职业危害,加强防护,做好预防性自我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探讨重视基层血站采血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以提高采血人员职业防护的健康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科学的职业防护管理方法,保证采血人员的身心健康。通过对基层血站采血流程全面进行职业危害性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体的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使采血护士职业暴露个案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接近83%(1/6),因此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只要防护措施得法,其风险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PIVAS工作人员的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危害,我院PIVAS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识别、评估抗肿瘤药物的危害及可能导致危害的风险环节,实施防护措施并进行风险监控与系统管理。在集中调配抗肿瘤药物后,未发生一起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职业伤害事件及环境污染事件,职业暴露危害的风险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操作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及防护操作水平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有效保证了PIVAS的工作环境安全及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问题,对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进行研究,探讨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方法研究护士在感染科工作中的危险,调查并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可靠措施进行解决。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护士被剪刀、针头和手术刀等利器所伤,进而接触到皮肤和血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通过对护士的相关培训和教学之后,与培训前相比,护士职业暴露率显著下降,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般而言,感染科护士在平日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护士的心理承受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也会对其身心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应该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以最佳的方式保证护士远离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县级以下医院内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了解县级以下医院内科护士对本职业危害的认知程度.方法 随机选择本地区县医院、县中医院及一家厂矿职工医院67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性收集一般资料和职业危害认知情况2项.结果 内科护士危害认知度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了解内科护理人员对本职业危害的认知程度,提出加强自我防护教育和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训练,对减少职业性伤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知识行为现状,并探讨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月—2018年6月选取186名消毒供应室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问卷及职业暴露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76.9%的护士职业暴露阳性,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低者(OR=14.167,P<0.01)、男性(OR=5.113,P<0.01)、工龄较短者(OR=6.250,P<0.01)是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防护知识评分较高者(OR=0.468,P<0.01)和防护行为评分较高者(OR=0.307,P<0.01)是出现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结论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通过临床干预提高护士防护知识和行为能力,可能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自我防护对策实施效果。方法研究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按照开展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干预时间前后,干预前和干预后,干预前后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开展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干预后,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事件较干预前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接触紧密,危险性较高,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自我防护对策,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