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无症状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所有人群均行QCT检查测定BMD,探究QCT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价值。结果:经统计发现,QCT椎体骨密度检查发现骨质疏松症13例(16.25%)、骨量减少23例(28.75%)、骨量正常44例(55.00%)。同时,QCT对60~69岁及≥70岁人群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发现,QCT椎体骨密度检查对女性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T椎体骨密度测定能准确反映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对于骨质疏松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东高地地区859例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北京东高地地区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了解一定年龄范围内人群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性,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东高地地区来本院体检的859例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测定,年龄35~80岁,测量部位为腰椎正位L1—4。结果在859例体检者中,男性低骨量者共85例占20.00%,骨质疏松者12例占2.82%;女性低骨量者123例占28.34%,骨质疏松者39例占8.98%。女性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结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50岁以后、男性60岁以后患病几率增大,应及早预防,尤其对女性骨质疏松情况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老年男性COPD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风险。方法选择156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作为COPD组,另选同期50例健康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左侧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三角)和腰椎(L1—4)的骨密度值;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钙、磷、镁、总碱性磷酸酶(T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2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以及各部位骨密度、骨代谢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COPD组骨量正常率、各部位骨密度值、血镁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骨质疏松发生率及血PTH、BGP、TRACP、HDL-C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与同龄健康人群比较,老年男性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密度值下降除了和血钙、血磷、血镁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改变有关外,还可能与血清HDL-C以及TNF-α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西安地区人群量超声骨密度测定结果,了解西安地区普通女性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和BMI的变化规律及出现骨质疏松征兆的情况,观察T-score、Z-score的发展趋势,为提早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和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并记录每位受试者的年龄.结果:T-score和Z-score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骨质疏松征兆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绝经和衰老是引起女性骨质丢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的关系,对低体重指数的男性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811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Total)和华氏三角(Ward′s)的骨密度。按年分为3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内又按体重指数分为:BMI≤20kg/m2为低体重组(A组),20 kg/m225 kg/m2为超重组(C组),比较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内各部位骨密度均为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而且大部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内体重和体重指数均与骨密度有相关性,而且与体重的相关性更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低体重指数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骨质疏松。因此,对低体重指数的糖尿病患者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圳市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变化及发生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情况及规律。方法:调查统计自2012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正常体检的644例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值、骨密度降低和发生骨质疏松的情况,按绝经与否分为围绝经期300例和绝经后期344例两组,分析年龄、身高、体重以及绝经等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骨密度降低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身高、体重呈负相关;骨密度降低发生率方面,围绝经期女性为66例(22.00%);绝经后期女性为186例(54.07%);骨质疏松发生率方面,围绝经期女性未检测到;绝经后期女性为65例(18.8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深圳市中老年女性骨密度降低及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绝经后期女性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襄樊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为襄樊乃至全国骨质疏松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襄樊部分人群1123例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统计出各年龄组骨密度,计算骨密度丢失率及患病率,比较骨密度差异。结论:襄樊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30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丢失率、患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健康人群峰值骨量(PBM)的基本情况,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福州市25~45岁健康人群共246人,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前臂远端的骨密度(BMD);选取漳州市25~50岁健康人群共300人,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足跟的PBM;选取泉州市健康女性人群共302人,用DEXA测量腰椎(L2~L4)正位及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BMD.结果:男性和女性前臂远端PBM均在30~34岁年龄组,其中男性BMD为0.577±0.061 g/cm2,女性BMD为0.496±0.037 g/cm2.男性、女性足跟峰值PBM均在35~39岁年龄组.男性BUN峰值为78.87±6.08db/MHz,SOS峰值为1528.88±35.60M/S,STI峰值为98.51±7.90%;女性BUN峰值为73.23±8.34db/MHz,SOS峰值为1522.97±34.91M/S,STI峰值为93.37±8.20%.女性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的PMD均见于35岁~39岁年龄组,分别为0.9749±0.1243,1.0449±0.1268,1.0717±0.1380,0.8756±0.0984,0.8032±0.1147,0.7391±0.0876(g/cm2).运动有利于PBM形成,而吸烟和饮酒不利于PBM形成.结论: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身高、体重、运动、营养、吸烟和饮酒均是PBM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龙岩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龙岩市中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对龙岩市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BMD测定,受试者共176人,准确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使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定L2~4及髋部的BMD,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的BMD以50岁组或60岁组最低;女性的BMD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但70岁组下降平缓;除了40岁组外,同龄组男性BMD大于女性BMD.男性各年龄组腰椎(L2~4)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低于女性各组,且较女性迟10年.结论:女性在40岁以后应监测BMD的变化,男性在50岁以后应监测BMD的变化,60岁组应为男女性BMD监测的重点.龙岩市中老年人群应普及预防知识,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中药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通络中药组,采用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于术后1个月开始给药,连续给药3个月,观察补肾通络中药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相关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 3个月后,补肾通络中药可显著增加大鼠股骨与腰椎的骨密度(0.153±0.012 g/cm2,0.187±0.012/g/cm2)、改善股骨骨生物力学(153.2±13.5/N,361.3±21.1/N.mm-1,44.1±9.6/mJ)及腰椎骨生物力学(193.3±23.1/N,765.1±83.3/N.mm-1,42.3±8.5/mJ),同时提高血清ALP的水平(198.9±7.7/U.L-1)。结论补肾通络中药可提高去卵巢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血清ALP的水平,有明显的治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康胶囊联合降钙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疗效.方法:将经定量CT(QCT)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男性患者100例分成骨康胶囊联合鲑鱼降钙素组(A组)50例,降钙素治疗组(B组)50例.分别测定骨密度(BMD)、雌二醇(E2)、睾酮、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脱氢表雄酮(DHEA)、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维生素D3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等指标,同时利用双能X线分别测定髋关节及腰椎(L1~L4)的骨密度,分析老年男性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血清性激素的相关性.结果:A组治疗后,腰椎L1~4BMD(0.744±0.068)高于B组(0.686±0.041)(t=2.345,P<0.05);A组总有效率(90.0%)高于B组(76.0%)(X2=3.98,P<0.05);血清E2、FT与腰椎及髋关节的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代谢指标NTX、BALP呈负相关.结论:骨康胶囊联合降钙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疗有缓解临床症状及增加腰椎BMD的作用.血清nI及血清E2的水平可作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对福州地区骨质疏松人群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在福州地区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80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骨质疏松人群的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及大转子骨密度的相关十分显著,低体重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重组。在女性患者中,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四因素都与骨密度相关显著,年龄、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要大于身高及体重指数,在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因素中,影响腰椎、股骨颈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重,影响大转子的重要因素为年龄和体重指数。在男性患者中.体重及体重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相关显著,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体重。结论:女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重的下降,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男性患者,体瘦者骨密度往往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仙灵骨葆胶囊在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口服激素后继发性骨质疏松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对照组加服骨化三醇胶囊+碳酸钙D_3片,试验组加服仙灵骨葆胶囊+骨化三醇胶囊+碳酸钙D_3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激素用药6个月后的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检测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观察6个月,试验组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灵骨葆胶囊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口服激素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效果显著,能够预防骨密度降低,减少继发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运动和营养复合干预在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某社区84例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4组,参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一组接受营养干预,研究二组接受运动干预,研究三组接受运动和营养干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跟骨骨密度。结果研究一组、二组和三组跟骨骨密度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组跟骨骨密度高于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跟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组满意度高于研究一组与研究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一组与研究二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和营养复合干预法对于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具备提升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使用补肾壮骨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92例行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两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行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术后使用骨化三醇胶丸,观察组术后使用补肾壮骨汤治疗。经2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骨密度及骨矿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65%)较对照组(78.26%)高,骨密度、骨矿含量(-0.63±0.82)g/cm^3、(0.86±0.21)g/cm高于对照组(-1.43±0.52)g/cm^3、(0.47±0.13)g/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使用补肾壮骨汤治疗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提升患者骨密度及骨矿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每组10只。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骨折组大鼠未切除卵巢。骨质疏松造模术后6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并均于股骨中段截断右侧股骨后用克氏针内固定,建立大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骨折造模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大鼠以强骨饮浓缩液灌胃,假手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大鼠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灌胃6周后,每只大鼠主动脉取血5 m L,分离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然后处死大鼠,完整取出右侧股骨制成股骨标本,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 Micro-CT扫描仪观察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结构,分析、记录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体积分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组织形态。结果:(1)骨质疏松造模术后6周,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348±0. 048) g·cm~(-2),(0. 218±0. 047) g·cm~(-2),(0. 221±0. 052) g·cm~(-2); F=22. 59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股骨中段骨密度均低于假手术/骨折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18);证实骨质疏松造模成功。灌胃6周后,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258±0. 039) g·cm~(-2),(0. 202±0. 021) g·cm~(-2),(0. 227±0. 038) g·cm~(-2); F=25. 957,P=0. 000];假手术/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3)。(2)灌胃6周后,3组大鼠股骨中段Micro-CT扫描示,假手术/骨折组骨折处骨膜反应明显,骨痂膨大,骨皮质厚实;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皮质萎缩,骨痂体积小;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膜反应明显,骨痂体积较大,骨皮质无明显萎缩。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假手术/骨折组骨折处骨痂生长明显,骨小梁多,骨小梁结构紧密;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痂少,骨小梁稀疏;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比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痂生长明显,骨小梁多,排列有序。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体积分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 309±0. 052)个·mm~(-1),(0. 152±0. 041)个·mm~(-1),(0. 233±0. 047)个·mm~(-1),F=11. 583,P=0. 000;(0. 375±0. 055) mm,(0. 206±0. 036) mm,(0. 296±0. 043) mm,F=18. 590,P=0. 000;(3. 489±0. 367) mm,(4. 427±0. 191) mm,(3. 768±0. 269) mm,F=28. 559,P=0. 000;(55. 52±7. 24)%,(38. 31±5. 12)%,(50. 96±6. 15)%,F=12. 445,P=0. 000)];假手术/骨折组骨痂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均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P=0. 000; P=0. 000,P=0. 000,P=0. 002),骨小梁分离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痂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 000,P=0. 000,P=0. 000),骨小梁分离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 000)。(3)灌胃6周后,3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TGF-β1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4. 52±10. 13) ng·L~(-1),(144. 02±17. 71) ng·L~(-1),(112. 82±12. 16) ng·L~(-1),F=14. 494,P=0. 000;(112. 05±24. 59) ng·L~(-1),(176. 83±35. 92) ng·L~(-1),(129. 93±29. 04) ng·L~(-1),F=9. 494,P=0. 000;(35. 49±4. 02) ng·L~(-1),(29. 03±3. 19) ng·L~(-1),(32. 82±3. 54) ng·L~(-1),F=18. 957,P=0. 000];假手术/骨折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 P=0. 000,P=0. 000),TGF-β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TGF-β1水平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32)。(4)灌胃6周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组织可见,假手术/骨折组骨小梁较粗、分布较规则、排列有序、间距小,连接成拱桥状,骨性骨痂取代软骨性骨痂,小梁状骨经改建趋于成熟;与假手术/骨折组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小梁较细,髓腔间隙较大,分布不规则、间距较宽,呈疏松化表现,软骨痂更明显,成熟小梁状骨较少,存在大量未钙化软骨细胞;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小梁较粗、数量较多、间距较小,软骨细胞骨化占比较高,更接近于假手术/骨折组。结论:强骨饮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TGF-β1水平和降低TNF-α、IL-1β水平,从而影响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社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骼健康状况。方法:对广州2个代表社区47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采用UBIS5000型超声骨密度/骨质量测定仪对右跟骨的骨密度进行测定,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发生率为9.4%,绝经后妇女为未绝经妇女的3.9倍。绝经后5-10年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绝经10年以上,绝经后5年内相对较低。结论:骨质疏松发生率比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报道低,且各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比国内相关报道低。可能与地区气候、经济、饮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QCT骨密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地区选取年龄为50岁以上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应用TOSHIBA64排螺旋CT扫描机和配套的校准体模及骨密度分析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CT(QCT)分析,并通过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腰椎椎体的OCT骨密度值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规律,而60~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较迅速,65岁以后骨密度低于男性。根据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肾虚型共64例(32.0%),其中肾阴不足31例(15.5%)、肾阳虚衰33例(16.5%);脾肾两虚型42例(21.0%);肝肾阴虚型43例(21.5%);瘀血阻络型18例(9.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骨密度减低存在随时间递减的规律,证候分型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地区单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能骨密度仪、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密度在诊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康复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比较定量CT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的检出率,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结果:(1)60例患者中,定量CT对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对骨量正常、骨量减少检出率低于双能骨密度检测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种检查方法中,60~69岁和≥70岁患者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定量CT检查结果中,男性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能骨密度检测仪检查结果中,男性和女性的各项指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断上更具有优势,检出率更高,更有利于治疗方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西医治疗),每组40例。持续治疗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再比较骨密度与骨钙素,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95%,并发症发生率为4例,占10%,骨密度(–1.60±0.68)SD,骨钙素(10.52±3.35)SD,对照组疗效75%,并发症8例,占20%,骨密度(–1.92±0.71)SD,骨钙素(7.76±2.61)SD,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显著,能够对患者的骨质疏松进行控制,改善骨密度、骨钙素,缓解骨质疏松,并且可以有效抑制不良症状,达到壮骨、强骨的治疗目的,可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