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喉全切除后发声重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活瓣性气管食管分流术128例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讨论。结果除失访者13例外,115例中91例(79.1%)发声成功,占本术式的71.1%。不能发声的24例(20.9%)中,6例因局部感染后瘘孔扩大,引起误咽而缝合瘘孔,改练食管发声。另外18例中,7例患者曾练习发声,但未成功。其原因考虑为:①环咽肌和咽缩肌痉挛;②术中下咽粘膜和食管粘膜切除过多。术后咽腔和食管腔狭窄。另11例属高龄和体弱患者,无发声欲望或对发声失去信心,放弃发声努力。  相似文献   

2.
对764例半面痉挛病人行面神经鼓室段针刺梳理术,术后信访326例3~7年,痊愈109例(32.4%),好转182例(55.8%);总有效率为89.3%(291/326);无效35例(10.7%)。对无效的35例又行第2次或第3次梳理术,术后随访3年,治愈23例(65.7%)。  相似文献   

3.
联合切断鼻腔的部分筛前神经和蝶腭神经,51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术后30天时显效100%,术后6个月~1年时显效89.2%(45/51),有效为10.8%(6/51)。术后鼻分泌物中组胺含量、嗜酸细胞和嗜硷细胞数量也较术前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全喉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发声训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吕春梅  屠规益 《耳鼻咽喉》1996,3(3):169-171
本文报告了89例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上消化道语言重建,成功率为89.9%发声良好者65例。介绍发声训练的组织安排、方法及不同类型手术的发声机理,并对发声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自Pearson(1980)提出近似全喉切除术(neartotallaryngectomy,NTL)后,患者虽不能用鼻呼吸,却可发出嗓音,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本文回顾分析福州市两个医院1980~1992年间对96例喉癌患者施行NTL的经验,介绍了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径路和方法,分析治愈率和并发症。本组96例中,术后3~4周仅7例无声,89例(92.7%)术后能连续大声说话;术后早期(1~3周)34.4%(33l96)虽有轻度误吸,均能在4~6周后恢复;18.8%(18/96)病例气管造口狭窄,经Z形模扩张而拔管。73例随访时间5年以上,术后5年生存率和5年无癌生存率分别为79.5%(58/73)和71.2%(52/73)。  相似文献   

6.
自1987年,我院采用UPPP联合鼻部手术或单独行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59例。手术后随访0.5~8年,总有效率达89.8%。本文对该病的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总结1993年3月~1994年6月间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3岁。手术使用直径4mm,30和70度硬管鼻内窥镜。全组采用局麻/局麻+强化。一期治愈22例(61.1%),延期治愈8例(22.2%),好转3例(8.3%),无变化3例(8.3%)。并发症2例(5.6%),纸样板损伤和牙痛各1例。作者对手术设计,解剖异常,技术操作,患者配合,术中出血,术后随访,变态反应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颈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1987年3月至1994年6月间行施的472例颈淋巴结清除术,其中19例发生乳糜瘘(4.0%)。右侧颈清术259例,瘘4例(1.5%);左侧颈清术213例,瘘15例(7.0%);前上纵隔清除术11例,瘘8例(42.1%)。保守治疗16例(84.2%);再手术治疗(结扎)3例,占15.8%。并对锁骨上淋巴管和胸导管的处理方法、避免乳糜瘘的措施及疹发生后的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资料完整的135例喉部分切除术的喉癌患者进行了疗效分析,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83.8%。Ⅰ和Ⅱ期的3、5年生存率为93.8%和90.6%,高于Ⅲ和Ⅳ期(76.4%,70.4%);声门区癌3、5年生存率(90.5%,87.7%)高于声门上区(73.3%,66.7%)。局部复发14例,颈部转移11例,远处转移2例,14例行再次手术治疗,术后2年生存率为64.3%。所有患者的发音功能均可保留,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62.9%的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误吸,经训练后大多可正常进食,只有1例需二次手术关闭喉口。76.3%的患者可拔管,在已拔管的患者中有21.4%诉有轻度呼吸不畅,但不影响日常工作。提出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后的疗效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肿瘤切除的彻底性(生存率)和喉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38例喉鳞癌和29例喉部良性病变组织中,细胞DNA倍体分布状况,分析了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①喉癌组2C细胞比良性病变组明显减少,而3C—4C细胞、5C及5C以上(以下简称DNA5C—)细胞比后者明显增加,表明喉癌组织中细胞有较强的增殖活性;②以DNA3C及3C以上(以下简称DNA3C—)细胞百分率为指标,在喉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以DNA3C—细胞百分率大于49%为诊断标准,敏感度达94.74%,特异度达89.66%,使用图像分析仪,以DNA倍体分布为依据,进行喉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③DNA5C—细胞百分率大于33%的喉癌患者5年生存率比小于33%的患者低。DNA倍体分析对喉癌有一定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我院1980~1993年间共行喉手术123例,其中喉部分切除术66例,占全部喉手术的54%,5年生存率分别为T_(1~2)为81.8%(18/22),T_(3~4)为72.7%(8/11)。喉部分切除术中T_3、T_4占33.3%(22/66),并对晚期喉癌的部分喉切除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畸形附250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1977年4月~1990年9月250例(255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其中面神经畸形68耳(26.7%);鼓索神经异常151耳(59.2%)。面神经畸形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24/69(34.8%);Ⅱ级中为23/43(53.5%),Ⅲ级中为24/143(16.8%)。Ⅰ、Ⅱ级中面神经畸形主要表现为水平部骨管缺损和前位(掩盖前庭窗),Ⅲ级中则以面神经降部异常走行为著。8耳(3.1%)鼓索神经异常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Ⅰ级中为5耳(7;2%),Ⅱ级中为3耳(7.O%),Ⅲ级中为143耳;术中鼓索神经均未被发现。在Ⅰ、Ⅱ级中鼓索神经呈低位或高位为主。全组有2例(Ⅲ级)因术中误伤闭锁板内异常走行的面神经,经立即减压处理,其不完全性面瘫均于术后2~3月内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科1967年7月~1993年7月收治44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探讨影响预后因素。男31例,女13例,年龄25~78岁,中位数46岁。颌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例,口腔粘膜39例。对41例行2~30年随诊,初治病例35例中26例(74.2%)局部复发。全组病例中24例(58.5%)区域淋巴结转移,16例(39.0%)远处转移,35例(85.4%)死亡。其结果说明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预后与肿瘤部位、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型、病变侵袭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治疗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收治在我院手术治疗分化型申状腺癌239例,男63例,女176例;首治组154例,再治组85例;随访5~20年,平均10年零8个月,再治组与首治组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11.8%与0.6%(P<0.01)。全甲状腺切除与腺叶峡部切除的手术合并症分别为25.0%与3.0%(P<0.01),而次全切除则是3.3%(P<0.01)。腺叶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的复发率是15.3%与0.0%(P<0.01),而次全切是3.8%,与全甲状腺切除相比P<0.05,但三者的5年,10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别。主张对分化型甲状辟癌应常规行次全切除,部分病例可选择性行全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外浸润癌仍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包括切除邻近的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3例垂体瘤术后石蜡标本进行了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检测观察。男14例,女19例,年龄23~65岁。病理类型,嫌色细胞腺瘤18例,嗜酸细胞腺瘤7例,混合性腺瘤8例,结果,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及其含量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但与病理类型明显有关。嫌色细胞腺瘤ER、PR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2.2%、55.5%;混合性腺瘤分别为25%、12.5%;嗜酸细胞腺瘤分别为14.0%、0.0%。其中嗜酸细胞腺瘤几乎无PR表达。嫌色细胞腺瘤ER、PR平均含量(2.2±1.33;1.9±1.45)明显高于嗜酸细胞腺瘤(0.57±0.79;0.29±0.49)和混合性腺瘤(1.0±1.07;0.5±0.76),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本研究结果提示:①垂体瘤,或至少是部分垂体瘤,可能是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②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多为嫌色细胞腺瘤(PRL腺瘤),少数为混合性腺瘤;③对这部分肿瘤,抗雌、孕激素治疗对阻止肿瘤生长,防止术后复发等可能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对124例喉不同病变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共同引物和多重引物PCR的方法,进行HPVDNA检测。用共同引物PCR检测HPV_(6,11,16,18,31,33,35,42,58)九个型别的感染,阳性病例再用多重引物PCR进一步分型。结果,①喉癌组:HPV感染的总阳性率为49.1%,其中HPV_(18)型阳性率15.8%,HPV_(16)型为12.3%,HPV_(16)和_(18)双重型感染为5.3%,HPV_(6/11)和_(18)型混合感染为3.5%,其它型为12.3%。②颈转移淋巴结组:总阳性率为21.4%,其中HPV_(16)、HPV_(18)及HPV_(16)和_(18)双重型感染各为7.1%。③癌前病变组:HPV感染阳性率为11.1%,为HPV_(6/11)和_(18)型混合感染。④声带息肉组:阳性率7.1%,为HPV_(6/11)型感染。⑤癌旁及癌周正常喉组织:均为HPVDNA阴性。本文对HPV在喉癌中致病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1952~1997年共治疗甲状腺癌2097例,其中乳头状腺癌1732例1954~1992年间乳头状腺癌1219例,男317,女902例,男女之比为1:2.85.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37.68岁,S=12.72,行颈淋巴结清除术913例(71例行双颈清除术),共984例次。通过对913例(984例次)颈淋巴结清除术的分析及随访。预防性组淋巴结阳性率为66.32%,治疗性组为93.98%,预防性组1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远高于治疗性组。治疗性组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1),预防性组10、15、20年无瘤生存率功能性组优于传统性组(P<0.005),说明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功能又不降低生存率,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另外通过109例死亡原因回顾,死于复发和转移62例(56.88%),术后10年内死亡者占83.87%(52/62),术后10年以上复发机会明显减少。转移瘤多以肺转移为主,占71.4%。  相似文献   

18.
Hunt综合征病源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发病与免疫机能低下有关。主要侵犯面神经及与其邻近之颅神经。1986年以来我院214例外周面瘫病人中18例(8.4%)为此症,所有病人均出现面瘫及耳周疱疹,先出耳部疱疹12例预后较好,先出现面瘫6例预后差。自觉听力障碍12例(66.6%),听力检查中度以上听力受损仅4例(22.2%);有眩晕症状11例中半规管功能受损9例(81.8%)。以内科治疗为主,针对其系病毒感染,用无环鸟苷治疗效果良好;面神经在骨管内水肿,可用类固醇及神经营养剂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面肌功能不同程度恢复,2例行面神经减压后恢复,总有效率为94.4%,面肌功能完全恢复10例,占55.5%,部分恢复7例(38.4%)。对本征的分型及与Bell氏麻痹之鉴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组化技术,对5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24例头颈部良性病变组织中IA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病变的IAP表达均为阴性,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1.6%,其中高分化癌(Ⅰ、Ⅱ级)、低分化癌(Ⅲ级)、未分化癌(Ⅳ级)的阳性率分别为66.7%、90.0%、100.0%和100.0%。IAP表达阳性率的高低及表达程度的强弱与头颈癌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IAP可望成为一种有用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喉癌中P_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PCR技术对4例正常喉组织、10例正常白细胞、33例喉癌组织,进行P53基因的5-6和7-8外显子检测,结果发现喉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69.69%(23/33)(P<0.01),其中5-6外显子突变率为24.24%(8133),78外显子突变率为45.45%(15/33)。各期喉癌P53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P53基因的突变是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