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谭思敏  梁德茂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79-1982

目的:分析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7-06/2019-06期间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150例150眼,均使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拔管后随访6mo,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35例135眼)和无效组(15例15眼),收集一般资料、合并症、泪道阻塞原因、术后泪道冲洗频率及骨性泪道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拔管后随访6mo,本研究纳入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0.0%和1.3%。有效组患者的病程显著短于无效组,合并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效组,骨性泪道阻塞处长度显著短于无效组,阻塞处最小直径显著长于无效组,且两组患者术后泪道冲洗频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600,95%CI 3.448~6.136)、伴随合并症(OR=2.524,95%CI 1.481~4.302)、骨性泪道阻塞长度(OR=3.785,95%CI 1.844~7.770)和阻塞处最小直径(OR=2.330,95%CI 1.464~3.708)以及术后泪道冲洗频率(OR=4.773,95%CI 2.227~10.231)均是影响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论: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病程、合并症、术后泪道冲洗频率、骨性泪道情况均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适当提高泪道扩张冲洗次数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两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方式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中后囊膜切开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搜集不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方式治疗后囊膜混浊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定义为2000-01-01/2019-12-31,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均值差(MD)与95%置信区间(CI)衡量计量资料的效应量,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眼压、激光使用能量进行合并分析。以比值比(OR)衡量计数资料的效应量,对出现人工晶状体受损以及眼前黑影飘动的比例进行合并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包括行Nd:YAG激光圆形后囊膜切开和十字形后囊膜切开共计432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圆形后囊膜切开组和十字形后囊膜切开组患者术后BCVA无差异(MD=-0.01,95%CI:-0.03~0.01,P=0.32); 术后眼压无差异(MD=-0.60,95%CI:-1.31~0.11,P=0.10); 使用激光能量无差异(MD=18.82,95%CI:-11.88~49.51,P=0.23); 晶状体受损率无差异(OR=0.97,95%CI:0.50~1.87,P=0.93); 眼前黑影飘动发生率无差异(OR=2.88,95%CI:0.28~29.26, P=0.37)。

结论:在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中,圆形后囊膜切开与十字形后囊膜切开在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型RS泪道引流管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8/2021-08我院泪小管断裂患者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34眼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3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后眼睑肿胀消退时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患者术后3mo(94% vs 87%)和术后6mo总有效率(91% vs 83%)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手术时间、术后眼睑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均P<0.001); 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12% vs 33%,P=0.037)。

结论:RS泪道引流管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管断裂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但RS泪道引流管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对泪道阻塞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的影响,以便提高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01/2015-12在我院进行泪道激光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治疗的泪道阻塞患者200例200眼,分别在治疗前、术后1mo、拔管后进行眼表评估。检测内容包括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及干眼症状问卷等。

结果:患者治疗前、术后1mo、拔管后泪膜破裂时间,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mo泪液分泌量增加,拔管后泪液分泌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术后1mo、拔管后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无明显变化,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干眼症状问卷显示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后流泪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对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无明显影响,此种手术方式可以使患者术后流泪症状明显改善,在治疗泪道阻塞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R)与单侧内直肌折叠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P)治疗外斜视的有效性。

方法:循证医学研究。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检索日期2011-08/2021-08。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成功率和术后斜视度。优势比(OR)和均数差(MD)及95%置信区间(CI)作为计量资料及连续变量统计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RP组与RR组相比,手术成功率相似(OR=0.65,95%CI:0.39~1.07,P=0.09); 两组之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欠矫率和过矫率)无差异(OR=1.59,95%CI:0.92~2.74,P=0.10; OR=4.43,95%CI:0.69~28.18,P=0.12); RP组与RR组比较,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亦无差异(MD=0.75,95%CI:-0.27~1.76,P=0.15; MD=-0.34,95%CI:-1.30~0.63,P=0.50)。

结论:RP与RR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不良预后发生率接近,且两种手术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无显著差异,RP手术是一个有效的治疗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Nd:YAG泪道激光再造成形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20例23眼泪道阻塞患者行Nd: YAG激光再造成形联合逆行泪道引流管留置3mo,拔管后随访3~ 12mo,观察术前患侧鼻腔情况,术中鼻腔损伤程度、术后流泪和流脓情况、泪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末次随访时,经此方法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的患者治愈19眼(82.6%); 有效2眼(8.7%); 无效2眼(8.7%),总有效率91.3%。其中泪小管阻塞者有效率100%(2/2),泪总管阻塞者有效率100%(15/15),鼻泪管阻塞者有效率66.7%(2/3),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者有效率66.7%(2/3)。1眼术后2wk左右有轻微眼部刺激症状,3眼出现泪小管周围组织红肿不适,2眼出现泪小点撕裂,无1例患者出现假道及泪道插管滑脱,余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泪道激光再造成形联合逆行泪道引流管留置术治疗泪道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泪道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泪道环形硅胶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法和器械进行了改进,使手术过程简单易学,治疗效果良好。

方法:A组:泪道阻塞90眼,用Nd:YAG激光疏通泪道后,采用改良的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术治疗; B组:泪道阻塞80眼,用Nd:YAG激光疏通泪道后,采用经典的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a,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

结果:随访2a,A组治愈80眼,治愈率为89%,好转7眼,好转率为8%,总有效率为97%,无效3眼; B组治愈60眼,治愈率为75%,好转9眼,好转率为11%,总有效率为86%,无效11眼。两组治愈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

结论:改进的硅胶支架植入方法治疗泪道阻塞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钱欣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75-2277

目的:探讨在顺行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上泪道阻塞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

方法:选取上泪道阻塞患者78例8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42眼)与对照组(39例40眼),对照组予以顺行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眼表改变评分26.25±1.67分、眼泪SP(P物质)含量256.32±10.07pg/mL低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8.85±0.89s短于对照组的9.58±0.92s,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能够提高顺行泪道引流管置入治疗上泪道阻塞的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田靖  兰长骏  廖萱  林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876-188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17-01/2019-12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12例,均采取择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根据术后1wk内是否出现角膜水肿分为角膜水肿组(n=62)和非角膜水肿组(n=250)。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角膜营养不良、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Emery分级、术前前房深度、术中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IOL材料和植入位置、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确定危险因素后构建危险评分体系,绘制ROC曲线分析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的预测价值。

结果:纳入的31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62例(19.9%)发生术后角膜水肿。根据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657,95% CI:1.135~6.220)、糖尿病病程>10a(OR=6.932,95% CI:1.911~25.145)、高血压病史(OR=2.783,95% CI:1.037~14.510)、青光眼病史(OR=3.679,95% CI:1.128~11.999)、慢性葡萄膜炎(OR=2.601,95% CI:1.099~6.156)、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OR=8.658,95% CI:2.595~28.887)、术前浅前房(OR=3.431,95% CI:1.679~7.01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OR=3.026,95% CI:1.137~8.053)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危险评分体系,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10%分别对应1分,糖尿病病程>10a和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分别对应2分,总分0~10分。危险评分模型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 CI:0.772~0.934),以8.94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0.2%。

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a、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丽君  张怡  肖潇  赵琳  王建明 《国际眼科》2017,10(11):2040-2044

目的: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加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对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BM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收集NSAIDs的不同给药时机(试验组予以NSAIDs术前及术后局部点眼治疗,对照组予以NSAIDs术后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术前是否加用NSAIDs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的发生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8,95%CI:0.48~5.18,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30~2.00,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2,95%CI:0.11~0.43,P<0.01); 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7.20,95%CI:-15.17~0.77,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98,95%CI:-14.05~6.08,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8.25,95%CI:-33.80~-2.70,P<0.05)。

结论:术前及术后联合应用NSAIDs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的发生,降低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提示NSAIDs的术前术后联合应用较单独术后应用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RS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6/2016-06我院75例93眼泪道阻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50眼置入新型RS泪道引流管,对照组35例43眼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拔管后随访3~12mo,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90%、96%,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8%、对照组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RS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拔管、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联合新型一次性使用泪道再通管( RS型)或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方法:针对2011-01/2013-12我院548例657眼泪道阻塞患者,其中泪小管(含泪总管)阻塞患者236例298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再通管( RS型)植入术;鼻泪管阻塞患者312例359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植入术,术后坚持泪道冲洗,手术3 mo后拔除支架,以拔管后3 mo冲洗泪道情况及患者自觉溢泪情况作为评定标准。结果: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新型RS型泪道再通管植入术,其中治愈248眼,好转33眼,无效17眼;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术,其中治愈301眼,好转19眼,无效39眼。有效601眼,总有效率91.5%。结论:泪道阻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泪道不同部位阻塞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可作为基层医院泪道阻塞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钱欣  卢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3):574-576
目的:研究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状态影响以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选取2012-06/2015-09本院泪道阻塞患者200例200眼,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1 mo患者眼表情况,包括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干眼症状问卷调查、丽丝胺绿染色、角膜荧光素染色等。
  结果:经过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后1mo,患者眼表出现泪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拔管之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比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术后,流泪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以及拔管之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结膜杯状细胞均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对泪道阻塞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流泪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9-03在我院行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的280例316眼泪道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术后疗效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治愈率为52.2%,好转率为30.7%,无效率为17.1%。患者有无鼻炎(OR=95.58)、术后注入眼膏频率(OR=0.001)、既往是否有泪道置管术史(OR=0.0009)、既往是否有泪道激光术史(OR=94.73)、术中填塞材料可吸收与否(OR=0.002)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鼻炎及泪道激光术史是降低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的因素,术后定期注入眼膏、泪道置管术史及术中填塞可吸收材料均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Nd:YAG激光泪道成形手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

方法:通过计算机和辅以手工检索1995/2012 年相关数据库及其他网络资源的相关资料,应用 MetaAnalyst 软件对其进行 Meta 分析。分析指标:泪道阻塞疾病的男女患病率,各种泪道疾病的患病率及Nd:YAG激光泪道成形手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疾病的有效率。

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8个研究对象,纳入患病人数累计4 638例,男性合并患病率23%; 女性合并患病率77%; 泪小点阻塞合并患病率6.0%,合并治疗有效率88.1%; 泪小管阻塞合并患病率17.9%,合并有效率85.6%; 泪总管阻塞合并患病率14.0%,合并有效率92.7%; 鼻泪管阻塞合并患病率43.6%,合并有效率93.3%; 慢性泪囊炎合并患病率18.4%,合并有效率76.6%。所有研究存在异质性。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泪道阻塞疾病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泪小管阻塞在泪道阻塞中患病率最低,鼻泪管阻塞是泪道阻塞疾病的主要类型,Nd:YAG激光泪道成形手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疾病疗效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不同阻塞部位的有效率的分析。方法: 对2009-02/2011-12我院门诊840例920眼不伴有泪囊炎的泪道阻塞患者,均采用Nd:YAG脉冲激光机治疗,其中泪小管阻塞134眼,鼻泪管阻塞786例眼,术后行连续4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或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泪道冲洗。分别对单纯泪小管和鼻泪管阻塞患者进行3mo随访。结果: 总有效率76.2%,其中泪小管阻塞有效94眼,有效率70.1%。鼻泪管阻塞有效607眼,有效率77.2%,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单纯泪小管阻塞患者。结论: Nd:YAG激光治疗单纯泪道阻塞(不伴泪囊炎)具有理想的疗效,方法简单易行,有效率高,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花费少,无效患者后续可选替代治疗方案多,可以作为单纯泪道阻塞疾病的首选方案。激光泪道成形术对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有效率略高于单纯泪小管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