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由于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指导,而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故而广受争议。与此同时,OPG/RANK/RANKL信号轴的发现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大突破。因此,笔者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基于中医脏腑亏虚立论,从OPG/RANK/RANKL信号调控机制探讨中医学从"瘀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的合理性,从而为中医从"瘀"辨治OP以及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与肠道疾病是常见的两种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肠道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内经》"肺合大肠"理论,探讨肺、大肠与肠道微环境和骨质疏松的关系,为OP的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更好的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现已在临床上被逐步重视。从中医角度看,根据《黄帝内经》中"壮火食气"的理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过用具有温热、刚烈性质的糖皮质激素,使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受损,不能濡养筋骨,骨失濡养则发为骨质疏松症。笔者对GIOP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从"少火生气"理论出发,讨论了GIOP的治则与分期辨证论治,为临床认识和治疗GIO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是老龄化社会常见的增龄性肌骨疾病。现代研究提示,骨与骨骼肌作为共同的功能单位参与了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病理过程,从生物力学机制、能量代谢、内分泌、细胞、基因和信号通路等多方面存在相互关联。因此,对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中医对骨与骨骼肌关系多从"脾肾"关系来认识,其中,"骨肉不相亲"理论是这种认识的高度概括。现代研究从多维度验证了"骨肉不相亲"理论的合理性。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和骨与骨骼肌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笔者从生物力学机制、内分泌、能量代谢、基因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讨论骨与骨骼肌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等增龄性肌骨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凿及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如何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经典指导理论,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籍文献中"乙癸同源"理论的认识,探讨该理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出发,基于"乙癸同源"的经典理论,针对肝肾亏虚的基本病因病机,发挥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指导临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中医药使用,从根本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能够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与中医"脾肾亏虚"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肾主骨"、"脾主四肢",先天、后天互为基础,揭示骨骼、肌肉之间相互依存,脾肾亏虚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骨骼和肌肉系统疾病,从而影响中老年人骨骼肌肉应力平衡。从中医基础理论、古籍文献、现代医学骨应力观点等论述"脾肾"、"骨骼、肌肉"相关性,完善"骨肉不相亲"理论,脾肾亏虚是骨枯肉松的主要病机,从而提出"骨肉不相亲"与骨质疏松症产生密切相关;骨矿含量与肌肉强度改变,对骨代谢、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影响,增加和保持肌肉量及维持骨骼密度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关键因素之一,中医脾肾调理、改善骨骼肌肉功能是治疗"骨肉不相亲"的关键,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涉及雌激素水平、钙离子代谢、环境因素等多种复杂诱因的常见代谢性骨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伴随PMOP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铁过载"与绝经后女性的骨量变化存在相关性,并作用于PMOP发病始末。该机制与祖国医学中"血瘀"理论密切联系,在指导PMOP的临床防治上意义深远,有形实邪易于结聚,结而不散致机体营养缺乏,累于筋骨日久则致髓减骨枯,进一步诱发骨质疏松。笔者基于中医"血瘀"理论,就"铁过载"影响机体骨量变化及诱发PMOP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旨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临床工作者提供新思路,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既往防治骨质疏松症多以“肾主骨”为基本思想,但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体外实验、临床调查等发现骨质疏松症与血虚、血瘀密不可分,是骨质疏松症中重要的致病因素。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相关研究,通过历代医家经验、微观机制研究和中医药防治策略探讨血虚、血瘀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及补血活血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多项研究证明补血活血法具有确切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来调节相关蛋白、信号通路并发挥雌激素样作用防治骨质疏松症,且能改善患者血虚、血瘀状态。故该文以补血活血法为基础探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索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查找骨质疏松症和膝骨关节炎血清基因芯片表达谱;采用GEO2R筛选出差异miRNA并在miRDB、Targetscan进行靶基因预测;DAVID6.8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应用STRING、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本研究共获得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有交集的4个差异miRNA,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含278个节点与545条连线。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VEGFA、ESR1、CCND1、PRKACA、GSK3β、H2AFX、SHH、EGR1、DNMT3A、DNMT3B。结论交集miRNA和核心基因的发现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了解两病的相关发病机理,为药物的开发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13.
杨兆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196-20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2145例HBV感染者和2145例非HBV感染者分别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药物使用分布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BV病毒和未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28%和0.26%,调整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等因素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95%CI)为1.15(1.02~1.27)。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而下降,对于年龄≤49岁的患者,HBV感染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风险比为1.43(1.17~1.72)。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风险随着合并症的发生而降低,有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02(0.90~1.17),无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26(1.08~1.49)。结论 HBV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HBV感染的影响较小,HBV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脆性骨折,是一种高发于老年群体的病理性骨折,由于其致死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病的治疗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多存在肌肉与骨骼失衡的病理关系,而这和中医学“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契合。肌肉与骨骼解剖上毗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肌肉参与骨修复促进骨健康。因此,该文在“骨肉不相亲”理论指导下,综述肌肉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丰富“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OPF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雌激素水平和衰老因素影响的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是调控雌激素分泌的内分泌轴,除了调控女性生殖以外,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将其归属于肾的范畴。研究证实海马不仅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衰老疾病的发病息息相关,而且是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高级中枢,因而海马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肾脑相关理论作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肾主骨生髓,髓充于骨,汇于脑"的理论内涵表明脑、肾、骨三者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从肾脑相关理论入手,探讨海马-HPOA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调控作用,旨在进一步阐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丰富中医肾脑相关理论及发挥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探索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查找骨质疏松症和膝骨关节炎血清基因芯片表达谱;采用GEO2R筛选出差异miRNA并在miRDB、Targetscan进行靶基因预测;DAVID6.8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应用STRING、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有交集的4个差异miRNA,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含278个节点与545条连线。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VEGFA、ESR1、CCND1、PRKACA、GSK3β、H2AFX、SHH、EGR1、DNMT3A、DNMT3B。结论 交集miRNA和核心基因的发现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了解两病的相关发病机理,为药物的开发提供靶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对外泌体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补肾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密切相关。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可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与信号传导,是细胞通讯的重要介质之一。在现代研究中,外泌体主要是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来影响骨代谢。因此,外泌体与“肾主骨生髓”理论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外泌体探讨“肾主骨生髓”理论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将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tic fracture,OPF)作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脾-肌肉通过血液循环、神经系统、线粒体系统等对骨骼形成生长发育乃至退化有重要作用。"脾主肌肉"理论是经典的中医理论,该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吻合。脾-肌肉的功能障碍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最终导致OPF的发生。笔者基于"脾主肌肉"理论从脾-肌肉出发探讨脾-肌肉-骨骼-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相关性,重视脾-肌肉在OPF发病中的作用,希望为OPF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笔者对《黄帝内经》中“骨痿”“骨枯”“骨极”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把其中论及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经典原文整理分析并归纳总结,同时借鉴后世医家对该病的认识,总结出骨质疏松症应从“肝肾不足、脾肾亏虚、气滞血瘀”进行辩证论治,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