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对比非艾滋病与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中霍奇金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7例,受累脏器包括肝脏10例、脾脏9例、胰腺6例、肾脏5例、胃肠道8例、结内病变23例。病变器官解剖结构留存,病灶多数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小部分病变中央出现坏死,呈环形轻中度强化。淋巴结以腹主动脉周围、腹腔干周围、肠系膜、肠系膜根部最为好发。ARL病灶侵袭性高,累及范围广,对放化疗反应性较差。结论:AR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CT、MR特征性影像表现与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CT、MRI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 ARL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单纯结内病变比例低。结内病变主要表现为广泛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高,多表现为肌肉相仿的软组织肿物,相比与其他恶性肿瘤T2WI信号较低,DWI明显弥散受限;强化均呈轻中度强化;瘤体密度或信号相对均匀,肿块较大时较易出现坏死,瘤体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的存留及周围侵犯程度相对较轻为其主要特点。结论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广泛累及全身各部位,CT、MR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淋巴瘤肺浸润的CT表现和病理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淋巴瘤肺浸润的特征性CT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肺浸润的CT影像资料,并与组织病理学和手术结果比较。结果:23例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16例。肺叶肺段型9例,结节肿块型8例,混合型6例。CT病理对比研究显示支气管充气征(14/23,60.87%)、CT血管造影征(12/23,52.17%)、磨玻璃结节(3/23,13.04%),跨叶病灶(4/23,17.39%)为较具特征性的征象,对诊断意义较大。结论:淋巴瘤肺浸润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淋巴瘤肺浸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D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艾滋病合并消化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DCT及MR表现,结合胃镜、肠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4例患者病变广泛累及除食管外的消化道各个部位,其中累及胃2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结肠2例、直肠肛管1例。受累管壁局灶性或弥漫性向心性增厚,部分管腔狭窄或呈"动脉瘤样"扩张,2例患者可见溃疡形成,1例患者出现肠梗阻。增强扫描胃淋巴瘤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小肠结肠及直肠肛管淋巴瘤表现为持续性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多部位活检病理证实4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艾滋病相关消化道淋巴瘤多部位及少见部位受累常见,病变形态、强化程度多样化。CT及MR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   《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态、胃周径浸润范围、病灶最大厚度、坏死形态、病变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浆膜面浸润、其它脏器浸润及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胃壁厚度1.0~4.3cm(平均2.0cm),增强后动静脉期较平扫CT值分别提高10和20HU;胃壁完整10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3例,腹腔少量积液2例。进展期胃癌胃壁厚度0.7~3.7cm(平均1.8cm),增强后动静脉期分别较平扫CT值提高20和40HU;胃壁溃疡17例,胃壁环周浸润3例,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其中2例伴钙化,腹腔大量积液3例、少量积液2例,腹腔脏器转移4例。两组病例均可出现胃周、肾门下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结论:CT在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胃壁僵硬伴明显强化、浆膜外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钙化、大量腹水及脏器转移等常提示胃癌的诊断;而胃壁增厚但柔软,伴轻度~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喉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影像形态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喉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殊。11例(91.6%)病灶中心位于声门上区,8例(66.7%)表现为突向喉腔生长的结节、肿块,4例(33.3%)显示软组织弥漫增厚致喉腔狭窄,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肿块形成为特点,而NK/T细胞淋巴瘤以软组织弥漫增厚较为多见。11例(91.6%)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囊变坏死及软骨破坏。3例(25%)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发病部位多位于声门上区,病灶多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整,密度和信号较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钙化及软骨破坏极少见,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强化方式与喉部病变一致。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单发6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表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但以实质性均匀性强化多见,且对室管膜下转移灶的检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和CT影像学特征,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图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临床最多见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依次为左上腹部肿块和发热(6例),体重下降(5例)等。脾边缘型淋巴瘤6例,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CT平扫见弥漫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晚期3例显示弥漫性粟粒结节低密度灶。弥漫大B细胞瘤7例,3例为巨块型,4例为多发肿块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呈轻中度不均性强化。13例PSL的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8例。10例存在脾外侵犯,侵犯脾门淋巴结5例,侵犯肝组织5例,另有5例分别表现为腹膜后,肝门及系膜淋巴结、结肠及胰腺侵犯。结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4例(22.2%),胃癌侵犯近拟全周7例(14.6%),≥胃周径50%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0.
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方法:8例Castleman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临床,CT影像和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特征。结果: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7例和混合型1例。CT扫描7例表现为直径5-15cm的单发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为肝门区多发的球形病变,直径1-4cm,平均CT值3-49HU(平均44HU),增强扫描早期显著的均匀强化,CT值高达114-195UH(平均133HU),3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或点状钙化。8例术前CT均误诊。结论;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绝大多数表现为孤立的明显强化或伴有中央分支状钙化的肿物,CT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文献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要点。 结果:4例病例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61~73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其余2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灶体积较大,最大径从4.9~17.1cm不等。CT平扫肝脏病灶均呈均匀低密度,边界尚清,CT增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未强化区,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走行影,但无明显受侵征象。4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肝脏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且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型。 结论:肝脏淋巴瘤临床特点大多不具有典型性,但CT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低密度肿块,无明显强化,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诊断肝脏原发性淋巴瘤之前,需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肝脏浸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结外脏器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腹部结外脏器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31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初诊时均无明确淋巴瘤病史,其中B细胞性26例(83.8%),T细胞性3例(9.7%),NK/T细胞性2例(6.5%);2)31例结外脏器淋巴瘤,其中肾脏6例,肝脏、肾上腺和直肠各4例,胃3例,脾脏、膀胱和卵巢各2例,胆囊,胰腺,输尿管和子宫各1例;3)累及空腔脏器者13例,CT表现为管壁不均匀增厚(7.8~26.4mm),其中弥漫性增厚5例,局限性增厚7例,1例累及子宫CT表现为子宫体积明显增大,子宫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累及实质脏器者18例共38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3个,地图样或不规则形15个,病灶直径2.1~14.2cm,平均直径6.3cm。32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6个病灶密度不均,无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6例,中度强化21例,明显强化1例,8例可见"血管漂浮征"。结论腹部结外脏器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霍爱华  彭芸  路娣  程华  于彤  宋蕾  刘玥  温洋  孙国强   《放射学实践》2011,26(4):380-384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Burkitt淋巴瘤结外侵犯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例经病理证实的Burkitt淋巴瘤的腹部MSCT资料,对其结外病变进行分类和影像学表现分析。结果:Burkitt淋巴瘤可侵犯腹盆腔的多个结外脏器,包括腹部实质脏器(8/22)和胃肠道(21/22)。病变多表现为轻度强化的密度均匀的实性肿物,出血、坏死少见,钙化罕见;常伴肠系膜及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大网膜广泛增厚或腹腔积液,以回肠远端浸润型和胰腺多发结节型最多见。结论:Burkitt淋巴瘤常同时侵犯腹盆腔多个结外脏器,儿童Burkitt淋巴瘤腹部结外侵犯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结节影7例,肿块影8例,大多边界模糊,强化明显,病变内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斑片影9例,常为双肺多发,呈散在分布;实变影7例,多为大叶性实变,强化明显,病变内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间质性改变1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网格影;混合影10例,为多种影像表现并存;胸腔积液4例,较为少见.结论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儿童胸腹部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儿童胸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儿童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男11例,女3例。年龄2岁2月~13岁。结果:霍奇金病(HD)2例(胸部1例,腹部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胸部3例,腹部9例)。胸部淋巴瘤多发生在前中纵隔,腹部淋巴瘤多发生在腹膜后和肠系膜。CT扫描,6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密度均匀,直径1.5~3.0cm。3例表现为肠管壁增厚,其中1例侵犯肝脏,2例合并肠套叠。3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巨大肿块,边界不清,包埋推移大血管,其中2例侵犯肾脏。2例未发现异常。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轻度强化,巨大肿块内坏死液化部分无强化。结论:CT检查对儿童胸腹部淋巴瘤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娟  李葆青  张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3-107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影像特征认识。方法:搜集本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CT增强特征,测量平扫和双期增强的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型腮腺肿瘤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其中腺淋巴瘤平扫密度最高,腺淋巴瘤和基底细胞瘤可见明显的囊变。增强特点: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早期显著强化及快速流出,基底细胞瘤表现为早期显著持续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延迟显著持续强化;腺淋巴瘤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肿瘤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恶性肿瘤各有其不同的强化特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动态增强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征象,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在4例B细胞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其定位、定性、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4年8月共7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所有病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所有病例均经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进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进一步明确。结果:在7例继发性肝淋巴瘤中,肝孤立性占位1例(14%),6例(86%)表现为多发占位。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5例无明显强化,2例出现边缘强化。结论:尽管继发性肝脏淋巴瘤缺乏特征性CT表现,但结合临床资料,继发性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腹部恶性淋巴瘤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明确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强化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1例。其中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9例。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行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淋巴结增大的解剖优势分布。结果 累及腹部淋巴结的39例中,75%HD和74%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5%HD和26%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小网膜(38%)、肠系膜(36%)、胰腺周围(41%)、腹主动脉周围上部(79%)及下部(74%)淋巴结。5例胃肠恶性淋巴瘤均示胃肠壁不规则增厚,3例伴淋巴结增大。脾HD中,7例呈均匀密度增大,3例有占位征象,脾NHL中,5例呈均匀密度增大,4例有占位征象。结论 螺旋CT显示的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结外器官病理改变,有利于临床肿瘤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