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性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岁,囊实性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性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 3.90 cm,P=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性PC组(84.4%vs. 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性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 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性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DCE-CT)对胃部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部异位胰腺及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的形态、部位、生长方式、长径、短径、边界、强化模式、胃黏膜强化、钙化、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和"导管征"显示率等征象的差异。结果:异位胰腺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间质瘤组(50.12 vs. 59.70岁;P=0.001)。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部(70.6%)、强化不均匀(52.9%)、边界欠清(29.4%)、长径-短径比值(LD/SD)相对较大;间质瘤多位于胃底部(67.5%)、呈均质性强化(75.0%)、边界清晰(97.5%)、LD/SD相对较小,四个征象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1、0.011和0.002)。异位胰腺与间质瘤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相对CT值(病灶CT值/腰大肌CT值)及强化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8、0.004和0.043)。异位胰腺组中约52.9%的患者出现“导管征”。联合患者年龄、病灶的位置、囊实性和LD/SD四项指标进行鉴别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8.2%。结论:胃部异位胰腺的临床和CT征象与胃部间质瘤之间有一定差异,多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胰腺母细胞瘤(PB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21年4月术后经病理确诊的11例SPN及11例PBL患儿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患者的年龄、病灶最大径、强化幅度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组病灶的位置、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出血、胰胆管扩张、邻近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并发门脉高压进行比较。结果:SPN组患者发病年龄[(125±24.3)个月]较PBL组[(60.8±49.4)个月]大。2组间的边界、有无钙化、强化幅度、有无邻近组织受侵及远处转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N组边界较PBL组清晰,PBL组钙化较SPN组多见,PBL组强化程度较SPN组高,PBL组邻近组织受侵及远处转移较SPN组多见。2组间肿瘤的位置、最大径、形态、密度、出血、胰胆管扩张、是否并发门脉高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检查对SPN及PBL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静薇  殷小平 《放射学实践》2023,(10):1287-1290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8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SPN,据年龄分为儿童组(≤15岁)和成人组(>1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18例胰腺SPN中儿童组14例,平均年龄(12.3±3.0)岁;成人组104例,平均年龄(32.5±1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最大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在肿瘤的钙化位置、包膜、强化峰值及3期强化CT值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与成人SPN在肿瘤的钙化位置、包膜有无、强化峰值、3期强化CT值影像特征之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定本院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11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研究,分别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将手术病理诊断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比较超声、CT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超声、CT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比较良、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组CT影像学征象。结果 CT诊断准确率(93.6%)、灵敏度(94.9%)、特异度(90.6%)均高于超声(78.2%、82.0%、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超声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696),CT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9)。良性胰腺囊性病变组上游胆管扩张与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组假包膜征、胆总管管壁环形增厚率低于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组远端未受累组织萎缩、淋巴结肿大、血管受累、胰周索条率均高于良性胰腺囊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提高对胰腺疾病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作者根据被证实的154例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其他疑误诊为前两种疾病病例的CT资料,对45个项目,38个CT征象进行观测、统计与分析。结果:二者诊断与鉴别的主要征象是:(1)病变区胰腺局限或弥漫肿大与密度异常;(2)有无扩张的胆总管(或壶腹)突然性狭窄截断与胰周大血管被包埋、管径增粗、癌栓,腹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3)有无沿胰管走向分布的钙化与扩张胰管,扩张胰管的形态与贯通病变区的情况;(4)胰腺囊肿的发生频率、部位,与胰腺的轮廓关系。结论:根据前述要点,参考其他征象,密切结合临床,CT诊断正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肿瘤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计算肿瘤的平扫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根据2010年WHO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方法将50例肿瘤分为两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G2级肿瘤,记为G1/2级)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肿瘤)。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表现差异。结果:50例pNET均为单发病灶。G1、G2、G3级pNET分别为21、22和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2级)4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7例。G1/2和G3级肿瘤的病灶位置、囊变坏死和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2、G3级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7.2±15.9)和(35.6±16.4)mm,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肿瘤的平均最大径有增大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的包膜、胰胆管扩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0.029),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G1/2级肿瘤的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3±0.27)和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1±0.26)均较G3级肿瘤高(分别为0.96±0.16、1.03±0.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pNET的ROC曲线分析: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7,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较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能更好地鉴别G1/2和G3级pNET。结论:双期动态增强CT有助于G1/2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定f-AIP病灶、胰腺癌病灶、f-AIP和胰腺癌组中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分别对f-AIP和胰腺癌病灶增强后各期的CT值、f-AIP组和胰腺癌患者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及正常胰腺组的胰腺实质各期CT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探讨最佳延迟强化值(CT值肝脏期-动脉期)对胰腺癌和f-AI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期f-AIP与胰腺癌病灶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306),增强后f-AIP病灶各期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P<0.05);动脉期及门脉期f-AIP和胰腺癌病灶CT值均小于正常胰腺实质(P<0.05);肝脏期f-AIP病灶CT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胰腺癌病灶CT值小于正常胰腺。在平扫期和增强各期各组胰腺实质CT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5,0.204,0.112,0.112);延迟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延迟强化界值为28HU时对f-A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100%。结论:f-AIP的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3期扫描增强特征不同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当延迟强化值≥28HU时,诊断为f-AIP的特异度为100%。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对于AIP有价值的鉴别诊断征象。方法:回顾性搜集经临床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AIP和PC患者(每组各23例)的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上述两组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胰腺病灶及脾脏的CT值,对各种征象频数及所测CT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IP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胀、腊肠样外观、纤维包膜、累及胆道系统(包括胆管壁增厚、胆总管向心性变窄、胆道系统轻度扩张),这些征象对鉴别AIP与PC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与PC组在CT平扫、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胰腺病灶CT值、胰腺病灶CT值/脾脏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分析胰腺形态异常、胆道系统改变、胰周血管及淋巴结改变,大多数AIP能与PC进行鉴别。增强后CT值的测量对鉴别AIP与PC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联合凋亡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9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行MSCT扫描,并检测血清中凋亡相关基因PDCD5的表达,同时分析肺癌患者PDCD5表达与M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PDCD5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在肿瘤大小、空泡征、分叶征、实性结节、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胸腔积液的血清PDCD5表达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患者在淋巴结转移的血清PDCD5表达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发现肺癌患者血清中凋亡相关基因PDCD5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462,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凋亡相关基因PDCD5与MSCT扫描诊断评估肺癌的AUC分别为0.768、0.803,而两者联合诊断时AUC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CT征象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核抗原Ki-67阳性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初诊肺癌患者96例,其中腺癌57例,鳞癌1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5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获得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并根据其百分比分为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间CT征象、SUVmax的差异。结果 淋巴结转移及多发淋巴结转移两个征象在Ki-6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一般特征、病变位置、长径、密度、边界、形状、分叶征、毛刺征、钙化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空洞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征、胸腔积液,上述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肺癌的SUVmax摄取值更高。结论 SUVmax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癌Ki-67的表达情况,肺癌Ki-67高表达患者的SUVmax高于Ki-67低表达患者,肺癌Ki-67高表达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多发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 结果 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42~72)岁对47(35~64)岁]、SUV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0、2.520,均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t=0.675,均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SUV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分别为8.33%和1.8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4,P<0.05);其与主观定性诊断和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比较,错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27.457,均P<0.05)。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分别为灰度游程矩阵中的垂直方向长行程补偿、灰度游程矩阵中的135°方向长行程补偿和灰度共生矩阵中的逆差距。 结论 MaZda纹理分析鉴别高代谢SPN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较主观诊断高,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SPN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对肿瘤囊的数量、大小、位置、边界、壁厚度、分隔、肿瘤内钙化、壁结节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上述征象的差异.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良性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黏液性囊腺瘤)12例,恶性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8例(其中包括3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和5例黏液性囊腺癌).16例(16/20)病灶位于胰腺体尾部.12例良性黏液性囊腺瘤中出现厚壁4例,肿瘤内钙化和壁结节各2例;而8例恶性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中出现厚壁7例,肿瘤内钙化和壁结节各5例,厚壁、肿瘤内钙化和壁结节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的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征象有助于胰腺黏液性囊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腹膜结核与腹膜癌的MSCT征象,探讨MSCT在腹膜结核与腹膜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腹膜结核组40例和腹膜癌组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观察内容:壁腹膜厚度、形态及强化特征,网膜改变,肠系膜改变,腹腔淋巴结改变,腹腔积液密度及分布,特殊CT征象(大网膜边缘征、扇贝征等)。对腹膜结核组和腹膜癌组的MSCT表现按不同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逻辑回归计算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淋巴结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腹膜结核组与腹膜癌组的MSCT征象中,壁腹膜结节样及肿块样增厚、大网膜饼样增厚及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和扇贝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边缘征、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诊断腹膜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17.5%、17.5%、15.0%,特异度分别为100%、98.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7.5%、100%,阴性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最大似然法鉴别周围性肺癌、肺错构瘤及结核球3种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SPN(周围性肺癌、肺错构瘤、结核球各50例)的HRCT影像学征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最大似然判别法,将其各种征象转化为记分值,以数值的大小来判定肺结节所属的类型。结果:最大似然法对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及结核球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92%及90%,平均诊断正确率为89.3%,高于常规阅片法的8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4,P>0.05)。最能提示为肺癌的征象依次为空泡征、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和血管集束征;最能提示为肺错构瘤的征象依次为脂肪、边缘清楚及钙化;最能提示为结核球的征象依次为空洞、卫星灶、钙化及胸膜凹陷征。结论:最大似然法对常见SPN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有所提高,是一种辅助影像学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增强CT并定量分析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无肝硬化背景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93例患者(FNH组24例、HCC组69例)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征象,测量并计算病灶、腹主动脉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增强各期病灶与腹主动脉CT值比值,对两组病灶测量指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中央瘢痕、病灶密度均匀、包膜、供血动脉征及强化方式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H增强各期CT值及增强指数均高于无肝硬化背景H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FNH与无肝硬化背景HCC的最佳期相为动脉期,当cut-off值取110.5 HU,相应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72.2%,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门静脉期增强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略高于动脉期增强指数(AUC=0.871),两期相敏感度相同,动脉期增强指数的特异度最高。结论 增强CT并定量分析对FNH及无肝硬化背景HCC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CT和MRI特征,探讨其对于IPM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IPM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将70例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筛选分析与鉴别IPMN良恶性相关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0例中,良性组43例,恶性组27例。统计分析显示DWI弥散受限、CA199升高、主胰管径≥10 mm、病灶直径≥3 cm、肿瘤含实性成分、壁结节≥5 mm、肿瘤分型(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在良恶性IPMN中的分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ADC值、主胰管径、病灶直径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分别为0.866、0.716、0.708(P<0.05),最佳界值为2.61×10-3 mm2/s、10.5 mm、3.05 cm;弥散受限、CA199升高、实性成分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分别为0.788、0.759、0.650。联合使用上述征象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为0.964(P<0.001),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90.9%。结论影像学检查对IPMN的诊断、分型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多征象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SPN)部分常见 HRCT 征象的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 SPN(其中88例为恶性,41例为良性)的 HRCT 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指标包括短毛刺征、深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分析、记录上述征象出现的数量。将无上述3种征象的 SPN 纳入 A 组,仅具有其中1种征象的 SPN 为 B组,具有2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C 组,具有3种上述征象的 SPN 为 D 组。计算在恶性 SPN 和良性 SPN 中,A、B、C、D 四种情况的出现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2.2%(2/88),在良性 SPN 中为53.7%(22/41),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001);B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为23.9%(21/88),在良性 SPN 中为26.8%(11/41),良、恶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C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30.7%(27/88),在良性SPN 中为12.2%(5/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D 情况在恶性 SPN 中的出现率为43.2%(38/88),在良性 SPN 中比7.3%(7/41),良、恶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0.001)。结论:HRCT 常见恶性征象组合出现对于恶性 SPN 的定性诊断意义大于单独出现或不出现。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特征,分析相对较大病灶与小病灶之间的影像征象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6例SPT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根据最大径将56例病例分为大病灶(>3.0cm,35例)与小病灶(≤3.0cm,21例),比较其影像征象差异。结果:56例肿瘤的平均最大径为(4.19±0.34)cm(0.9~14.5cm)。肿瘤位于胰头19例(19/56,33.9%),胰颈7例(7/56,12.5%),胰体8例(8/56,14.3%),胰尾22例(22/56,39.3%)。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在病变的分布、形态、性质、钙化及强化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942)。男性与女性SPTP患者在肿瘤部位、大小及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3〗(P>0.05)。大病灶SPTP的影像表现多较典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填充,常出现钙化及出血灶。小病灶SPTP则常表现为实性肿块,少见囊变或出血,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缓慢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常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当胰腺肿瘤表现出典型的SPTP征象,即使并非SPTP的好发年龄、性别,仍需考虑或排除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_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采集53例非胰腺癌受检者(包括26例正常胰腺,16例急性胰腺炎,11例慢性胰腺炎)及22例胰腺癌患者的胰腺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图像。通过分析非癌组与癌组胰腺波谱中代谢物的表现,比较两组的代谢物峰显示率,计算每组胰腺波谱中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峰(Chol+Unsat)与脂肪峰(Lip)峰高的比值(Chol+Unsat/Lip),在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的比值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胰腺1 H-MRS 显示的主要代谢物峰有 Lip 峰、Chol+Unsat 峰和胆碱(Cho)峰。胰腺癌组与非胰腺癌组的 Chol+Unsat/Lip 比值分别为0.181±0.059和0.328±0.111,两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913,P=0.008)。经计算得出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7(P=0.000)。当 Chol+Unsat/Lip 比值临界值取0.286时,1 H-MRS 鉴别诊断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100%。结论:胰腺1 H-MRS 中 Chol+Un-sat/Lip 比值升高对诊断胰腺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