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海荣  蔡毅  余丹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50-2050,2071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为脑梗死组,另设对照组50例,2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30,P〈0.01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期间住院诊治的127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性别、年龄、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糖、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Cys C、Hcy水平升高是影响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DLC、Cys C、Hcy水平升高是影响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检测并控制上述指标,有助于稳定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CRP、IL-6、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成两组,检测hs-CRP和IL-6值,并观察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患者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患者hs-CRP、IL-6、年龄比较及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人数比较,P <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炎性标记物hs-CRP和IL-6数值明显升高,与年龄和高血压之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根据超声多普勒结果可将颈动脉斑块粥样硬化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目前认为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研究发现,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43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0%,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0%,非梗死侧为12.6%;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两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颈动脉超声法将106例经头部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斑块易损组和斑块稳定组,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测量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水平。结果 106例ACI患者中,83例检出斑块,检出率为78.3%。83例患者斑块多分布于左颈总动脉,其次为左颈动脉分叉处及右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易损组血清hs-CRP、IL-6浓度依次为(7.7±3.8)μg/ml、(97.6±20.4)pg/ml,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和无斑块组(P均<0.05)。结论血清hs-CRP、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对评估病情与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炎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高华  聂本刚  喻明 《西部医学》2011,23(2):308-309,312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不稳定斑块组96例、稳定斑块组71例、无斑块组63例;选择7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及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斑块组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I、L-6水平分别与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hs-CRP及IL-6水平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正常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通过仪器检测2组颈动脉斑块特点,并根据斑块检出情况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hs-CRP。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斑块总检出率为83.33%,其中不稳定斑块为46例(54.76%),对照组的斑块总检出率为27.38%,其中不稳定性斑块为17例(20.24%)。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含量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结论检测脑梗死患者的hs-CRP含量水平有利于提示斑块的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指导医师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酗酒等易患因素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和123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结合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吸烟,酗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的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显著相关,特别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用于监测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OX-LDL水平,采用双通道双深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对两组人员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形态和数量及回声特性、大小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者越少,同时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发生中、重度狭窄率就会越高。结论 :临床联合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49-51+5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收集100 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两组颈动脉IMT、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两组的颈动脉IMT 值、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为非进展性及进展性卒中患者,在比较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上,相较于非进展性卒中者,进展性卒中水平和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彼此间呈正相关。结论 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参与其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着患者的病情,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了解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36 ̄81岁患者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做了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情况、直径狭窄百分率。结果 发现脑梗塞患者主块的发生率为69.6%,随年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但粥样硬化病变致管腔严重狭窄(〉70%)的发生率很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HP5500超声仪,对35例脑梗塞患者和46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检查.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记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7%和21.7%,P<0.01;(6.745±3.214)mm和(3.408±3.613)mm,P<0.001],且脑梗塞组软斑比例为55.8%,显著大于对照组33.3%(P<0.01),脑梗塞组斑块表面不规则即Ⅱ、Ⅲ度的比例亦显著大于对照组(41.9%/11.1%,11.6%/0%,P<0.05).结论脑梗塞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软斑块是发生脑梗塞的主要危险;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诊断价值,可为脑梗塞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超声检查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分布状况.方法 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41例检出易损斑块.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有9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3例为多发斑,6例为双侧斑.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无创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手术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st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s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ethods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00 patients and 2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Th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ivided into either stable -plaques and unstable -plaques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ltrasonography.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relash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ith stable or unstable was analyzed.Results Seventy - eight cases in the 1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etect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78%), of this patients, 41 cases were unstable- plaques.Nine cases in the 2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re detect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The detectable r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 0.01).Conclusions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us it is helpful to estimate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a and evaluate its risk factors.So it has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creening high -risk Population, guiding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5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结果 有症状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较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lt;0.01).两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两者相关性分析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为r=0.598、P&lt;0.01;有症状性脑梗死组、正常组分别为r=0.605、P&lt;0.01;r=0.631、P&lt;0.01.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在三组中不同斑块类型的表达情况示,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且不稳定斑块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10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和比较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105例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数量多于稳定性斑块,其中混合性斑块比例最高,为31.4%,扁平班比例最低,为17.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其空腹血糖、TG、TC、hs-CRP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更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hs-CRP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岭  刘维洲  钱振  瞿萍 《安徽医学》2018,39(9):1068-107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2-GRE扫描,对CMB进行分区、计数、分级。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36例)与无CMB组(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情况。结果 CMB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10;χ2=6.121,P=0.012)。两组患者血浆生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了UA,Cr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6,95% CI:1.22~17.64,P=0.010)、腔隙性脑梗死(OR=4.321,95% CI:1.19~16.75,P=0.012)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CMB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CMB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