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多期增强MRI鉴别诊断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与不典型肝脓肿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2020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32例IMCC与24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患者均行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和Gd-BOPTA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肝胆期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肿块形态、T2WI信号、动脉期强化程度、增强扫描三期以及肝胆期强化方式),在肝胆期分别评估病灶边缘和中心的信号特点。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IMCC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独立因素及其联合预测的效能。结果IMCC和不典型肝脓肿在T2WI囊变区[13(40.6)比13(40.6),χ2=6.557]、扩散加权成像靶环样高信号[9(28.1)比1(4.2)]和肝胆期强化方式(边缘χ2=26.191,中央χ2=18.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WI少见囊变区、肝胆期病灶边缘低...  相似文献   

2.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PCC)组织学上属于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手术切除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术前的定性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1例经病理证实PCC病例的低场MRI表现,旨在探讨低场MRI对PCC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 28例,分别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在MRI图像上,IHPCC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混杂密度或信号、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慢进慢出"表现,动脉期肿瘤以边缘轻~中度强化为主,延迟扫描出现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延迟强化;其他征象包括瘤内见扩张的胆管8例,病灶周围或远端胆管扩张20例,包膜回缩征象12例,局部肝萎缩8例,肝门后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例,均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MRI新技术的应用更能反映肿瘤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脓肿的 CT 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肿块型 ICC 21例和肝脓肿20例影像资料,其中10例肿块型 ICC 术前影像误诊为肝脓肿,41例均行 CT 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边缘强化环不规则、延迟不规则斑片状或片絮状强化、动脉血管穿行或环绕病灶、肝被膜凹陷征、合并肝内胆管软组织结节、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门静脉受侵狭窄或闭塞提示肿块型 ICC 可能性大。形态规则、环壁光滑完整、环壁周围环状水肿征、延迟分隔状或多环状强化、肿块缩小征、环内低密度类似液性提示肝脓肿可能性大。异常灌注肝脓肿出现几率高且明显。结论肿块型 ICC 与肝脓肿的影像特征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多个征象综合分析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14例,对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CC块状型8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于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瘤灶边缘淡薄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瘤灶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填充式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瘤体边缘仍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其他表现包括瘤内含有扩张胆管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PCC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CC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磁共振 (M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P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全部病灶显示满意。参考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 3 3 .3 % ,联合动态增强定性符合率提高至 86.7%。结论 :MRI平扫能较好显示病灶和胆管扩张情况 ,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可提高对PCC的定性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伴有局灶胆管受侵扩张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PCC)的MRI表现及病理,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PCC、MRI图像未见周围胆管扩张患者的病理及MRI资料.结果 10例均为腺癌,1例为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混合,1例合并肝脓肿;以高、中分化癌多见(9/10);大体分型均为肿块型,具有肿块型IPCC影像病理特征:不规则肿块(外缘浅分叶状8例),肿块内有大量的纤维或黏液成分(7例以纤维为主,T2WI上呈稍高混杂等低信号;3例以黏液为主,T2WI上呈较高信号),邻近肝包膜牵拉皱缩凹陷征(4/10),渐进性延迟强化(10/10);与典型IPCC不同表现:病灶周围无胆管扩张,卫星灶及淋巴转移相对少见(1/10).术前误诊为感染性病变4例.结论 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IPCC病理以高、中分化为主,侵袭扩散相对少见,具有肿块型IPCC的影像特征,但无特征性周围胆管扩张,易误诊为感染.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肝吸虫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20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吸虫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大小及形态、信号特点、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周围胆管扩张的特点。结果:①肿块型8例,主要表现为肝内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T1WI以低信号为主,部分病灶可夹杂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向心性强化;②腔内型5例,病灶局限于胆管内生长,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乳头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③浸润型7例,肿块沿胆管呈浸润性生长,继发局部胆管壁增厚、远端胆管扩张,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肝吸虫感染引起局部胆管慢性炎症,是诱发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因素。MRI不仅可显示肿块,还可显示其引发的周围胆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对肝吸虫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的影像表现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DCT平扫显示巨大不规则肿物,累及肝左叶及部分右前叶,肿物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邻近血管无受侵、肝包膜无凹陷征;增强CT检查动脉期显示肿物呈多结节融合状,病灶边缘及内部各结节呈明显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肿物强化仍较明显。肝脏MRI平扫肿物呈不规则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于DWI序列上显示不均匀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类似于增强CT表现,另于MRI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可见肿物内局部区域呈分房状表现,增强程度更明显。结论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兼具两种病变的影像表现。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超声表现并注重影像表现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和MRI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IHPCC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平扫肿块呈近似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早期强化明显者仅12例,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29例。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30例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呈向心性强化。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3.8%,显著高于单独应用CT、MRI的符合率71.9%、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0,4.64,P<0.05)。结论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对于IHPCC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结合CT、MRI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可有效提高IHPCC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的影像表现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DCT平扫显示巨大不规则肿物,累及肝左叶及部分右前叶,肿物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邻近血管无受侵、肝包膜无凹陷征;增强CT检查动脉期显示肿物呈多结节融合状,病灶边缘及内部各结节呈明显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肿物强化仍较明显。肝脏MRI平扫肿物呈不规则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于DWI序列上显示不均匀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类似于增强CT表现,另于MRI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可见肿物内局部区域呈分房状表现,增强程度更明显。结论? 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兼具两种病变的影像表现。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超声表现并注重影像表现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3.
王红琴  杨光钊   《放射学实践》2013,28(4):424-427
目的:探讨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经临床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22个病灶)及26例肝脓肿的CT资料(29个病灶),并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的常见形态征象进行分析。结果:靶征、分隔状强化征、边缘环形强化完整征及肿块缩小征在肝脓肿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组(P<0.05)。边缘环形强化不完整征、向心性延迟强化征及肝被膜回缩征在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组的分布明显高于肝脓肿组(P<0.05)。灌注异常在两组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CT征象有相似之处,靶征、分隔状强化征、边缘环形强化完整征及肿块缩小征提示肝脓肿的可能性大,边缘环形强化不完整征、向心性延迟强化征及肝被膜回缩征提示囊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可能性大,对各个征象的详细分析和比较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增强 MRI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 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11.3)岁;HCC组]及ICC 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11.6)岁;ICC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2种肿瘤平扫及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上影像特征,包括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病灶包膜、伴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病灶信号是否均匀、瘤体ADC值、动脉期强化特征、瘤周血流灌注是否异常、动态强化方式及肝胆期信号特征。采用t检验及χ 2检验分析2组的临床特征和常规平扫序列、增强MRI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两者的预测因素。2名影像医师对2种肿瘤的平扫及增强影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HCC组病人相比ICC组多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高于ICC组,而ICC组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更高;常规平扫序列MRI上HCC组病灶常有包膜,而ICC组常伴远端胆管扩张且ADC值更高;增强后ICC组更多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中央逐渐强化,更易出现肝胆期靶征改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强动脉期边缘强化及肝胆期靶征为鉴别诊断HCC和ICC的重要预测征象。2名影像医师诊断一致性良好(κ=0.837,P<0.001)。 结论 Gd-EOB-DTPA 增强MRI肝胆期靶征和动脉期边缘强化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及ICC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惠恩  韩文德  回昱昕 《放射学实践》2000,15(5):315-316,319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本院1993年7月~1999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35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检查见34例病灶呈低密度(97.1%),其中25例(71.4%)病灶内见囊性更低密度区;病灶均可强化,多为轻、中度强化(28/32,80%),可延时强化(5/6);表现为“边缘分叶征”21例(60%),“边缘凹陷征”7例(20%),“胆管包绕征”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及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HPCC 24例,20例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MR扫描。结果:CT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19例表现为"慢进慢退",1例表现为"快进慢退";MRI T2WI及T1WI上无特异性,3例双回波T1WI同反相位信号未见衰减,DWI上为高信号。结论:IHPCC的CT、MRI有其特征性表现,特别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慢进慢退"表现对于IHPCC诊断尤为重要。MRI同反相位扫描对于IHPCC与含脂质肝脏肿瘤相鉴别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MR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东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26-829
目的 评价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动态MRI所见。方法 17例PCC病人造影后,早期、中期和晚期行动态MRI。评价项目包括肿瘤的增强形式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肿瘤周围的楔形增强区、肝内胆管的扩张、血管受累及肿瘤的肝外浸润征象。结果 早期的边缘部增强并伴随着造影时间推移的向心性增强是最常见的造影所见形式(9例)。在17例病人中,10例可见到肿瘤周围的楔形增强区,11例可见胆管扩张,8例可见血管受累,2例可见肝外浸润。结论 增强形式与病理特征(细胞和纤维化的数量及分布)有关。早期的边缘部增强并伴随着造影时间推移的向心性增强可认为是PCC相对常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HPCC 12例,所有病例均做了MRI平扫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分析记录IHPCC MRI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共计17枚IHPCC瘤灶,其中12枚瘤灶T2WI信号特点为周围稍高、中央等低、边缘模糊,其余5枚瘤灶呈长T2信号.动脉期2枚瘤灶不强化,其余15枚瘤灶均为周围轻度环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17枚IHPCC瘤灶均呈向心性充填;12例IHPCC均正确诊断.结论 IHPCC 的MRI影像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对该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肝脓肿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7例急性肝脓肿,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7例另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27例中5例为多发病灶,22例为单发病灶,共34个病灶.急性肝脓肿MRI直接征象包括病灶呈簇状征或蜂窝征(20/34,58.8%)、环状征(11/34,32.4%)和不规则形(3/34,8.8%);间接征象包括晕征(13/34,38.2%)和病灶周围区域节段性高灌注(20/34,58.8%).本组行弥散加权成像的病例全部显示脓腔内异常高信号.结论:MRI检查对急性肝脓肿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邵平  袁康  刘洪武 《放射学实践》2007,22(5):485-488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19例23个肝脓肿,分析低场MRI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23个肝脓肿14个位于肝右叶,9个位于肝左叶.典型肝脓肿7个,表现环征或双靶征,病灶中心液化坏死,脓肿内小泡状积气或气液平面,病灶周围水肿.不典型肝脓肿16个,不同时期影像表现各异,表现为簇状征,蜂窝征,蜘蛛足征等.结论:低场MRI能较好显示肝脓肿的病理过程中组织结构不同特征,能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