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婴儿出生体重情况,出生体重对剖宫产率的影响,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5—2010年6月30日常山县活产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结果: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294.64士441.31)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349.96±440.04)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231.57±439.99)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大于女婴平均出生体重(P〈0.01);低体重儿发生率3.07%,巨大儿发生率6.35%;各年度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婴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山县婴儿出生体重在总体上是良好的,造成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出生体重。但是要继续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重视孕期营养指导,监测孕妇体重增长,控制胎儿体重在适宜范围,及时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减少低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努力降低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变化,为进一步提高孕产期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华南农业大学社区2002年9月-2008年9月出生的419例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6年来巨大儿占4.30%,低出生体重儿占4.06%,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早产儿的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自然分娩率42.96%,剖宫产率54.65%,自然分娩率逐年上升,剖宫产率逐年下降;产妇平均年龄30.08岁,高龄产妇占5.26%;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年份的平均出生体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9月-2008年9月较前5年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呈现良好变化,反映妇幼保健工作已初见成效。应提倡积极利用社区优势,用多种方式进行孕产妇健康教育(营养及自然分娩等方面),以防止巨大儿的出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单纯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2 473例孕产妇资料,以其中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的628例为单纯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GCT异常)组,以葡萄糖筛查试验正常的1 845例为GCT正常组,记录两组分娩时的孕周、破膜前B超检测的羊水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及头围,比较两组羊水过多、早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结果:GCT异常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2.5%,新生儿出生身长为(50.8±1.4)cm,头围为(34.2±1.5)cm;正常组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2.9%,新生儿出生身长为(50.7±1.5)cm,头围为(34.1±1.4)c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T异常组羊水过多发生率为3.3%,早产发生率为5.3%,巨大儿发生率为11.5%,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5±0.5)kg;GCT正常组羊水过多发生率为0.6%,早产发生率为2.5%,巨大儿发生率为4.7%,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2±0.6)kg,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GCT异常的孕产妇羊水过多、早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GCT正常的孕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年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及分娩方式,为临床及孕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该院2004年~2013年住院分娩的孕37周~41+6周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情况,计算10年间足月活产新生儿平均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及巨大儿发生率,计算足月各孕周出生体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近10年间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20 909例,男婴10 995例,女婴9 914例,男女比例为1.11∶1。阴道分娩12 629例,剖宫产8 280例,平均剖宫产率39.60%。低出生体重儿430例,平均发生率2.06%;巨大儿1 654例,平均发生率7.91%。2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3低出生体重儿总体呈下降趋势,巨大儿总体呈增长趋势。4各年份剖宫产率明显低于于阴道分娩率,剖宫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年份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平均出生体重(3 316.24±401.45)g,低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平均出生体重(3 388.15±498.69)g,高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39~39+6为分娩高峰孕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 352.86±405.99)g,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3 344.46±450.10)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7~37+6、38~38+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P<0.05);40~40+6、41~41+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10年间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逐渐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足月活产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剖宫产率也有所增长,说明加强孕期合理营养指导及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来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有关因素的关系,了解低出生体重儿(LBW)、早产儿、巨大儿和剖宫产率的发生状况,提高围产保健质量,提升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根据我院SQL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2005—2007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2003例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平均体重3336.3g,男婴高于女婴101.3g;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有直接联系,孕周增长新生儿体重也增加;与母亲年龄无明显关系。LBW发生率与多胎妊娠有关,胎数越多发生率越高。早产儿发生率为6.1%,3年间下降0.9%;巨大儿发生率6.4%,3年间下降0.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1.5%;剖宫产率39.7%,3年间上升4.8%。[结论]要减少过期妊娠经阴道难产发生率,产前要及时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和分娩时机,以降低母婴并发症,确保母婴安全。同时要发挥健康教育作用,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有效干预,是降低LBW、早产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控制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变化,为进一步提高孕产期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华南农业大学社区2002年9月-2008年9月出生的419例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6年来巨大儿占4.30%,低出生体重儿占4.06%,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早产儿的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自然分娩率42.96%,剖宫产率54.65%,自然分娩率逐年上升,剖宫产率逐年下降;产妇平均年龄30.08岁,高龄产妇占5.26%;2002年9月-2007年9月各年份的平均出生体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9月-2008年9月较前5年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分娩方式呈现良好变化,反映妇幼保健工作已初见成效。应提倡积极利用社区优势,用多种方式进行孕产妇健康教育(营养及自然分娩等方面),以防止巨大儿的出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近十年的住院分娩记录,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十年变化趋势,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分娩的5 421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周、孕母年龄、孕母族别等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巨大儿的关系。 结果 1)5 421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399.95±475.94)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457.05±475.94)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335.43±467.72)g。2)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2.60%,与早产、孕母族别、新生儿性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巨大儿发生率为10.20%,与孕周、孕母年龄、新生儿性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十年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平稳增加; 预防早产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巨大儿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必要逐年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3232例婴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凤玲  许春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77-1377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 232例新生婴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232例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236.33 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297.22 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 160.69 g。新生儿中早产发生率为3.16%,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17%,巨大儿发生率为3.84%。结论:预防早产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巨大儿出生体重有必要逐年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实际中选择剖宫产术分娩所参考的胎儿出生体重范围,为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提升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中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分娩的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及其产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巨大儿发生率以及与剖宫产率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率为30.6%(540641/1766153),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194±402)g,低出生体重<2500 g发生率为2.8%(49672/1766153),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 g)发生率为3.2%(55893/1766153),出生体重介于2500~3499 g之间的占73.9%(1304677/1766153),出生体重介于3500~3999g的占20.2%(355911/1766153)。以新生儿出生体重介于2500~3499 g为对照,低出生体重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出生体重≥3600 g时,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并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胎儿出生体重偏低或过高均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应加强孕期健康宣教及体质量增长的院内和院外连续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1.
2 31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情况,以指导产科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对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 311例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 311例新生儿平均体重3 397.17 g,早产儿发生率4.41%,巨大儿发生率10.99%,剖宫产率55.73%.结论应加强产前保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控制巨大儿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231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情况,以指导产科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对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311例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11例新生儿平均体重3397.17g,早产儿发生率4.41%,巨大儿发生率10.99%,剖宫产率55.73%。结论:应加强产前保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控制巨大儿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208名生后5天内的新生儿阴茎长度,并对新生儿阴茎长度与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为(1)成熟儿阴茎长度平均值±1SD为33.8±3.7mm,正常范围为26.4~41.2mm(平均值±2SD);(2)适于胎龄儿和小于胎龄儿阴茎长度与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呈明显正相关;(3)大于胎龄儿阴茎长度平均值±1SD为34.6±3.2mm,正常范围与成熟儿相同。新生儿阴茎正常值的确定有助于小阴茎畸形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吕艳伟  王爱婷  王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44-4848
目的:了解山东省某县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医学出生证明》资料,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生体重的均数和标准差、低出生体重与巨大儿发生率描述出生体重分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估计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的调整优势比。结果:3 034名单胎活产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516±470)g,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38±0.21)%,巨大儿发生率为(17.90±0.70)%。男婴较女婴重117 g,足月儿较早产儿重700 g,母亲分娩年龄≥30岁组较<30岁组活产儿重136 g。早产是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原因,调整OR为56.25(27.76,113.99);与巨大儿发生有关的因素为过期产、男婴和母亲年龄≥30岁,调整OR依次为1.72(1.16,2.54)、1.64(1.35,1.98)和1.78(1.47,2.15)。结论:研究地区出生体重分布表现为平均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的两高一低的特点,为全国出生体重水平和巨大儿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出生体重超重是研究地区活产儿出生体重的一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年龄≥30岁的产妇和经产妇为重点关注人群。对孕妇进行孕期合理营养指导是减少巨大儿发生的一个可行途径,避免早产是降低研究地区低出生体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乡市新生儿体重的关联因素与趋势。方法:分析新乡市某妇幼医院2001~2011年出生的5 025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考察不同性别新生儿的体重与出生年度、父母生活地区、产次、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因素的关联情况。结果:所调查个别年份男女婴体重均值有差异,但多数年份无差异,有上升趋势。男婴平均体重为(3 451±433)g,女婴(3 328±434)g。巨大儿男婴发生率(11.5%)高于女婴(7.6%)。城市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36)g,女婴平均体重为(3 361±429)g;农村男婴平均体重(3 413±427)g,女婴平均体重为(3 299±437)g,城乡差异显著。产次2次的男婴体重(3496±437)g,女婴(3 369±441)g,高于产次1次男婴和女婴(P<0.05)。产妇年龄2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385±399)g,女婴(3 261±427)g;25~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451±433)g,女婴(3 336±419)g;3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42)g,女婴(3 393±467)g,各年龄组婴儿出生体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001年~2011年间新乡地区新生儿体重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男婴体重均值高于女婴;男婴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婴;城市新生儿体重高于农村;随着孕妇年龄、产次的增加,新生儿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河北省2013 - 2017年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河北省2013 - 2017年22个监测点(医院)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数据,了解河北省2013 - 2017年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趋势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新生儿258 433例,平均出生体重约为(3347±496)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3.73%、6.30%。孕产妇高龄、高受教育程度、高危妊娠是发生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153(1.072~1.240)、1.149(1.091~1.211)、2.460(2.359~2.565);母亲的年龄<25岁、高受教育程度、夏季出生是巨大儿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女性高危妊娠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为1.195(1.157~1.234)。结论 河北省2013 - 2017年新生儿出生体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呈下降趋势,而巨大儿呈上升趋势。应切实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适当提前分娩年龄、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针对高危人群增加产前检查次数,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改善围生儿出生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宜昌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十年变化情况。【方法】对宜昌市城区1996年与2006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6年新生儿出生体重与1996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十年来,低出生体重儿检出率、足月产低出生体重儿检出率下降,巨大儿检出率上升,新生儿母亲分娩年龄增长8.07%,剖宫产率增长223.7%;2006年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母亲剖宫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重视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的研究,加大孕期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孕产妇保健质量,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吉安市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我市住院分娩的3 865例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865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26.25 g±484.36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3391.83 g±514.37 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3 264.36 g±476.82 g;早产发生率为6.18%,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56%,巨大儿发生率为8.39%。结论加强产前保健指导,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控制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无锡市77484例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市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并对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2003~2005年住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分析。【结果】①77 484例新生儿中,早产儿2.07%,低出生体重儿1.54%,巨大儿5.72%;②平均出生体重为(3 370.32±427.84)g,37~42周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随胎龄增长而增长;③婴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随胎龄增加而显著减少,足月低体重儿比例较早产儿明显少。【结论】无锡市新生儿出生体重超过了WHO的国际参照值;各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我国15个城市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村120 14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性别、孕母年龄、胎龄、分娩方式的关系,为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2014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02±0.41)kg,男婴大于女婴;出生体重随胎龄增加而增大,早产儿组平均体重只有(2.33±0.45)kg;孕母的年龄<20岁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其他组;县级剖宫产率高于乡级,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和低体重儿。【结论】广西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我国出生体重正常值,提高孕期保健工作质量,加强孕期营养,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干预,是广西"十一五"期间农村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