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对泻痢有着广泛记载,尤其在《东垣试效方》中最为集中,李东垣治疗泻痢学术思想有着鲜明特点,李东垣将重视胃气的思想贯穿始终,又注重以平为期,辨证论治;他因泻痢同出一源而将泻痢合论一章,又因泻痢病理特点之不同分而治之,在具体的治疗中又有重升浮、轻降泄特点,尤其善用升麻、柴胡等风药。东垣泻痢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对当今泻痢的治疗亦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其中"升清降浊"理论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至今对我们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益气升阳法由李东垣首创,李氏认为脾胃病多因脾阳不足引起。通过以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3个升阳类方为代表,试述在益气升阳这一总治法下,3方在主治特点、主治症状、主治证型、药物组成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掌握李东垣益气升阳大法的深刻内涵和不同升阳方在临床运用中的微著区别,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运用3个益气升阳方。  相似文献   

4.
樊华;王佑华 《中医杂志》2017,58(16):1371-1374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还从脏腑整体观出发,扩充了中医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医心病也多有阐发。探讨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心痛、心胃痛、心腹痞及心神病变等,提出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为治疗中医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胃气为本李氏将《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论述加以阐发,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如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一以《内经》、《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所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述继承和发扬了《索问·经脉别论》对脾胃功能及脾胃与他脏关系的论述,着重阐明了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相似文献   

6.
胡臻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相似文献   

8.
盛倩  庄曾渊 《中医杂志》2014,55(18):1540-1543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擅长眼病的治疗,立足于脾胃论治眼病,认为脾胃虚、九窍不通是目病的基本病机。论治目病分外障、内障,具体辨证时又有抓主症、兼症之别,以八纲辨寒热虚实。在治疗上提出以调理脾胃和养血安神为治疗眼病的基本原则。李东垣方基本为其自制,用药集中,善用辛散,重用甘温,慎用苦寒,所制眼科方剂具有特有的配伍规律,开辟了中医眼科治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以重视固护脾胃见称于世。李氏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春夏之令”,为探讨其“行春夏之令”的具体内涵、用药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梳理了李东垣“行春夏之令”的相关论述,最终得出李氏所言“春夏之令”,在人体对应谷气、胆气的上升及阳气的生发,其中阳气的生发为人体生理活动之根本,故其在治法上重视益气升阳,在用药上侧重于运用辛甘发散之品,李氏将益气升阳法用于治疗崩漏、泄泻等下陷性疾病及头痛、目疾等头面官窍疾病,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论治消渴病的理、法、方、药自成一家.李氏在《内经》的基础上创立  相似文献   

11.
黄维康 《天津中医药》2014,31(11):700-701
《考证病源》是明代刘全德所著,是由13部分组成,考证病源74种病病因、病机、病性、治法及方药等,以多本中医典籍为理论基础,综汇历代诸医家学术思想,结合其独到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从脾论治泄泻之病,酌情辨证施治,重点论述临床用药,充分展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宏观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机地统一因(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应用。因此,《考证病源》是首选参考的中医病因病机专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升阳顺气汤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自创方,此方宗升清阳、补中气、泻阴火3个原则,针对病症特点,亦用温中和胃顺气之法治疗脾胃内伤疾病,体现了李东垣擅以疾病的共同点找到其特异点,文章从方证、方药、治则方面探讨升阳顺气汤,以期从常法与变法中浅析此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其著作《脾胃论》中记载很多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并被高武整理、总结并命名为《东垣针法》。就《东垣针法》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汇总与分析,分别从其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理论特点进行讨论,以期“东垣针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针灸从业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探讨了李东垣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消渴的病机是津血不足,燥热为病,应根据患者症候特点分消而治。然后对其创制的9个治消方剂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一用柴胡、升麻升发脾阳,杏仁降浊润肠;二用辛温风药荆芥、防风等散结疏通,苦寒甘寒之品知母、黄柏、石膏、甘草等消热泻火;三用桃仁、红花化瘀布液,当归、熟地养血润燥;四用炙甘草、人参增益元气。东垣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值得我们钻研。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胃息肉被发现,但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较高,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认为胃息肉的形成为浊毒、痰、瘀、虚相互兼夹致病,浊毒贯穿疾病始终,初期治疗以化浊解毒、消痰化瘀为主,后期以调阴阳、补气血为主,用之临床,效如桴鼓,炎性息肉可很快消除,对直径2 cm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李教授建议先行内镜下切除,再结合中药综合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及癌变率,并举临床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6.
李嘉蕾  苏明 《天津中医药》2017,34(11):742-744
[目的]分析栗锦迁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T2DM)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入选的15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栗锦迁降糖方,分析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栗锦迁降糖方联合西药疗法对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树茂  曹云  王颖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09-711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对李景良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此病初诊应力求明确诊断,通过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论治,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妇科内分泌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因持续无排卵而导致不孕,西医认为该病病机复杂,多采用激素治疗,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并发症较多。于红娟教授根据月经周期理论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根本症结在于肾之阴阳俱虚兼痰瘀,并在《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在调周法的基础上使用温阳化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耿媛媛  胡昌江  潘新  赵玲  熊瑞  张乐  胡麟 《中草药》2014,45(18):2658-2663
目的阐明二神丸中药物炮制后(盐炙补骨脂+麸煨肉豆蔻)其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温脾止泻药效贡献的大小,表征二神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以不同提取部位对番泻叶所致急性腹泻小鼠腹泻指数的影响研究其止泻作用,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二神丸温脾止泻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止泻药效贡献的大小顺序(按特征峰编号)为6号>18号>7号>20号>14号>21号>1号>25号>24号>23号>4号>3号>8号>11号。结论所构建的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为二神丸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不同部位指纹图谱与其止泻药效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二神丸的炮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