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世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F0003-F0004
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其中"升清降浊"理论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至今对我们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益气升阳法由李东垣首创,李氏认为脾胃病多因脾阳不足引起。通过以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3个升阳类方为代表,试述在益气升阳这一总治法下,3方在主治特点、主治症状、主治证型、药物组成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掌握李东垣益气升阳大法的深刻内涵和不同升阳方在临床运用中的微著区别,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运用3个益气升阳方。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还从脏腑整体观出发,扩充了中医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医心病也多有阐发。探讨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心痛、心胃痛、心腹痞及心神病变等,提出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为治疗中医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6.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擅长眼病的治疗,立足于脾胃论治眼病,认为脾胃虚、九窍不通是目病的基本病机。论治目病分外障、内障,具体辨证时又有抓主症、兼症之别,以八纲辨寒热虚实。在治疗上提出以调理脾胃和养血安神为治疗眼病的基本原则。李东垣方基本为其自制,用药集中,善用辛散,重用甘温,慎用苦寒,所制眼科方剂具有特有的配伍规律,开辟了中医眼科治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邱丽颖;王维广;杨婕;吴上斌;翟双庆;吴宇峰 《现代中医临床》2023,30(3):78-82
作为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以重视固护脾胃见称于世。李氏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春夏之令”,为探讨其“行春夏之令”的具体内涵、用药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梳理了李东垣“行春夏之令”的相关论述,最终得出李氏所言“春夏之令”,在人体对应谷气、胆气的上升及阳气的生发,其中阳气的生发为人体生理活动之根本,故其在治法上重视益气升阳,在用药上侧重于运用辛甘发散之品,李氏将益气升阳法用于治疗崩漏、泄泻等下陷性疾病及头痛、目疾等头面官窍疾病,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考证病源》是明代刘全德所著,是由13部分组成,考证病源74种病病因、病机、病性、治法及方药等,以多本中医典籍为理论基础,综汇历代诸医家学术思想,结合其独到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从脾论治泄泻之病,酌情辨证施治,重点论述临床用药,充分展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宏观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机地统一因(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应用。因此,《考证病源》是首选参考的中医病因病机专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首先探讨了李东垣论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消渴的病机是津血不足,燥热为病,应根据患者症候特点分消而治。然后对其创制的9个治消方剂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一用柴胡、升麻升发脾阳,杏仁降浊润肠;二用辛温风药荆芥、防风等散结疏通,苦寒甘寒之品知母、黄柏、石膏、甘草等消热泻火;三用桃仁、红花化瘀布液,当归、熟地养血润燥;四用炙甘草、人参增益元气。东垣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值得我们钻研。 相似文献
15.
16.
17.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对李景良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此病初诊应力求明确诊断,通过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论治,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阐明二神丸中药物炮制后(盐炙补骨脂+麸煨肉豆蔻)其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温脾止泻药效贡献的大小,表征二神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以不同提取部位对番泻叶所致急性腹泻小鼠腹泻指数的影响研究其止泻作用,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二神丸温脾止泻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止泻药效贡献的大小顺序(按特征峰编号)为6号>18号>7号>20号>14号>21号>1号>25号>24号>23号>4号>3号>8号>11号。结论所构建的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为二神丸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不同部位指纹图谱与其止泻药效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二神丸的炮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