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骼肌在痉挛状态下对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与肌纤维构型的相关性。方法健康5日龄Wistar新生仔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前者制备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成功后饲养30 d。对两组大鼠腓肠肌进行肌肉活检。分别进行骨骼肌DNA甲基化水平测定、骨骼肌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半定量RT-PCR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骨骼肌总体DNA甲基化水平(4.95±0.83)×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9±0.75)×10%(P0.001);模型组骨骼肌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表达量(1.23±0.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4±0.29)(P0.001)。电镜观察,模型组骨骼肌Z线排列不规整,两旁骨骼肌线粒体增多,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部分断裂;粗细肌丝数量关系失衡,肌原纤维包膜融合,有的包膜间隙增宽。结论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DNA低甲基化,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高表达;电镜检测以Ⅰ型纤维表现为主。没有充足证据表明骨骼肌DNA甲基化水平与肌纤维构型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早期比目鱼肌重量及肌球蛋白重链(MHC)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脊髓横断7 d组(ST7)、15 d组(ST15)、30 d组(ST30),各10只,脊髓横断水平T8~T10.分别于横断后7、15、30 d取后肢比目鱼肌称重,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MHC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脊髓横断各组比目鱼肌重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ST15、ST30组比目鱼肌绝对与相对重量均较ST7组下降(P<0.05).对照组比目鱼肌只表达MHC-Ⅰ与MHC-Ⅱa,脊髓横断各组在横断7 d后出现MHC-Ⅱx与MHC-Ⅱb的表达,横断后各时间点MHC-ⅠmRNA的表达持续下调;MHC-Ⅱa与MHC-Ⅱx mRNA的表达持续上调;MHC-Ⅱb mRNA的表达维持在低水平.结论脊髓横断主要在早期影响肌肉的重量;脊髓横断后MHC的表达发生由慢型向快型的转化,MHC随神经肌肉活动的减少表现出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后两组钳夹伤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第2天,电针组电针右侧足三里穴和环跳穴,共2周。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骨骼肌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 (p-mTOR)、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磷酸化p70S6K (p-p70S6K)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骨骼肌中mTOR、p70S6K基因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mTOR、p70S6K和p-p70S6K蛋白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右侧腓肠肌mTOR、p70S6K基因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可能与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影响骨骼肌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微小RNA-133a、肌细胞增强因子2和成肌分化抗原可调解骨骼肌的分化与重塑。目的:观察有氧训练对腓肠肌微小RNA-133a、肌细胞增强因子2和成肌分化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有氧训练组,有氧训练组采用大鼠跑台运动模型,而对照组不进行运动训练。训练4,6周后采集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并称取腓肠肌的质量,实时定量PCR检测骨骼肌中肌球蛋白、微小RNA-133a、肌细胞增强因子2与成肌分化抗原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腓肠肌Ⅱ型肌纤截面积的改变。结果与结论:训练4,6周,有氧训练组大鼠腓肠肌的相对质量以及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即显著增大(P<0.05),其微小RNA-133a和肌细胞增强因子2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而成肌分化抗原mRNA的表达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证实,有氧训练可上调大鼠腓肠肌组织微小RNA-133a、肌细胞增强因子2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 21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模型组(n=7)和电针组(n=7)。后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1 d,电针组电针术侧足三里和环跳穴。干预8周后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自噬相关基因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 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术侧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侧腓肠肌中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以上m 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自噬过度激活,从而维持骨骼肌细胞稳态,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与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方法 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血管性痴呆模型),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2、4和8周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LC3Ⅱ与MAP-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LC3Ⅱ表达均显著增高(P0.001),MAP-2表达均显著减少(P0.001)。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LC3Ⅱ与MAP-2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23,P0.001)。结论 LC3Ⅱ蛋白在海马CA1区过度表达,MAP-2蛋白表达减少,这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循环血液及骨骼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模型安静组及模型运动组。将模型安静组及模型运动组大鼠制成CHF动物模型,安静对照组及运动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处理。运动对照组及模型运动组大鼠均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周运动5次。于干预8周后采用荧光底物法测定大鼠血浆和比目鱼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ACE2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和比目鱼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Ang(1-7)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AngⅡ 1型受体(AT1R)及Mas受体(MasR)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安静对照组比较,模型安静组血浆ACE活性升高、ACE2活性下降(P<0.05),模型运动组血浆AngⅡ含量和ACE活性均降低(P<0.05),Ang-(1-7)/AngⅡ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安静组比较,模型运动组ACE活性和血浆AngⅡ含量均降低(P<0.05),ACE2活性升高(P<0.05)。与安静对照组比较,模型安静组比目鱼肌AngⅡ含量和AT1R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模型运动组比目鱼肌MasR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安静组比较,模型运动组比目鱼肌AngⅡ含量和AT1R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Ang-(1-7)/AngⅡ比值升高(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能诱导CHF大鼠RAS由ACE-AngⅡ-AT1R轴向ACE2-Ang-(1-7)-MasR轴方向转换,并且血浆、骨骼肌中RAS各组分变化特点各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有实验证实长期耐力训练能导致肌纤维及其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由快型向慢型转变,但对于运动训练中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mRNA的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观察与验证。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雄性SD大鼠腓肠肌肌球蛋白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实验中心。材料:选用40只生后7周雄性SD大鼠,体质量(230±16)g,所有动物实验前均未进行过跑台运动。试剂:一抗为鼠源性抗骨骼肌肌动蛋白及快缩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单克隆抗体,ABCam产品。二抗为偶合碱性磷酸酶的抗鼠IgG,SIGMA产品。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完成。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和训练组(n=30)。训练组大鼠进行连续4~6周强度约为75%VO2max(18.5~24m/min,坡度为0°)的跑台训练,50min/次,2次/d。对照组自由活动,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训练至4,5,6周,分别取10只大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大鼠麻醉后游离腓肠肌,采用张力传感器及电刺激器给予方波脉冲刺激,逐步拉伸腓肠肌至等长收缩张力为最大时的肌肉初长Lmax位置,平衡10min,记录肌肉长度与张力。取右侧腓肠肌称量湿质量,计算其与体质量之比。肌肉质量与体质量之比按下式计算:肌肉质量(mg)/体质量(g)×100%。主要观察指标:①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②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③大鼠体质量与腓肠肌质量的变化。④腓肠肌等长收缩最大张力。结果:纳入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含量:经过4周耐力训练,训练组肌球蛋白总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是对照组的105%(P<0.01),肌球蛋白重链Ⅱ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7±0.08,1.17±0.06,P<0.05),肌球蛋白重链Ⅱx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9±0.04,1.19±0.05,P<0.01)。②肌球蛋白肌纤维的改变情况及横截面积的大小:经过4~6周的有氧训练后,大鼠肌球蛋白重链主要以Ⅱ型慢缩型肌纤维表达为主,而Ⅰ型快缩型肌纤维表达较少。对照组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1958.0±30.5),(1656.1±35.3)mm2。而训练组4周后Ⅰ、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4.5%与22.1%(P<0.01);训练组5周后分别增加26.4%与51.5%(P<0.01),训练组训练6周后分别增加33.2%与48.9%(P<0.01)。③大鼠体质量与腓肠肌质量的变化:训练组大鼠训练4,5,6周腓肠肌湿质量分别为(135.6±3.1),(139.2±5.1),(148.4±6.2)mg,高于对照组[(103.2±3.4),(87.5±2.9),(68.3±3.3)mg,P<0.01]。训练组大鼠训练4,5,6周腓肠肌相对湿质量分别为(0.55±0.01),(0.56±0.02),(0.59±0.03),高于对照组[(0.43±0.02),(0.37±0.04),(0.29±0.05),P<0.05~0.01]。④腓肠肌等长收缩最大张力:方波脉冲刺激后6周训练组等长收缩最大张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短期耐力训练后,肌球蛋白重链中的两种慢型肌球蛋白重链异形体-肌球蛋白重链Ⅱx、肌球蛋白重链Ⅱb基因表达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等长收缩最大张力增加,表明有氧训练对提高肌球蛋白收缩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对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去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治疗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6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1)、模型组(n=21)和电针组(n=21)。模型组、电针组通过暴露并切断坐骨神经的方法制作去神经支配腓肠肌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但不切断。术后1d,电针组术侧进行电针治疗,其余两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术后7d、14d和21d取材,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Masson染色测定腓肠肌纤维直径、截面积,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以及mTOR蛋白表达、Akt以及mTOR蛋白磷酸化,PCR检测PI3K、Akt和mTOR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截直径以及面积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01),且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的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的PI3K、Akt、mTOR m RNA表达也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电针可延缓去神经性骨骼肌萎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类胆碱物质可增加乙酰胆碱的弥散及终板电流的幅度,对神经肌肉接点功能退化有一定的对抗作用.目的:观察氯化胆碱对制动性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作用及对骨骼肌萎缩大鼠肌肉生成抑制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可塑性石膏固定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右后肢制备肌萎缩模型.治疗组每日灌胃氯化胆碱(150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4周后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腓肠肌收缩张力、肌湿质量、蛋白质水平及肌肉生成抑制素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腓肠肌的收缩张力、肌湿质量、蛋白质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或P < 0.01),肌肉生成抑制素mRNA表达显著增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腓肠肌的收缩张力、肌湿质量、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肌肉生成抑制素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5).说明氯化胆碱能够显著提高制动性萎缩骨骼肌的收缩张力、肌湿质量、蛋白质水平,减少肌肉生成抑制素mRNA的表达,从而有效抑制骨骼肌制动性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碘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中碘的存在形态。 方法 采集部分高碘地区的水样,采用碘-淀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鉴别水中碘的形态和测定水碘含量。 结果 在172份水样中,161份以碘离子(混含少量的碘分子)形态存在,10份以碘酸根和碘离子混合形态存在,1份以单纯的碘酸根形态存在。 结论 我国高碘地区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两种形态的高碘水源,碘离子是主要存在形态,其次是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形态,单纯的碘酸根形态较少。在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的水源中,碘酸根为主要形态。尚未发现以高碘酸根形态存在的水源。  相似文献   

20.
兔脓毒症早期心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脓毒症早期心肌功能变化的意义。方法  2 0只兔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 ( n=10 )行盲肠探查术 ;脓毒症组 ( n=10 )行盲肠结扎加穿孔术 ( CL P)制备脓毒症模型。两组均经右侧颈内动脉插管至左心室 ,每隔 1h测量 1次左室收缩峰压 ( L 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 dp/ dt max)、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 ( dp/ dt m ax) ;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 I( Tn I) ,设术后 0、1、2、3和 4共 5个时间点。结果 脓毒症组动物CL P术后 1h即出现 L VSP、 dp/ dt max、 dp/ dt m ax较基础值均明显下降 ( P均 <0 .0 5 ) ,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血清 Tn I水平均明显升高 ( P均 <0 .0 5 ) ,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兔脓毒症早期即有心肌损害 ,表现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